党的十八大理论创新述要

2013-03-19 16:34马群侠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报告特色建设

马群侠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十八大报告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篇主题鲜明深刻、内容博大精深、部署全面、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报告,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历史文献,是我国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概括、新部署、新举措,真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令人耳目一新,精神大振。通过初步学习,我理解十八大报告主要在以下十一个方面有重大理论创新。本文对这些理论创新作了简要梳理,以抛砖引玉并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大会主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新勾勒

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点出了大会主题,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八大报告的核心与灵魂,报告的十二部分始终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自十二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中心词,但这次的许多新概括却使人眼前一亮。报告主题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这里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不仅是首次提出,而且进一步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这就清楚地说明,我们坚持了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特色”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3]。二是报告首次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总”,“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可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三是报告首次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牢牢把握的“八项必须坚持”,并强调要“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这“八个基本要求”[1]: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最新的理论概括,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四是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信念,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五是提出了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1]。这些新阐述新概括,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旗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的旗帜,也是我们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二、指导思想——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理论旗帜,是党的行动指南,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在这10年的实践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使经济社会发展朝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转变,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取得显著进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增添发展后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因而,党的十八大顺应实践、时代发展和人民的要求把科学发展观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作了新概括,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根据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概括,十八大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提出了四个“必须更加自觉”的要求,更为系统、更加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同时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就要不断增强对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理论自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清醒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三、总体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新概括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把我们的总布局从“三位一体”推进到“四位一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专门的一部分全面加以论述,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1]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并作出全面部署,凸显了科学发展的本质和特点,这不仅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而且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伟大实践。同时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肩负起我国应尽的国际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的,要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单兵突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对于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更加有力地实施“五位一体”战略部署,当代中国必定实现全面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实现新的跨越。

四、发展前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描绘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从最初的“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十八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提法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党的发展战略的方向一致性、战略连续性、步骤阶段性,表明我们始终朝着既定目标前行。十八大在这方面的创新主要是:第一,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的转变。虽一字之变,但却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体现了我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决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充分信心。第二,报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三,明确了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也是十八大报告中最令人振奋的亮点。对于居民收入倍增,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它的内涵和意义:一是居民收入不仅要倍增,而且要同“GDP翻一番”同步;二是把居民收入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民富优先;三是用十年时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并非说大话,而是切实可行、是中等增长速度下就可以做到的;第四,在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这些都使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明确、时间更加具体,使人民更有盼头;第五,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具体日程表。报告鲜明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保“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

五、经济建设——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考

十八大报告的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主题、主线”“四化同步”,协同创新,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征地制度等等一系列新思考。一是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为此提出了“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这就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二是首次提出“四化同步”。十八大保留了十七大报告中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没写“市场化和国际化”,新加入“农业现代化道路”,并首次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之所以要“四化”同步发展,从“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要求来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也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20年乃至30年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但城镇化必须建立在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之上。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也是总结美国金融危机和我国发展经验得出的深刻结论。只有以产业为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城镇化与其他方面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1.27%,但大规模进城的农民工却没有实现身份的转变,还处于“半城镇化”的尴尬境地。由此看来,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相协调。城镇化还要与信息化相协调,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来提高城镇化质量,获取城镇化发展红利。有效防止像巴西那样的“城镇化陷阱”。城镇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相协调,通过农业现代化释放更多劳动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为此,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1]。并将“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强调“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1]。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是在十七届五中全会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三个平等”。即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当前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要打破行业垄断,放宽民企的市场准入,打破民企准入的“玻璃门”,并构建与企业体系相匹配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报告还提出“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四是首次提出“协同创新”。提出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还要求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这就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六、政治建设——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第五部分进一步强调了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并根据这个思路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这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学习报告第五部分,特别引人注目的创新有五点: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中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1],并将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也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指明了正确方向。二是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特别是提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等,对于保证党和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特别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并明确了“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1]四种监督渠道。三是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在十七大报告“坚持科学立法”表述的基础上,增加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内容。[1-2]并强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等。从而把社会主义法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贯穿在整个报告之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四是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建设廉洁政治”概念,并强调“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1]。五是首次明确界定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

七、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强国的新论断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的最鲜明亮点,首先,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但是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并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以前的“四个方面”概括得更加细化和层次化,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的概括和具体系统阐释。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全新概括,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次,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容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等重大论断。再次,报告提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概括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四大作用。最后,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八、社会建设——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表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标题,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并用较大篇幅进行了论述。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这方面一是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一系列重大任务。特别是把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摆在了第一位。二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基础上,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同步、两提高”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方向。三是首次将社会保障提高到一种“基本制度”的高度。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十七大的“加快建立”进一步提升为“全面建成”,这是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巨大进步。四是报告还首次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鼓励社会办医”等写入报告之中。十八大不再提十七大报告的“稳定低生育水平”,而是强调“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在社会管理方面,在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2]的基础上,十八大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并与改善民生并列。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一是提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五大建设”。二是提出了“四个加快”,即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三是首次提出“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1]。这表明我们党注意从信访工作中倾听民众呼声和疾苦,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四是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又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总之,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

九、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谋划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有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阐述,令人耳目一新。尽管“建设生态文明”在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但在十八大报告中专辟一章加以阐述和部署,足见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一。二是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三是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四是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动“三个发展”,即“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四是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五是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等等。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论述,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

十、党的建设——对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新自觉

十八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不惜笔墨地以3600多字的篇幅对党的建设主线、执政党目标、自身建设、党建的改革创新和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概括、新定位,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从而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这在历次党代会的文献中都是不多见的。充分表明我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对这一规律的把握更自觉,使党的建设理论达到了新境界。

一是把党的纯洁性纳入党的建设主线中。十八大报告通过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新挑战,提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1]。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优良传统,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保证先进性的前提。纯洁性的纳入,就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了更坚实的保证。二是提出执政党建设的“三型”目标。即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习型政党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服务型、创新型”政党,这是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重要创新。三是提出要增强党自身建设的“四自能力”。过去我们讲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党执掌政权、领导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清醒地看到,党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内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这次针对党的自身建设明确提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1]这四种能力,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自身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四是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并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放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前面与之并列,说明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也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路径。五是首次把“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聚集优秀人才作为党建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胡锦涛同志去年在“七一”讲话中把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作为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并进行了阐述。这次报告把党管人才和人才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和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丰富了党的建设的内容。六是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了新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反腐倡廉建设的位置从十七大报告第五位调整到第四,凸显了反腐败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七是对党员干部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明确指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道德建设方面,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1],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报告还首次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报告的结语部分,胡锦涛还进一步提醒全党,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四种意识”,这就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十一、其他方面——一系列新举措和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国防和军队、祖国统一、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要求。

报告第九部分“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在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2]的基础上,首次明确了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的日程表。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二○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十七大提出“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题”和“主线”,明确提出:“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首次提出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报告第十部分“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中,对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作了深刻阐述,特别提出要处理好三对基本关系:一是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的关系,二是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关系,三是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的关系。关系之间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不能偏废。同时提出“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

报告第十一部分“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并特别强调了包容互鉴和共赢。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特别是在以前强调同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搞好关系的同时,首先提出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1]。这也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亮点。

综上所述,十八大这些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些新设计、新部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画卷,对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以重大历史性理论贡献载入史册。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19(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2-11-19(1).

猜你喜欢
报告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报告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