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娟
(桐乡卫生学校,浙江 桐乡 314500)
生药学是鉴定生药(药材)真伪优劣的一门学科,其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生药的植物形态、生产、采收、加工、贮藏、中药炮制、药材成分、药材来源、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理化特征、药理、功效应用及伪品、类似品等内容[1]。课程中的几百味药皆是按照这样的条目编排顺序,内容大致相似,千篇一律,极易混淆,加之这些内容正是生药鉴定的重要点[2],即是记忆的知识点,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单纯记忆费时费力,效果不佳。笔者近几年在生药学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案例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生药学课程教学核心内容就是“鉴定药材的真伪优劣”[3]。掌握好这个核心最基本的就是要认识药材的正品来源、主要的鉴别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正确的鉴定工作。例如:香加皮俗名“北五加皮”,五加皮俗名“南五加皮”,两药同具“五加皮”之名,实为不同来源、功效不尽相同的两种生药,且香加皮有毒,有的地方南、北五加皮不分,处方上开五加皮,常给北五加皮,导致临床上曾有过很多关于误服香加皮而中毒死亡的报告。《中国药典》1977年版即将香加皮与五加皮两药分别收载,时至今日,以香加皮做五加皮药用的现象仍屡见不鲜。通过这个案例强化学生对五加皮南北之分的认识,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者的各自鉴定特征,丰富课堂的知识内涵。案例区别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深化课堂教学。
生药学研究是一个迅速发展、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生药造假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什么替代品、增重、染色、掺杂等,都给生药鉴定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而我们教学课本的讲解内容描述的都是正品药材的鉴定特征,对于新的掺杂造假不能一一表述,从而出现教学与实践断接的现象。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丰富课堂教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穿插相关的案例,开阔学生的眼界,延展课堂理论知识,更有益于记忆。随着中药市场的不断发展,药材的种类繁多混杂。市场上有些药材由于货源紧缺或者贵重,相应伪劣品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人民用药的安全性。如有人将菊花的舌状花瓣染色掺入红花中充其应用、红花本身染色、掺糖水、掺细盐或水增重等;贵重药材西红花伪品有莲须或玉米须、菊花舌状花冠的加工品、纸张与淀粉的加工品、西红花雄蕊染成红色掺入柱头中或用其花冠加工后掺入(如将金盏花的舌状花冠染色、红花的管状花等)。通过对这些相关案例的讲解,并提出如何鉴别,引导学生思考、主动学习,掌握红花、西红花的鉴别特征。通过案例比较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易混淆的药材。
生药学各论各味生药的排版都是一个格局,如果一味地按生药名顺序讲解,课堂就会显得沉闷乏味,如何从一味生药自然过渡到下一味生药,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如果由一个生动有趣的案例作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领学生顺利进入生药学习的情境中,是较为明智的选择。笔者在讲述“板蓝根”一节时,就用身边的案例切入教学。复方板蓝根冲剂在临床上清热凉血、抗病毒、抗菌作用明显,用量大,堪称中成药之最。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9 的甲型H 1 N 1 流感,每次疫情来袭之时,板蓝根冲剂都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被捧为防治流感的必备药品。复方板蓝根冲剂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冬春季节是流感的多发季节,有些人喜欢用复方板蓝根冲剂预防流感,将其视为常用药,有点鼻塞或头痛脑热,就服两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盲目地滥用复方板蓝根冲剂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复方板蓝根冲剂所致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胸闷、气短、呕吐、面色青紫、四肢麻木或全身潮红、皮疹等,有时表现为全身多形红斑型药疹,严重者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引入板蓝根这味生药知识进行讲解。
还可引入蓝印花布的案例。蓝印花布是江南特有的布料,与艳丽的红、绚烂的黄形成鲜明的对比,蓝、白两色一直以来就被赋予平和安宁的内涵,在文雅素净中透着含蓄,在含蓄中宣扬着纯净与优雅。地道的乌镇蓝印花布的蓝需采用板蓝根的叶为原料,最初用的是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等诸种可以制靛之蓝。制作时将叶子浸放在石潭中,几天后去掉腐质,放入石灰或海蛤粉,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状,俗称“土靛”。土靛碾碎成浆,由此得到所需的蓝色染料。这种蓝色染料上色后极为纯粹、天然。制成后的布蓝底蓝得清纯,白花白得朴实,秀气而不落凡俗,典雅而不失明快。通过这样的案例讲解,学生就系统地掌握了板蓝根的多种来源,学习了叶(大青叶)制作色素(青黛)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对生药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生药学各论中的贵重药材,药源匮乏,在教学中没有具体的药材展示,学生无法对药材的性状、质地、气味等鉴定点有比较直观感性的认识,要想掌握此类药材学生只能从课本的枯燥文字中自我领悟。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笔者应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由一个生动有趣的案例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在讲述“牛黄”一节时,选择以下视频案例进行切入:2008年云南曲靖市一个宰牛者在杀牛时发现一个2950g 的“天价牛黄”,震惊世人。在运用这个案例时,笔者把案例视频切割为3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正常的牛黄几克、几十克已经了不得啦,这么大的类似足球的牛黄是真的吗,会是牛黄吗?)。(2)带着这个疑问及时引导讲解并播放牛黄的形成视频(由于胆囊炎症导致胆红素盐日积月累的沉淀形成)。(3)介绍正品牛黄的鉴定特征及采用的鉴定方法,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天价牛黄”的真伪鉴定,同时播放案例中药检所的鉴定方法,与学生先前采用的方法进行比较、补充)。通过对“天价牛黄”案例的解析和学习,学生对牛黄这味珍稀药材的认识以及鉴定掌握就显得顺畅自然,也就很轻松地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一步步进入生药学的有趣世界中去。
生药即是药材,是中药的原材料,生药来源正品与否直接影响着中药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用药的安全有效[4],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这样的理念。生药学的教学是严谨的更是科学的,但是由于生药学的知识点繁杂琐碎,如果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不但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而且很多知识点也讲解不透彻,教学效果差,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笔者尝试运用反面案例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央台记者曝光河南等多地不法商人采用工业皮料的下脚料来加工制造阿胶,牟取暴利。通过对这个反面案例的讲解,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接下来进行启发式提问,先不急于告诉学生相关的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思考:(1)下脚料加工可不可以称为“阿胶”,合法吗?这样的阿胶能起到很好的补血作用吗?(2)正品阿胶的原材料是什么,主产于哪里,如何进行正规加工?(3)正品阿胶和劣质阿胶如何区别,正品阿胶有哪些特征鉴定点?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笔者就将正品阿胶的来源、主产地、加工、特征鉴定要点、功效等统一在此案例中,包含了该味生药的基本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重点,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案例分析对引导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达到授课目标有诸多益处,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列举过多的案例,不但会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同时还会占用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提升的时间,再经典的案例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案例,并结合教学实际加以分析,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贴切性,运用时应注意控制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不能喧宾夺主,只需起到抛砖引玉或者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
案例的应用要切合时机,不能一味地在开头或者结尾使用,要启发引导性地切入,同时对案例的分析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对于涉及知识点的关键词语要加强语气或标以符号重点提示,但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应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要有意地给出一定的模糊度和悬念,留出思维空间,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的应用要结合实际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师应该对案例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处理、再加工,采用提问互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深化课堂的理论知识教学。切忌对案例照搬照用,盲目堆砌只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反感,事倍功半,得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更无从谈及各项能力的培养。
生药学诸多案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人民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而且近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很多都和中药材有关。这些热点事件暴露了我国医药界体制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如“阿胶造假”、生药材市场混乱造假现象等,因此在授课时应注意正面、反面案例的交叉运用,并且在运用反面案例时要强调暴露不足是为了更好的完善,说明我国新闻透明度的加强,公民知情权与监督权得到保障,教导学生要正确看待我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树立信心,增强使命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通过对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解,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求知欲,也容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真正带领学生进入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生药学世界。
[1]包文芳.生药学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2]陈海洋.生药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3):59-60.
[3]毕志明,刘惠娟,李萍.生药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J].药学教育,2004,20(4):191.
[4]张勉,李萍,王峥涛.建设生药学学科,培养高质量人才[J].药学教育,2005,2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