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的治学之道及其对学习型领导干部的启示

2013-03-18 18:35
关键词:胡乔木治学人民出版社

刘 伟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胡乔木曾担任毛主席的秘书长达25年,人称“中共中央一支笔”①参见: 文献[3]: 1.,改革开放之后,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有高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堪称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对于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起着核心、带头作用,因此,建设学习型政党,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型领导干部。胡乔木一生虚心好学,硕果累累,其治学之道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型领导干部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

一、“几番霜雪几番霖,一寸春光一寸心”

在治学的过程中,研究者本身的努力至关重要。胡乔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大笔杆子,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学习、博学深思、勤奋刻苦、笔耕不辍是分不开的。

“勤能补拙”、“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等成语、格言都是在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和许多著名学者一样,胡乔木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正如其诗词所表达的:“几番霜雪几番霖,一寸春光一寸心”[1]而且,他的治学带着更多的政治性、时局性,其任务的严肃性、紧迫性可想而知,可谓日理万机忙工作,争分夺秒写文章。这种忙碌,可从毛泽东1949年6月24日写给胡乔木的一封便函中,窥见一二。毛泽东要求胡乔木在一周内完成四篇事关全国大局的重要文章。连毛泽东自己都说,这个工作很繁重,都堆到他身上了。显然这样的事情对于胡乔木来说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性的。这也显示胡乔木的治学之严谨认真。许多人回忆,胡乔木对自己的文章要求极为严格,从标题、版式、内容到标点都要反复推敲。对自己主管的宣传机构的报道、文章,也同样严格要求。他曾说:“把一切不必要的东西都删去,要把每篇稿子一字一句地去推敲,删到无可再删的地步。”[2]10连范长江这样的老记者写出的稿子,胡乔木也要亲自认真修改,大到方针政策,小到标点符号,都要求严格、评点入微,有些稿子甚至改得面目全非。

叶永烈记载了胡乔木夫人谷羽对胡乔木的回忆:“1951年初,胡乔木突然病倒,胃穿孔导致大出血,需要住院动手术。出院不久,大病初愈的胡乔木即奉命起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30周年的稿子。为了赶稿子,胡乔木冒着酷暑,废寝忘食地写,屋外热,屋里更热,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都是一身大汗。后来,热得实在没有办法,胡乔木就让谷羽在澡盆里装满凉水,在澡盆上搁一块木板,他坐在水里写。”[3]122胡乔木的老搭档,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邓力群这样评价胡乔木的笔墨生涯:“他从不停步,一件事完成了,接着又是一件,永无止境地做下去。在他来讲这样做是义不容辞、理所当然的。”[4]

李铁映指出:“胡乔木同志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在于他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养,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素质,勤奋刻苦、不倦求索的精神。通向学术大师之路各不相同,后人无法重复,但他们的共同特点和经验,特别是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是后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5]

胡乔木的为学之道启示我们,学习型领导干部要自觉主动学习,要勤奋刻苦学习,要坚持不懈学习。

首先,要自觉主动地学习。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繁重性,领导干部只有自觉主动学习,更加重视学习,才能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其次,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在这种世界大势之下,领导干部如果不更加奋发地学习,不努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不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不善于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定会落后,就不可能肩负起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历史任务。”[6]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学不到知识的。学习最忌懒于动脑、不事深思和浅尝辄止,最忌懒于动手、疏于笔记和让他人代劳,最忌不学、假学和空学。学习中一定要去惰性、增韧性、善动脑和勤动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和学有所成。

再次,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6]学无止境,贵在坚持,从胡乔木的学习态度可以看到,学习不仅是为了生存和工作,而且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当作终生任务,当作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觉做到学而不厌,永不满足。学然后知不足,学然后才能补不足,越学就会越感到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就会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也就能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下去。

二、“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胡乔木的学问除了自身勤奋刻苦、自觉主动之外,也跟他善于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善于从外界吸取养分息息相关。

1930年,胡乔木从当时的江苏省立第八中学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他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中西文化知识基础,培养了清晰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畅达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胡乔木明朗了自己的政治方向,不再满足于埋头书斋,开始了“少年投笔依长剑”[2]98的生涯。其实,从少年开始,直到晚年,不管条件多么艰苦,胡乔木都没有放弃过看书求知的习惯。书籍给了他获取知识的不竭源泉。胡乔木晚年家里藏书达4万多册,装在140个书柜上,收藏之丰富、系统为私人藏书所罕见。胡乔木不仅藏书丰富,而且读书精深。他晚年的秘书回忆说:胡乔木“在看过的书中,对马列著作、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文选、中外思想家的名著、古典诗词、中外文学名著、古今中外历史名著等尤为博闻强记,要我们查找的内容与他实际记得的篇目章节一点不差。自然科学、现代科学、思维科学、语言文字、考古、地方志、现代诗歌等方面的书,他也读得很多、很深、很细。”[7]

1937年,胡乔木辗转来到延安,其间,他发表在《中国青年》上的一篇文章引起毛泽东的注意。1941年,他成为毛泽东的秘书,“红墙有幸亲风雨”[2]98,开始接触中央高层领导。可以说,没有与毛泽东的这段特殊缘分,就没有成就卓著的胡乔木。胡乔木在他的文集第一卷的序言中,也说:“毫无疑问,就我个人而言,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指导教诲,我就难以写出这些文章,我的写作能力也很难像在这本书里所表现的逐渐有所进步。”[8]从胡乔木的文章善于敏锐地把握形势,透彻地分析形势,讲究遣词造句等方面,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胡乔木写作的影响。

当然,如果只有毛泽东的教导,没有胡乔木本人的虚心学习,也谈不上进步和提高。早在1942年,胡乔木为《解放日报》写的一篇社论中,就提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学习民众语言,认真去接近群众生活,从丰富的群众生活中发掘材料。他指出:“科学和艺术,只有与现实斗争的实践任务相结合,才能向上发展。”[9]这清晰地表明了他虚心学习,同时善于学习,利用各种机会从周围环境吸取养分,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水平。

领导干部向谁学习?胡乔木治学之道启示我们,领导干部要充分利用外界条件,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首先,要向书本学习。胡乔木一生博览群书,爱书如命,书籍给了他知识的无尽源泉。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是不是就不需要看那么多书呢?温家宝总理在这方面以他的表率作出了回答。温家宝总理在接受了美国《华盛顿邮报》主编唐尼的采访时曾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10]书籍浩如烟海,领导干部工作繁重,向书本学习,就有一个怎么选择书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它经过历史检验的大师巨著如温总理多次推荐的《沉思录》、《道德情操论》等都是值得反复阅读的。

其次,要向实践学习。“学习应该养成习惯,形成制度。领导干部都要有计划地读点书,都要注重向实践学习,都要勇于在改革开放的现实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11]领导干部每天面对的是大量具体事务,这夺走了学习的时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恰恰是学习的有利条件。理论有没有效果,实践说了算。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真理性要放在实践中检验。检验理论的真理性也是一种实践。“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12]领导干部带着疑问入书本,带着理论回实践,又超越实践,就会取得进步,获得提高。

再次,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包括领导、同事、下属和百姓,都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对象,他们是智慧的源泉、历史的动力和进步的依托。学习人民群众,要有“程门立雪”之诚,真学、学真,俯下身子倾听、挽着袖子干活,老老实实听指导、认认真真“做功课”;学习人民群众,要有“海绵吸水”的精神,学人民群众的创新思维、朴实情怀、务实作风和优良品质。领导干部向人民群众学习,要以“向人民群众拜师”为荣,把群众的要求当作自己的追求、把群众的表情当作自己的心情、把群众的想法变为自己的做法、把群众的意向当作工作的方向、把群众的鼓励当作服务的动力。

三、“滚滚江流万里长,几分几合到汪洋”

“滚滚江流万里长,几分几合到汪洋。”[13]这是胡乔木1965年发表的一首诗歌中的一句。用这句话来形容其治学宗旨、治学原则和治学成果都是很恰当的。胡乔木从青年时投身革命,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他的治学之路如万里江河,由涓涓细流到澎湃江河,由小到大,一路前进,最后汇归大海。可谓道路曲折、原则坚定、目的明确、成就斐然。

宗旨即目的和意图,那么做学问的宗旨是什么?胡乔木的一首诗里有这么两句话:“铺路许输头做石,攀天甘献骨为梯。风波莫问蓬莱远,海上愚公到有期。”[1]河流的目标是大海,学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服务人民群众。一切为了党、国家和人民,这是胡乔木治学的目的。以笔为枪,与违背人民意愿的反动势力作斗争,抨击假丑恶,是胡乔木治学秉持的原则。1982年,胡乔木写了一首《歌者》[14]19的诗,这首诗可以作为他治学目标的浅显明白的证明:

羡慕我的,赠给我鲜花,厌恶我的,扔给我青蛙。酸甜苦辣,为了美的追求,这缭乱的云烟怎得淹留!在路旁劳动和休息的乡亲,凭咱们共死同生的命运,我要上高山,看人寰的万象,要畅饮春风,畅浴阳光,要尽情地歌唱,唱生活的情歌,直到呕出心,像临末的天鹅。

胡乔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读书报国,治学为民。为了他年轻时代就追求向往的自由民主富强的理想社会不停地奋斗,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献给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从 1937年奔赴延安起,胡乔木这条小河就开始融入时代的滚滚洪流。不可多得的机遇、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自身的天赋勤奋让他不断成长。作为党内的重要“笔杆子”,他参与起草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包括像建国初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十一届三中全后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1951年,中央安排胡乔木为刘少奇起草庆祝建党 30周年的讲话稿。文章写好后,毛泽东赞不绝口,立即指示《人民日报》编辑部以胡乔木的名义发表。“1951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后,各地报刊杂志纷纷转载。6月底,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此后不断重印,到 1962年印数达数百万册,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数量最大的一本党史著作。”[3]123《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他治学生涯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也是他学术生涯硕果累累的一个缩影。

胡绳先生曾说:“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汹涌浪潮中,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和成长起来许多杰出的人才。但是像胡乔木同志这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很深的理论修养……同时又在多种科学领域内具有广博的知识,勤于思考,敢于独立地提出新的见解,把自己的一生卓有成就地献给党的理论工作和宣传工作,这样的人至少是不多的,或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15]这应该是对胡乔木治学成果的深刻评价。

领导干部为谁学习?学习得怎么样?胡乔木的治学之道启示我们,学习型领导干部必须牢记学习宗旨,必须把握学习原则,必须检验学习效果。

首先,要牢记学习宗旨。领导干部的学习宗旨是什么?直接宗旨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能力,间接宗旨是为了干好工作,根本宗旨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这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根本的问题。只有个人修养、能力提高,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只有工作干得更好,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领导干部的学习宗旨是否明确,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方式的好坏和学习效果的有无。领导干部秉持的学习宗旨是否正确,关系到学习型领导干部的培养的成败,关系到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宗旨践行的成败。践行这一学习宗旨,必须从提高个人修养能力下手,从干好本职工作着眼,从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上心。

其次,要把握学习原则。学习原则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学习原则?打一个比喻,就像一条河流,绝不能水漫河岸,放任自流,否则就会毁田坏地,祸害百姓。学习不是什么都可以学,什么书都可以看,什么内容都可以涉及。一句话,学习不能越界。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所谓厚黑学、关系学、成功学和命理学之类的书籍,如江泽民同志所批评的那样:“有的领导干部不学习科技知识,或者看了也是装装门面,并没有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反而热衷于封建迷信的东西,烧香拜佛、求签问卜,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16]凡此种种,都是没有把握好学习原则的结果。心无百姓,学无原则,犹如水漫河堤,结果祸国殃民,也是学习型领导干部培养的大忌。

再次,要检验学习效果。就如河流须有甘霖之利、舟楫之便。有无学习效果?有何学习效果?怎么检验学习效果?这些是学习型领导干部培养必须面对的课题。学习效果多种多样,层次、高低和大小各不相同。领导干部有没有学习效果,有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比如,从大处着眼,我们可以考察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没有牢固树立。从小处着眼,我们可以考察领导干部个人有没有优化知识结构,有没有提高综合素质,有没有增强创新能力。从理论效果着眼,我们可以考察领导干部的思想汇报、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从实践效果着眼,考察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是否有所转变,工作思路是否有所开拓,工作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归根到底,有没有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这是检验学习型领导干部培养效果的关键。

四、余 论

胡乔木同志成为才学超群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他几十年的博学深思、勤奋笔耕和刻苦磨练是密不可分的。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的思想宣传事业,奉献给了党的重要文献的起草和编纂工作。尽管胡乔木已经逝世整整 20年,但是,他宝贵的治学精神不会过时。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今天,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胡乔木的治学之道,肩负使命,勤奋刻苦学习;不断探索,开拓学习途径;牢记宗旨,把握学习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让胡乔木的治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传承和发扬,建设学习型政党才有坚实的依托。

[1] 胡乔木. 七律·有思[C] // 《胡乔木传》编写组. 胡乔木诗词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98.

[2] 胡乔木. 要加强地方报纸的评论工作[C] // 《胡乔木传》编写组. 胡乔木文集: 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3] 叶永烈. 胡乔木: 中共中央一支笔[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4] 尚定. 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20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128.

[5] 李铁映. 思想理论和文化宣传领域的一份宝贵遗产[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0, (1): 1-5.

[6] 江泽民. 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作风建设中作出表率[C] //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江泽民文选: 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47.

[7] 邱敦红. 他写了一部成功的历史[N]. 人民日报, 1993-9-19(3).

[8] 胡乔木. 序言[C] // 《胡乔木传》编写组. 胡乔木文集: 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 1.

[9] 胡乔木. 欢迎科学艺术人才[C] // 《胡乔木传》编写组. 胡乔木谈文学艺术.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7.

[10] 中国新闻网. 温家宝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谈台湾等问题[EB/OL]. [2011-11-17]. http://www.chinanews.com/n/2003-11-23/26/372460.html.

[11] 江泽民. 目前形势和经济工作[C] //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江泽民文选: 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447.

[12] 伽达默尔. 赞美理论[M]. 夏镇平,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8: 46.

[13] 胡乔木. 七律·七一抒情[C] // 《胡乔木传》编写组. 胡乔木诗词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94.

[14] 胡乔木. 歌者[C] // 《胡乔木传》编写组. 胡乔木诗词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19.

[15] 胡绳. 胡乔木和党史工作[N]. 人民日报, 1993-10-3(1).

[16] 江泽民. 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C] //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39.

猜你喜欢
胡乔木治学人民出版社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分期付款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抉择
人民出版社
“反冒进”与批判“反冒进”:胡乔木的经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