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烨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23)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其效率的获得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目标深入细致全面的分析与设定。因此,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本着眼点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拟定。作为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和素养,首先从练习和掌握教学目标的叙写(简称“目标叙写”)开始,将其作为主要抓手,深入了解目标叙写的意义和方法,据此设定出精细、合理的教学目标。
用“目标叙写”作为词条查“百度知道”,发现相关搜索结果虽较多,但却鲜有对此作精确定义且获得广泛认同的。于是改用“叙写”作为词条再查,发现基本都是语文课上常用的语言,认为“叙写”即“续写”,就是接着写的意思。我对“叙写”的字面理解认为叙写就是叙述与描写,目标叙写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叙述和描写。课堂的45分钟内,教师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了什么样的新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可被观察,被测量的。
新课程教学目标叙写与传统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方面。
1.以认知性目标为例:
传统教学目标 目标叙写的教学目标行为主体 教师 学生行为动词 知道、了解、理解、应用 写出、举例、区分、解释、设计、检验行为条件 无 讨论交流、实验过程、5 分钟内表现程度 无 至少写出己烷的7 种同分异构体
传统的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隐含了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教师是否把教学内容教完,关注的重点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真的学到什么,有没有具体的进步;“理解”、“掌握”这样的内隐性的行为动词,是模糊的、抽象的、不明确的、不可控的,没有指出学生到底要“理解”到什么程度,“掌握”到什么程度;同时缺少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样泛化的教学目标必然带来教师上课的随意性,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2.新课程提出将传统教学目标的知识技能目标,扩充成三维目标,但通常将三维目标分开写。三维目标分开写的弊端是,目标常常过于空泛,教师在实践操作中不易把握,常常顾此失彼。新课程教学目标叙写,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其中。
以苏教版化学2 专题2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为例:
新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
②使学生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效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原电池原理在实际生活的运用。
教学目标叙写:
(1)通过分组做实验,设计①Zn 与HCl 的实验、②Zn 棒Cu 棒未连接一起放入HCl 、③Zn-Cu-HCl 原电池三组对比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原电池发生原理和形成条件,提高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并会书写原电池正负电极的电极方程式。至少能写出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形成的原电池以及两种金属与盐溶液形成原电池,这两类原电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分组讨论如何通过原电池原理解释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容易被腐蚀的原因。能够书写钢铁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方程式,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目标的主体是学生,采用“写出”、“总结”这样可测量、可评价的结果行为动词,同时给出行为条件发生的情境,比如在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完成目标行为,最后给出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
目标叙写是对普通教学目标的分解、扩充和完善。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的观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 要求学生做什么? 根据什么标准去做? 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
首先,将普通教学目标中的大目标细化成小目标。例如,大目标是要求掌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小目标分解为能够比较原子半径的大小和离子半径大小;更小的目标分解为比较同一周期原子半径的大小、比较同一主族原子半径的大小、比较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不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半径大小。目标越精细,越明确,教师对“教”就越有的放失,学生对“学”就越有效。
其次,要增加了为完成教学目标所设计使用的方法。比如,为了达成学生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技能,我们采用学生实验的方法,边讲边操作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成学生辨认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我们采用先教师举例,给出定义,学生尝试练习,接着评讲学生练习情况,然后通过类比找出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不同特点,学生再练习的方法。
最后,要增加学生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要求。例如,在学习教材必修二关于乙醇的相关知识之后,要求学生会书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至于乙醇的电子式、键线式不作要求;在乙醇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要求学生至少会写钠与乙醇的反应和乙醇被氧气氧化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对乙醇的消去反应不作要求。
以苏教版化学1 专题2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为例:
《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的学习目标:
1.了解钠单质的生产原理。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目标叙写:
1.通过书写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钠原子的结构,推测金属钠化学性质的活泼程度,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钠与水的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钠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能够书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3.归纳总结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整理总结问题的能力。会书写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渗透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阅读课本,自行归纳总结钠的用途,提高阅读、自学的能力。
5.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教学活动,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主体改变,引发深入思考
表面上看,新课程教学目标叙写只是在格式中,不再使用“使学生……”“培养学生……”等常见语言。其实没有了“使”、“培养”,隐含在句式中的主体“教师”也悄然变成了学生。传统的课堂里,老师苦口婆心、周到细致地剖析每一个知识点,学生认真记笔记,机械地死记硬背,老师是课堂的“明星”,学生成了“配角”。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提供的是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授课工作是否完成。主体的改变,引发深入的思考,也带来了教师行为上的改变。叶澜说:“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定向学生实践行为的作用。” 从学习写叙写教学目标开始,改变教师的观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自觉的课堂教学行为。只有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学生都具有“向师性”,讲的是学生都有趋向教师、接近教师,甚至模仿教师的心理倾向。只有教师真的觉得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会从老师的神态、语言、肢体动作中读到老师的爱和思想。独立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普遍具有的一种根本特性。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独立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1]学生独立性的培养,使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获得了延伸,学习的有效性自然也获得提升。
2.用心预设,带来惊喜生成
表面上看,新课程教学目标叙写只是将传统的教学目标改写得更具体、更详细,更完备。这样的课堂还会象叶澜老师说的那样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吗? 用心预设,是否会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即兴发挥”?
以苏教版选修1《化学与生活》专题1 第一单元《空气质量的改善》为例:
教材第2 页写到:“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来的数值。”在进行目标续写时有这样一条:通过视频资料看懂媒体报道中的每日空气质量报告,从关心身边的环境状况开始,有意识地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目标叙写完成之后,根据行为条件的要求,我在百度等网站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PM10 已经是“过去式”了,PM2.5 才是“现在式”,所以,在课堂上增加了有关PM2.5 的新闻、图片等。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关心时事的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PM0.3,因为有收集PM2.5 的经验,所以,上课时顺势请同学们课后选择性完成学期化学作业: 科普小论文PM0.3 的介绍或者小论文“从PM10 到PM0.3 看中国的环保之路”,两个星期后通过PPT 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PM0.3 的提出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但仔细想想其实是因为我介绍PM2.5 引发的,由此而带动了学生对身边空气质量的关心和学习化学的热情。课堂不是电视节目表,一切按表播放。整个课堂充满了了解未知的好奇心,而且把这样的激情一直带到课后,成为课堂的延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提出: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精细的目标促成用心的预设,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带来意外的惊喜。
3.精细目标,成就高效课堂
表面上看,新课程教学目标叙写只是比传统的教学目标添加了最低表现水平。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有了对学生的最低要求的标准,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避免了无意义的活动设计,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达成。追求有效是教学的永恒主题,有效的课堂表现在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
以苏教版化学1 专题1 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为例:
教学目标叙写(部分)
(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了解萃取的概念、原理及使用仪器。
(2)通过分组实验,学会萃取的实验技能,训练溶液的倾倒、振荡等基本实验操作,思考萃取剂的选择条件。
(3)能准确地选择萃取作为某些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至少知道在溴水中提取溴单质,或者在碘水中提取碘单质,可以使用萃取的方法。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目标叙写作为精心预设的一部分,是成就有效教学的基石。对于萃取这个实验操作,学生的最低表现水平就是知道在溴水中提取溴单质,或者在碘水中提取碘单质,可以使用萃取的方法,知道这两个实际的例子就可以了。那么,对于基础薄弱、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弱的班级,那老师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来介绍相似相容原理、介绍萃取的两种方式(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
美国当代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认为:“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优良的教学目标,学生经常自己就可以学得会。”我想以学生自己学为目标的教学,是我们希望最终达到的理想教学,那通过目标叙写的实施,带来更生动、更有效的教学是迈向理想境界的开始。
[1]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