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记者 袁阳平
东部转舵驶向海洋
《支点》记者 袁阳平
全国“赶海”打响发令枪,大海掀起“捞”金潮。如今,沿海各省市正积极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青岛,渔民在往渔船上卸货,鲐鱼装了满满一大筐。 CFP
75岁的全国甲壳素协会会长杜予民与龙虾、螃蟹为伴半生。
由他带领的全国甲壳素团队,被全球同业知晓。这类从龙虾中提取的物质,成为生物医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并产生出可观的市场前景。
他说,早年游学日本,日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深深印在脑海。回国后,他在武汉组建了全国首个甲壳素研究团队,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市民日常生活中所需的产品。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随后,全国各地掀起各类有关海洋经济的论坛,向大海“捞”金成为各省经济转型升级新的增长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
但直到进入21世纪后,我国才开始逐步重视海洋的开发。
至今为止,我国有11个省市出台的“赶海”规划升格为国家战略,凡拥有海岸线的省市,基本被囊括其中,一场大海资源争夺战越打越激烈。
去年11月份,国务院原则同意海南、广东、上海三地海洋功能区划的前半月,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西这8个省市(自治区)的海洋功能区划获国务院密集批复。
“只要与海为邻,政策基本没有落下一个城市。”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万顺说。他是全国甲壳素团队成员之一。
“赶海潮”的背后,是我国重燃大海“捞”金的决心。据统计,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56万亿元,占GDP近10%。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随后,以海洋经济有关的论坛或会展在各地举办。
去年12月,数万广州市民逛了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下简称“海博会”)。在博览会现场,极地企鹅、“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模型及各类海洋生物产品等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此届海博会共签约930亿元,其中山东更是借广东“海博会”组织了5000亿元的海洋招商引资项目。
在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二楼,记者走进杜予民教授的教学室,约3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被隔成实验室、办公室、休息室三个小单间,其中大半间房摆放着各类化学仪器。
杜予民说,湖北是千湖之省,水产资源丰富,虽然远离海岸,但对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是共通的。湖北潜江小龙虾全国有名,甲壳素提取的原材料就是这些市民口中的美食。
记者查询了解到,通过技术手段提取出来的甲壳素,是生产创可帖、人造皮肤等生物制品的原料之一。目前我国已经把普通的虾皮做成了出口欧美的生物药品。
在青岛崂山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刘万顺教授是这家公司新型止血粉的发明人。这种生物药品能在两分钟内快速止血抑菌。同时,公司研发的其他系列生物药品也已在医院投入临床使用。
“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2015年部分省市海洋生产总值目标
不仅青岛,全国各地兴起了进军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热浪。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有数十家海洋药物研究单位,几百家开发、生产企业,30多个海洋药物品种,80余项有关海洋药物的专利。
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大海“捞”金的资金与技术仍然有限。
杜予民介绍,在国外,甲壳素是抗癌药物的原料成分之一,但在我国并没有大量投入抗癌药物领域研究开发。
刘万顺称,虽起步早,且具有明显的技术、资源和区位优势,但是青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变现”成为青岛的品牌和特色。这也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高投入未必有高回报。刘万顺反映,一种创新型药物从研发到最终被批准上市,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有的药品研发出来或难获得国家认证,或投放市场后反应冷淡。
“从2003年开始,公司就开始研发内脏止血材料,到2010年完成包括临床试验在内的所有研究并上报到国家药监部门,投入超过1000万元。但至今仍杳无音信。”刘万顺直言,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诱惑却很巨大。仅自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个抗心脑血管疾病的海洋药物PSS问世以来,至今已累计创造产值超亿元。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CFP
目前,现代化的海洋制药生产企业在沿海各省市遍地开花。
“海洋生物制药同质化竞争太激烈,以至于价格被欧美掌控。”杜予民说。
他介绍,以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为例,2000年初,该抗癌原料报价约33—34万元/吨,目前压价到仅7万元/吨左右。
“各地政府对产业的无序规划,及国内企业之间相互压价,使得该原料报价权被欧美控制在手中。”杜予民说。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海洋生物制药,沿海各地在布局海洋战略时,或多或少呈现出产业趋同。
第一,采用“1+1”模式,英文授课。哈工程学生在哈工程完成硕士阶段第一学年课程后,赴法进行第二学年的课程学习和6个月的企业实习,之后回哈工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和答辩,毕业后获法国南特矿业学院的科技硕士和哈工程的硕士学位。学生需向南特支付减免一半的学费,具体费用参照当年学费标准执行[3]。
以本是“小众产业”的游艇业为例,福建省就规划有厦门湾和东山湾集中区、湄洲湾和泉州湾集中区、闽江口集中区和三都澳集中区。而在广州南沙区,去年一场游艇会就在这里举办,意在促进当地游艇旅游业的发展。
“几乎沿海各地市都上游艇业。”海洋文化研究所曲金良教授称,“如果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条件和优势合理规划,盲目跟风上马大量投资项目,容易导致海洋产业雷同和区域性的产业重构,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价格竞争。”
曲金良指出,虽然目前各地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性很高,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其中不乏“亮点”,但国家还应该考虑怎样才能让港口建得起来,又能吃得饱。
要找到一条差异化的生存之路。上述人士指出,山东有科技和人才优势,江浙沪有基础设施比较优势,广东有利用资本的机制优势,各地完全可依托差别化蓝色战略,避免港口的同质化竞争。
同时,各地面向大海“捞”金的范围也应有所差异,如山东环渤海,向东北亚统筹海陆发展;浙江面向东海,被众多海岛环抱;广东依傍南海深水资源优势,海洋产业蓄势待发。
全国海洋经济分布图
“仅有一时的热情还不行,”刘万顺说,“围绕海洋经济做强做大,归根结底是要落在产业上。”
他指出,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核心技术创新,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核心项目。
资料显示,借力海洋经济,各地积极调结构,将海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北到南,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一直往下到北部湾,都对沿海作了新的布局。
先行者初尝甜头。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他们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通过发展临海工业、海洋新兴产业、滨海旅游业等,目前海洋产值已突破1万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四省区已经将海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预计到2015年,四省区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
去年9月,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海洋发展战略合作磋商会上,广东、海南、福建、广西以及港澳地区为加强泛珠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达成多项共识,其中重要一项就是着力将海洋经济打造为泛珠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国家海洋局高层在多个场合发表讲话时称,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看,海洋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可以看出,只要趟过当前的诸多难题,兼顾海洋经济总量和质量,一条蓝色崛起之路将开启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