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彩艳
2011年《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这就明确指出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应注重数学与生活地必然联系。
1.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1.1尊重教材,呈现现实背景
《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在义务教材版本中经典引入,一个正方形与圆,两只不同的狗围它们分别跑一圈,谁跑的更远些?毋庸置疑,我们相信这课件一展示,立刻能让孩子们眼前一亮,马上兴趣盎然,但我们总觉得那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只流连于这一动画演示本身,因此,教学中应以书中现实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开门见山直指圆的周长,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愿意亲近数学,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为这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教学“10的分成”时,可创设一个分李子的情境:妈妈买来10个李子,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1.2表演生活情境,突破难点
投影出示例3:小马虎和小明同时从家出发,小马虎每分走75米,小明每分走65米,两人3分钟相遇,两家相距多少米?
在学生读题,尝试解答之后,第二种方法(65+75)*3是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们为学生创设表演的生活情境,一个人扮演小马虎,一个人扮演小明,一个解说,或许是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解说员能流畅地表达:小明的作业条让小马虎拿回了家,小马虎打电话两人相约同时从家出发,1分钟,两个人走了1个(65+75)米,2分钟两个人走了2个(65+75)米,3分钟两个人走了3个(65+75)米,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尽管一个孩子的表达不尽完美,但我想孩子们已经心领神会,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第(2)种方法,深刻感悟到了65+75的含义及两家之间的距离同65+75的关系,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了(65+75)*3这种做法的内涵。
在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思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充满了情趣,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体验一种成功的满足。
1.3创设生活体验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时去配置生活原型,但有些问题在课堂中不能真实展现,却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经历,教师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通过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一元钱的价值及应用价值,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
2.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
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2.2运用生活化游戏教学
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的数学游戏,引领学生数数字,增添学习的趣味,达到相得益彰。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玩,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地非常主动,通过不断尝试,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3.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3.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3.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