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水莲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30138)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调查、干预与分析
——以湖南警察学院网瘾学生研究为例
段水莲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30138)
通过发放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等相关问卷对湖南警察学院大一新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湖南警察学院新生的网络成瘾总检出率为10%,其中男性高于女性,非公安专业高于公安专业。在具体的心理特点上,网瘾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更高的自尊水平。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团体辅导和干预研究后发现,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有所下降,同时强迫性上网症状、时间管理问题等问题有所改善,研究结果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定可资参考的建议。
网络成瘾;心理特点;干预;启示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的信息,1996年中国上网人数仅为10万,到2011年底已达5.13亿,人类已然进入互联网时代。不可否认,网络社会的到来,给人们生活、交往等多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它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各类负面影响,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便是众多影响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人民日报》甚至用“网瘾猛于虎”来形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严重性[1]。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
网络成瘾(IA)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伊万戈德堡(I.Goldberg)提出,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因特网而导致产生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Kimberly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并认为它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人们上网行为冲动失控,是一种类似于赌博的强迫行为[2]。
(二)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
“白天上网聊QQ,晚上上网去发帖,半夜上网玩网游……”俨然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每天的生活写照。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11)》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网络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在所有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13-17岁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为30.5%;其次为18-23岁青少年网民,网瘾比例为26.6%。与2009年相比,13-17岁的网瘾比例大幅上升,从2009年的14.3%提高到30.5%,18-23岁年龄段的网瘾比例有所上升,从15.6%上升到26.6%,青少年网瘾比例整体上升。同时,手机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新动向。
青少年是自我意识膨胀而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于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危害。有数据显示,上海某大学退学、试读或转学的学生中,大概有1/3的学生与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考试无法通过,如当前媒体红人考霸张非,就曾多次被清华、北大录取,最终又因网迷被学校开除[3]。网迷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在分析网迷问题时透露“北京青少年网络犯罪率惊人,90%的青少年犯罪与上网成瘾有关”。前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曾透露,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罪犯当中,有近八成的人通过网络受到诱惑,这些人因为沉湎于网络,进行诈骗、强奸、抢劫、抢夺的犯罪比例非常高。
(三)警院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
公安院校作为一所“预备警察”的摇篮,其在校学生的网络沉迷状况及心理特点与其他人群有否差异?为了更真实地把握这个情况,笔者拟对湖南警察学院2011级学生进行取样调查。调查共涉及五个问卷。其中一个测试大学生网络沉迷的现状,另外四个问卷测试其心理特点,问卷详见以下介绍:
金伯利杨(Kimberly S.Young) 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该问卷共20个项目,分为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沉迷戒断反应、网络沉迷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四个维度,根据评分标准,50分以上就可界定为一定程度的网络沉迷,80分以上则为严重的网络成瘾;
威廉·尊(William.W.K.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每个量表20个项目,每个量表都有一定的反向计分题,均采用四级计分制,SDS评分指数为各条目累计分/80;SAS的计分则是将所有项目分相加得出粗分,乘以1.25,最后得到标准分。
罗森本(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 ,该量表共10个项目,分为四级评分,总分范围10—40分,分数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Zimet编制的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共12个项目,7级评分,所有条目相加得社会支持总分。
将以上五个问卷加以整理,于2012年年初展开了对湖南警察学院2011级新生的调查,利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回收率92%,其中男生293人,女性166人,公安专业43%,非公安专业57%。数据分析显示,具有一定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50分以上)有46人,占总数的10%,其中女生10人,男生36人;公安专业16人,非公安专业30人;没有严重网络成瘾的学生(80分以上)。
图1 网瘾学生比例分布图表
从图表看出,男生沉迷网络的比例比女生要高一些,非公安专业沉迷网络的比例略高于公安专业学生,但经过数据分析发现,这种差异均没达到统计学生的显著性程度【性别(p=0.99)、专业(p=0.89)】,也就是说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公安专业还是非公安专业,在沉迷网络的人数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研究结果还发现,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焦虑及抑郁特质上存在专业差异【(p=0.24) (p=0.016)】,也就是说公安专业网瘾学生与非公安专业网瘾学生相比,拥有更低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而在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的学生比较中发现,除了在社会支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以外,在其他三个特点上,均有显著差别,网瘾学生比非网瘾学生更容易感受到焦虑及抑郁情绪【(p=0.00) (p=0.04)】,同时有更高的自尊水平(p=0.00)。具体数据详见下表(没有显著差异的性别分析数据略去):
表1 心理特点差异分析
针对调查中筛选出来的46名具有一定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笔者通过测后谈话,挑选出22名具有自我改变意愿的学生参加接下来的研究。将22名学生在考虑性别与专业的基础上,分成两组,其中11名进入实验组,另11名参加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经过数据处理,显示两组同质(p=0.38,大于0.05),这说明分组是科学合理的。
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其中的11名参加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干预研究,干预从“成长与关系改善的角度”出发,以改善学生现实人际接触为目标。干预方案将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干预方案的制定综合考虑了团队意识培养、人际技能获得、网络意识澄清、意志力训练、感恩训练等方面,训练持续了三个月,共26次,一周两次,每次时长约150分钟。在团体辅导之余,对于部分在训练中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课题组进行了私下的个体咨询。
训练结束后,用金伯利杨 (Kimberly S. 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22名学生进行再次测试,将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网络成瘾均分值从前测的58.4下降到后测的41.6,与干预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在强迫性上网、人际与健康及时间管理三个分维度上分值也出现了显著的降低,也就是说经过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有所下降,同时强迫性上网症状、时间管理问题等问题有所改善。与另外11名对照组同学后测的数据比较发现:实验组经过三个月的干预训练后,其网络成瘾总分下降到41.6,而对照组仍在50分以上,高达53.6,实验组网络成瘾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数据详见下表:
表2 实验组、对照组数据配对分析
除了数据分析体现的变化外,在具体干预过程中,笔者经常与干预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从中了解到,实验组同学会经常串门,也会经常一起相约逛街、打球、练琴、春游等等,与周围同学的交往意愿明显加强,在其目标规划中,有许多同学还写到:
“报个兴趣班,希望能熟练地掌握一种乐器弹奏”;
“多与人交流,最好每个专业有几个朋友”,
“培养与人主动交流的习惯,每天至少两次主动与人交流,向身边优秀的人多多学习”;
“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诸如武术、乒乓球协会,设法与网络保持距离”,
“少上网,上网少花时间来玩,而是用更多的时间来查阅资料、了解资讯、学习软件之类的”;
“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锻炼,强身健体”,
“多点勤工俭学,增添社会实践经验,为学习明确方向”,
“多多看书、多看好书,养成泡图书馆的好习惯,一个月至少精读一本,略读两本”;
……
显然,干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在与部分同学的指导员沟通时发现,当初让某些指导员非常头疼的部分被试的逃课逃寝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虽然纪律问题并不是研究者在实验之初希望干预的,但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衍生结果,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良好走势。
三、警院学生网络成瘾特点及干预研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密切关注学生情绪动态,及时干预不良情绪
在针对学生的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特点调查时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一旦沉迷网络,都容易感受到比非网瘾学生更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时在针对网络成瘾与各心理特点的回归分析发现,抑郁对网络成瘾程度具有最强的预测作用,预测力为12%,详见下表:
表3 网络成瘾各维度与各心理特点的回归分析
从上表可知,抑郁情绪对个体是否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的程度具有预测性,也就是说,当个体在抑郁心境下,更容易被网络吸引,去寻求情感的抒发、人际关系的构建以及自我世界的重建。高焦虑及高自尊水平虽然不一定导致网络成瘾,但在某些维度上具有预测力,如阶段性的强迫性上网症状及戒断反应,也就是说,焦虑水平越高、自尊意识越强的人在某个特殊时间段更容易被网络吸引。因此,作为学管工作者,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点线面铺开的方式,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尤其是抑郁情绪,如可通过私下交流,秘密安排同学关注,转介心理咨询中心等方式来进行。而作为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教学进度上应该将不良情绪的宣泄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尤其注重具体调节方法的习得,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来进行,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操作技巧,在遇到相关情境后能迅速释放掉不良情绪,防止形成通过网络来释放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
2.加强网络功能教育与监管,推动合理使用网络
在干预进行的过程中,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在沟通中笔者发现,网瘾学生与非网瘾学生在网络功能的关注上,呈现明显差别,非网瘾学生更多关注浏览网页、查阅资料等信息功能使用,偶尔将网络作为娱乐放松的工具,对网络的使用能够做到有理有节有度,而网瘾学生则更多关注游戏、聊天、购物等休闲功能,并且以此取代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正常交往活动。因此笔者呼吁,学校应该实现联动机制,鼓励所有教学工作者不仅仅只是发挥“传道授业”的功用,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惑”,多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课中课后引导学生挖掘网络优势,尤其是承担相关信息教育技术的老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媒介素质,使其能了解网络更多的正面功能,加强他们从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欲望,用网络正能量感染与教育学生,从而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4]
3.注重新生大学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充实大学生活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对大学生活没有规划,笔者在授课时曾经让同学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感受,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为“无聊”“茫然”“空虚”,许多同学最大的感慨就是抱怨大学学不到什么东西,每天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觉得大学完全不同于自身的想象,从而产生痛苦、失意甚至悔恨的感受。
显然,作为刚刚脱离父母庇佑、走向独立生活的一代年轻人,对于学习和生活方式上的突然变化绝大不多数是不适应的。因此,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辅导相当重要,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个全面的大学,让学生知道真实的大学并不仅仅是梦想的天堂,更有可能是地狱的温床,让同学们意识到,大家心目中只有对大学的美好想象是因为在大家多年的求学生涯中家长和老师的偏向引导,从而忽视了它不尽理想的一面。在澄清对大学的认识之后,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指导员及学管工作者注重加强对学生大学生涯规划的引导,如可通过班会活动进行讨论,最好找一些大学中的正面榜样与典范来给学生做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或者通过鼓励同学参加学校或大队组织的各种竞赛,通过竞赛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使同学更快找到奋斗的方向。
针对学生的专业特色,各学工大队可联合起来,开办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业余学习培训小组,如可设置“司法考试服务站”,“研究生考试服务点”,“公务员考试知识站”“就业知识协会”“计算机过级考试辅导”“雅思、托福学习小组”等,方便同学能更快更好地了解相关考试信息,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各方面资讯的基础上,从自身优势出发,找到合适的目标,从而避免学生在空虚无聊中堕入网络诱惑的深渊。
4.帮助学生建立支持性的人际网络,培养交往技能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尤其对于刚刚独立于父母生活的大学生更为重要,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重要保障机制就是建立支持性的人际网络。笔者在对实验组学生干预时,特别注重营造一种“包容、凝聚、团结、融洽,一个都不能少”的集体氛围,在团体活动过程中,鼓励大家相互支持,不轻易去指责和抱怨,对于团队成员的失误,多采用换位思考的角度去理解和体谅对方,多赏识团队成员的优点,忽视其不足。也正是因为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支持性人际氛围,同学们的活动参与热情很高,对活动的配合度也很不错。
要帮助学生建立支持性的人际网络,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心理咨询部门可以适当改进咨询思路,在以个体咨询为主的模式下适当增添团体辅导的比例,如将筛选出的具有一定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聚集到一起,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进行集中培训,既促进了学生交往技能的习得,同时也使他们能在一个支持性的群体中获得更大提升,同时与学管部门,尤其是指导员多沟通,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协商处理,帮助同学的更大提升。其次,指导员在进行学管工作时,也应将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作为一个基本任务来抓,想办法创设各种情境和机会开展各类活动,通过活动将同学们拧成一股绳,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密切关注部分“落后分子”的行动,并且及时进行私下沟通交流,打开其心结,使其真正融入团体,也可以在某些活动中给不活跃分子一些表现机会,促进他的成长。
5.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在调查中,许多学生反映学校地段太过偏僻,感觉学校冷冷清清,课余时间无处可去,无热闹可凑,不是躺在床上睡大觉就是泡在网吧上网,到后面就逐渐被网络吸引,成为一名网虫。因此,要减少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光靠枯燥的思想教育远远不够。学校应该创设条件,为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和各种业余活动提供方便,如在学校创设电影院、舞厅、各类球馆,也可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开展各类晚会、各种比赛,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如去年学校组织开展的“元旦晚会”就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好评,许多同学反映,终于觉得有大学的气息了。
作为指导员也应该多多鼓励同学参加各类社团活动,要让大家意识到,参加社团并不是浪费时间,一个优秀的社团就是一个微型的事业单位,有相应的部门各司其职,虽然难免沾染官方气息,但并没有官僚习惯,大家齐心齐力组织各种活动。在这样的社团,大家能学会团队协作,能感受大家庭的温暖,能锻炼自己的某项能力,能和志同道合的一帮朋友一起成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我们并不需要在每天都在学生耳边讲沉迷网络有多糟糕,而能巧妙地将其注意力转移,将学生注意力引到其他能使他更有成就感更充实的事情方面,终有一天,这会成为他自身的习惯。到那一天,也许我们会发现,其实让学生远离不良网络习惯也不是那么艰难。
[1]祖国斌.网毒猛于虎[N].人民日报,2004-07-22.
[2]王健.张芝.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展望[J].应用心理学,2007, (3):279.
[3]段水莲,叶茂林.大学生“网络依赖”心理干预及效果——基于湖南警察学院的样本对照试验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
[4]刘绿丝.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规范策略探析[J].湖南财经学院学报,2012,(6).
The Investigations,Interven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Internet Addiction——Taking Hunan Police Academy asan Example
DUAN Shui-lian
(Hunan Police Academy,Changsha,Hunan,410138)
Through sampling investigation to the problem of Hunan Police Academy students'Internet addic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rate of freshmen'network addiction is 10%,which was higher in male than in female,non-public security profession higher than public security professional.I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the internet addiction students are more prone to anxiety disorders,depression,having higher level of self-esteem.Group counseling and intervention study for three month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student,the degree of internet addiction has been decreased,the compulsive symptoms and time management problems also have been better.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some referenc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controlling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net addiction;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ntervention;enlightenment
G444
A
2095-1140(2013)03-0112-05
(责任编辑:左小绚)
2013-03-15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上网相关问题心理干预研究”(11C0506);湖南省公安厅科研基金项目“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矫治研究”(湘公专(2011)29号文件)。
段水莲(1983- ),女,湖南耒阳人,湖南警察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