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蚕区1年4次生产蚕种的体会

2013-03-14 08:57袁胜逸钱小英
蚕桑通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蚕区蚕期蚕室

袁胜逸,钱小英

(嵊州市蚕种场,浙江 嵊州 312400)

原蚕区1年4次生产蚕种的体会

袁胜逸,钱小英

(嵊州市蚕种场,浙江 嵊州 312400)

2011年,嵊州市蚕种场根据蚕种产销形势和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对全年的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在原来春蚕、晚秋蚕生产一代杂交种的基础上,增加了夏、早秋的蚕种生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年多次制种,有利促进蚕种场生产基地的稳定,原蚕饲育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种场职工增加了收入,可谓一举三得。现将1年4次制种的做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1 1年4次制种的生产成绩

嵊州市蚕种场2011年全年生产成绩,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1年多次制种,无论在产量上,还是在毒率上,都与常规1年生产1次或2次无明显差异。

在目前蚕种生产基地难稳定、产销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1年多次生产蚕种取得成功,从稳定蚕种供应、原蚕区生产基地和促进原蚕区种场专业化生产上有着明显的的意义。首先,1年饲养4期充分利用了夏、早秋饲养丝茧育的休闲期,提高了原蚕饲育户的生产效率,从户均制种数量上看,合理饲养4期能提高户均制种量30%左右,在原蚕户数量不增,桑园面积不增的基础上提高蚕种总产量,有利稳定蚕种供应,夏、早秋种茧育与丝茧育相比,原蚕户的生产总收益能提高1.5倍以上。其次,对原蚕区种场象专业场一样,加强以微粒子病防控为中心的质量管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我场蚕种生产布局优化进行了新的尝试。从生产结果分析,各期各项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对我场合理布局指明了方向。

2 1年多次生产蚕种的方法与技术要点

2.1 充分调研,合理布局

对一个场生产而言,生产布局是生产中的战略要点和重点。首先,对早秋生产蚕种的历史资料进行查阅和气象环境分析,对曾经参加早秋生产技术人员进行走访和座谈,基本摸清了早秋生产的特点和要求,准备了生产必须的一些资料。其次,是向专家教授及进行过夏、早秋生产的兄弟场取经,并根据我场的基础条件、气候特点以及饲育户习惯,确立了春、夏、早秋、晚秋饲养的具体日期。三是做好每期从催青到制种结束全过程每一技术关键环节以及气候状况的预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不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制订了对策,做好了各期之间一些技术措施的衔接工作。同时,加强了桑园产量的预测工作和桑园采摘的管理工作,力求做到叶种平衡,不向外地购叶。

2.2 调整夏蚕、早秋蚕制种方式

针对4期间隔时间比较短、病源重复和垂直污染严重的情况,采取了春蚕、晚秋蚕在原蚕区就地制种;夏蚕、早秋蚕早采茧后,在场部集中统一种茧保护与制种的方法。并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夏蚕、早秋蚕采茧后的工作,使夏蚕、早秋蚕2期的原蚕饲育与制种两地分开,人员隔离,从而避免了因时间紧而产生的交叉、垂直感染,以保证下一期生产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夏蚕、早秋蚕因规模小而产生的人员、物资浪费,最大限度节约成本开支。

表1 嵊州市蚕种场2011年生产成绩

2.3 生产技术措施

2.3.1 桑园管理

桑园治虫:做好虫情测报,抓好每个饲养户的桑园治虫。针对原蚕区的特点,着重加强“三统一”。统一时间,全年6次治虫,3月底春季治虫,5月底夏伐后的白拳消虫,夏蚕后7月下旬、早秋蚕8月20日左右、晚秋蚕9月底秋期治虫,10月底封园;统一用药,根据虫情种类和用桑间隔期,每次治虫都提出了指导性的农药品种与浓度;统一方法和范围,根据每次虫情发生的特点和防控虫类,明确了喷雾时的方法、动作要求,以及喷雾时的重点位置。同时对种茧育与丝茧育有交叉桑园地块的,对丝茧育农户也进行桑园治虫的技术指导。

桑园施肥:春期3月中旬,以25 kg尿素,50 kg过磷酸钙,12.5 kg氯化钾配比,施25 kg/667m2;夏伐结束后施尿素30 kg/667m2;夏蚕结束7月20日左右施尿素15 kg/667 m2;8月20日早秋蚕结束施尿素15 kg/667 m2;冬季施1500 kg/667 m2厩肥。在施肥工作中着重强调了夏伐后施肥的时间和数量。

四季管理:春期着重点抓好摘芯,根据用叶安排,提前15 d摘去1叶1芯,并根据需要进行补扎芯,确保摘芯质量。夏期突出夏伐后的管理,重点是掌握蔬芽密度与拳头修整。早秋强调了饲养结束后的留叶,一般留叶8~10片,最多不超过15片,其余桑叶如没用完,一律摘去。冬季桑园着重抓好翻耕和剪稍整枝。

2.3.2 防病消毒

养蚕前消毒:每期收蚁前15~20 d为消毒时间,先制订详细的消毒计划,根据每个生产点的特点,确定具体消毒的顺序、时间安排、各环节要领,以及消毒检查。在蚕室具消毒时,严格按照毛消→清洗→氯制剂消毒→福尔马林石灰浆消毒,不漏一个步骤。同时,以蚕室周围、饲育户家庭及附属用房环境为重点,结合全村环境进行一次大清扫及氯制剂消毒,控制整个生产点的环境污染。在做好养蚕前消毒后开展检查,各生产点技术人员在消毒结束后对所有蚕室蚕具、蚕室环境、各饲育户家庭及桑园害虫及泥土进行抽样送检,检出有微粒子病毒的,则进行补消毒。最后由场组织人员进行抽检。

蚕期中消毒防病:首先是抓好养蚕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习惯与蚕室操作习惯的培养与规范,如洗手给桑、换鞋入室、桑叶及器具严禁落地等,制订严格的消毒防病卫生制度。其次是做好蚕室、贮桑室、周围环境和蚕座的常规消毒工作。蚕室、贮桑室、周围环境,每天由专人用1%漂白粉液进行消毒,凡是用过的蚕匾、蚕网尼龙等物资必须经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每次加网时均用防病1号蚕体消毒,大蚕期用漂白粉石灰防僵粉蚕体消毒。三是做的废弃物的管理。建立集中的蚕沙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蚕沙,垃圾及时统一倒入蚕沙坑;淘汰的病弱蚕、迟眠蚕以及死蛹、死蛾统一在漂白粉剂浸渍,然后在蚕沙坑统一焚烧;制种时产生的蛾子在蚕沙坑里堆埋发酵处理。

回山消毒:严禁一切蚕室用具带入饲育户家庭及附属用房。制种结束时,即进行蚕室蚕具及蚕室环境的毛消工作,力求做到全面、彻底,然后进行大扫除,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稻草、瓦楞纸等在蚕沙坑中集中烧毁。在做好蚕室具的清洗消毒工作后,做好财产物资入库工作。

坚持全程桑叶浸渍消毒:从目前的生产实践表明,桑叶的浸渍消毒是预防疾病,特别是微粒子病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突出全程浸叶的重要性和生产意义。其次制订浸叶操作规程一,明确浸叶步骤和要领。三是加强管理与检查工作,提高浸叶的质量和到位率。

2.3.3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优质高产

加强温湿度控制:配备充足的加温材料与降温设备,严格按照省地方标准DB33/217-2007中的饲养温湿度要求,着重加强疏毛期,小蚕期各龄眠中的温度控制。大蚕期加强湿度管理,特别是加强5龄期的湿度控制。大蚕期实行蚕匾育,结合气象环境因子,进行蚕室内小气候的调节;大蚕期遇上闷热湿度过大的气候状况,通过升温排湿或人为换气力求蚕室内保持24~25℃的温度,76~77%的相对湿度。

加强用叶管理:小蚕用叶,根据每期生产气候特点,桑品种特性进行叶位调整,每个品种每天确定1次桑叶叶位,在用桑上,日系品种宜适热偏老。4~5龄前期抓好用桑的数量与质量,力求做到良桑饲食,5龄后期适当控制用桑量。在全龄用叶管理中力求桑叶新鲜、干燥,尽量减少贮桑量,避免贮桑时间过长,严禁饲露水叶、雨水叶。

加强扩座、给桑、提青、眠起处理:小蚕期提前扩座,多撒焦糠,及时扩座。大蚕期做好分匾及蚕匾间的蚕头密度均匀一致。眠起处理时,及时提青分批、适时饲食,严格淘汰迟眠蚕、病弱蚕。所有的技术操作均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提高农户操作水平与技术到位率。

加强上蔟管理:首先根据饲育户的规模,合理安排好上蔟用房,掌握20 g蚁量1间标准上蔟室。其次严格控制上蔟密度,特别是蜈蚣蔟的上蔟密度。努力做好蔟室、蔟具、上蔟环境的干燥工作,在大批蚕排尿后,及时抽除接尿匾,并升温、换气、排湿。三是做好上蔟时的防病工作,所有熟蚕都用漂白粉防僵粉消毒,病死蚕及时放入消毒瓶中,保持上蔟室的清洁。四是及时捉去游山蚕另行上蔟,并登记上蔟时间。

2.3.4 加强后期管理,提高kg茧制种量

首先,根据上蔟日期,制订发蛾预定表,明确各品种各阶段的温湿度要求,以及发蛾调节的总体布署。其次及时早采茧并及时摊平茧,加强早采茧后的种茧保护,种茧以24℃为中心、23~27℃为范围的调节温度,保持相对湿度76%,特别要严格湿度工作管理。三是抓好削茧鉴蛹工作,春用品种以上蔟后12 d,秋用品种宜11 d开始削茧,在不影响下阶段工作情况下,有条件可适当延迟削茧时间。加强削茧巡查,特别是白玉,要做好预防削死的工作。抽调精干力量,加强复蛹,确保杂交彻底率。四是规范制种过程的操作,从抢蛾开始到收种,均在技术员指导下进行。及时抢雄蛾,不论雌雄蛾都在羽化4 h成熟后方可交配,交配时间应在5 h以上。制种过程中,低温室与雄蛾室都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以防出错。

3 1年多次生产的体会

原蚕区1年4期的蚕种生产,取得了稳定的成绩,主要体会是:

3.1 建立考核机制

首先完善了场部职工的考核制度,以防微和kg茧制种成绩为考核中心,对各生产点进行以标的为量化指标的承包制考核。各项生产成绩直接与员工收入挂钩,拉开员工之间的收入。其次建立一套以kg茧制种量为核心的饲育户年终返利考核体系,同时设立无毒蚕种奖励基金,对夏秋季浸叶进行了与毒率挂钩的浸叶补贴。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机制,确立了以防微、提高kg茧的目标,明确了生产要求的方向,调动了职工与饲育户的生产方向和积极性。

3.2 完善基础设施

我场根据生产规模按专业蚕种场标准,建设了相应的蚕室、蔟室、贮桑室等生产用房,原蚕区农户的所有操作均集中统一在生产用房内进行,便于技术管理与防病管理。还添置了降温设备,按中秋饲养10 g蚁量配备1台窗式空调的标准,共维修和添置窗式空调100台。根据蚕匾育的要求,添置了充足的蚕匾,梯型架等用具。

3.3 加强技术管理

加强生产中的管理是取得稳定成绩的最重要保证。我场根据省地方标准DB33/217-2007要求,详细制订了本场技术规程。实行生产期间技术员24 h工作制度,要求从收蚁开始到制种结束,饲育户的每一次技术操作,均需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技术人员进行24 h保姆式的服务,提高各项技术的到位率。增强标准生产的意识,在平时的会议中,不断灌输蚕种生产的质量要求以及标准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从场到饲育户都认识到,规范标准操作的重要性和自觉性。

猜你喜欢
蚕区蚕期蚕室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华康2号”在云南红河蚕区的试养与应用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沼气养蚕的技术
华东×春晨农村试养表现
养蚕消毒防病技术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原蚕区血液型脓病的防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