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青
[本文系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立项课题“气象服务产品成本核算与补偿的机制研究”、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构建江苏省制造业节能减排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阶段性成果。]
目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关于气候、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等术语是人们所熟知的。这些术语的理论内涵是什么?可能有很多人并不清晰,甚至是学术界也对某些概念没有统一的认知。二者的逻辑分析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假设为前提,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根源,实现低碳经济的逻辑基础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必然存在差别,差别是什么?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若有一致的根源基础,那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正确的理解二者的机理与作用?这就是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1)资源稀缺性
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世纪的100年当中,人类共消耗煤炭2650亿吨,消耗石油1420亿吨,消耗钢铁380亿吨,消耗铝7.6亿吨,消耗铜4.8亿吨,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大气中CO2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ppm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我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1/2,单位产值的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单位能耗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90种。据统计,在全世界144个国家的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排序中,我国比较靠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第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第55位以后。在矿产资源中,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比现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
(2)环境承载力有限
回顾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其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大多源于人类没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规律给予科学的认识,导致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流动出现了问题。污染物排放量极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据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比上年增加1.5%;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9.5亿吨,比上年增加6.5%;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沙化土地面积达约100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达到18.21%,草地退化面积达2/3。
(1)全球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指出“从工业化开始到1999年,大气中CO2浓度增长了33%,甲烷浓度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大约增长了15%”。随着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开始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
(2)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
2006年英国政府发表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主持完成的《斯特恩报告》。报告认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世界每排放一吨CO2,会造成至少八十五美元的破坏”。2007年,IPCC所做的气候变化第四次《气候变迁评估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一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大气中CO2的含量比过去六十五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35%。因为温室效应的原因,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对于过去五十年来的全球暖化现象,人类活动要负90%的责任。认为到2050年必须将大气中CO2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可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由此可以说正是该评估报告证实了“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这一假说。
(3)资源能源危机
有科学家估计,在过去的2亿年中没有人类的干扰,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但是自从有了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美国杜克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如果说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而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用光的一天。这一点,可从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得到验证。
(1)理论研究
循环经济,即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从本质上看,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注重污染源头的治理,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稀缺性。最后是制度的要求。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是按生态规律和生态经济原理组织的循环网络型工业,既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又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与和谐的生态功能。
(2)实务研究
在此仅讨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视角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2003年,基于科学发展观下的循环经济理念,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提出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经进入实践阶段。该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1)理论内涵
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低碳经济是一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致使地层中沉积碳库的碳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大气碳库,引发温室效应。欧盟的研究表明,100多个国家已接受了全球增温2℃的极限值。2000年到2006年,CO2排放已有2340亿吨。把2020年作为峰值的拐点年,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这时仍然高于2000年水平的25%,则超过2℃的概率上升到53%-87%。这说明达到2℃的概率与排放路径有密切关系。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实务推进
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预计到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2007年6月,英国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承诺到2020年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远目标。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选定了6个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温室效应的地方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2007年7月,美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强调发展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责任和减少对海外石油的依赖,低碳技术与经济的发展道路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与手段是:①降耗减排;②增长与消费脱钩;③技术创新;④可再生能源;⑤制度与法律体系建设。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树立低碳观念;制定低碳政策;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提倡低碳消费。
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逻辑分析的顺序是经济性优先,技术性作保障。
(1)经济研究
2005年6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推出了第一批试点单位,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实践的重点是在大企业内部以“3R”为原则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在区域层次上构建循环经济联合体。政策的重点则是以促进资源节约为导向。如果与环境政策结合起来看则可以认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对全社会总体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新构建,是对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和实现环境友好两个目标的兼顾。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中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扩大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
(2)技术研究
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
(1)制度建设
制度上的约束,技术上的可行。逻辑顺序是制度推动为前提,技术支撑是保证。
政策法规不断出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将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中央补助地方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等鼓励性政策,都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2)技术保证
我国拥有了一批较为成熟的常规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产业化,如专门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已经掌握了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纯烧高炉煤气发电、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等技术,环保领域的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发电等技术。从国内市场看,2008年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41万亿元,占GDP的4.7%,带动就业2500万人。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内在统一与差别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表现的形式有所不一,但是作为经济发展的模式或方式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经过了长期的经济、技术、环境的发展得到的共识。这种共识使我们能够结合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适合各个阶段的发展模式或生产的发展方式完成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与环境、资源、自然的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
[1]潘家华.2010.4.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
[2]邓越月2010.5.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科学家.
[3]冯之浚.2009.12.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中国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