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东
(松原广播电视台,吉林 松原 138000)
广播电视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20年11月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的建立。它的产生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伴随近百年的进步和发展,当今作为社会上最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向广大受众传递着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文化思想、经济信息、健康娱乐、舆论导向等。松原广播电视创立至今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十多年来所属媒体积极实施品牌与精品战略,尤其是近年来积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传输等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正逐步向高清迈进,目前受众传播率显著上升。在事业日益发展状大的同时,能否建立安全自主、自属的传送、传播通道,将广播电视节目在本地区内实现完整有效覆盖,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此前松原市广播电视节目主要依靠光缆依次传送至区内各县(市)。光缆传输具有传输容量大、质量好、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等诸多优点。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腾飞的高速发展期,城乡建设如火如荼,道路修建、土地征用、基础设施的改造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等对光缆的破坏性颇高,间续中断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客观性的影响到了地区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时至2012年吉林微波传输网历时3年对原微波电路全面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改造中成功引用了MSTP技术,建立了基于SDH数字微波的多业务传送平台,实现了由DS3接口向IP over SDH技术的演进。IP化的构想使网内业务配置灵活多变,能够在网内任意站点的MSTP网口上、下广播电视节目和各项综合性业务,安全传送到目的站点,为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利用无线通路在本区域内安全顺达提供了强有力的契机。
松原地区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目前均与微波站同处一地,属综合性机房,微波传送信号可就地连接发射机,完成无线覆盖。因而该方案充分挖掘了和利用了这一综合性资源,将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在松原市本级站上行,划分通道后利用现行数字微波电路传送到乾安、扶余、前郭、长岭等各县(市)区内的综合性机房。具体为:在松原站配置EM200型编码器一台,ASI转IP适配器一台。由松原广播电视台播出机房引出广播与电视信号接至编码器的音、视频输入接口,编码后的TS信号流经编码器的ASI输出接口引出接到ASI转IP的ASI输入接口。在对该适配器的多播地址设置为网内规定的松原地区特定段位号后,适配器输出的IP信号由适配器网口接出引至本站MSTP网口(该网口由长春首站指定)。长春首站通过网管服务器访问松原站MSTP后对其进行具体的业务配置,划分出3×2Mb/s组成1个VC-12-3C级联组传输通道后,透传到地区各站。对其需要下载信号的各站MSTP指定下载网口,由该网口引出的IP流接至各站的IP转ASI适配器IP接口(该适配器需另配,并设置与地区站ASI转IP适配器相对应的多播地址)。该适配器的ASI输出信号接至该站的DE100型电视解码器(根据需要在各站配置DE100型单路或多路电视解码器,仅需电视或广播的站可配单路解码器,如同时需要电视和广播即配多路解码器)。该方案真正开掘了电视编、解码器的潜在功能,典型特点是一个单路编码器即可同时完成一路电视与一路广播的编配任务(因EM200型编码器具备可复用2个TS流,即一路电视加伴音另加一路广播的功能),而电视解码器本身就可同时解出视音频信号,无需另配广播编、解码器,在结约了大量设备和资金的同时还结省了传输带宽,其具体传送结构如图所示。
该方案的设计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松原地区广播电视在地区内的传送状况,利用数字微波电路将地区节目安全优质的传送到区域内各无线发射台站的构想为其提供了优良的信号源。该传送方式与此前的光缆传输互为备份,在尽量减少投资的情况下彻底解决了长期单一信号源的问题,为广播电视的完全播出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1]姚冬苹,黄清,赵红礼.数字微波通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傅海阳,赵品勇.SDH微波通信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郑莉丽.关于大容量数字微波抗衰落措施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06.
[4]程庸铨.数字微波通信设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