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联合大学 奇云
以假乱真的“山寨蛋白”
—— 非法食品添加物“革皮水解物”解读
淮南联合大学 奇云
“Imitation protein” mixing the false with genuine
将破旧皮衣、皮箱、皮鞋以及厂家生产皮包等皮具时剩下的边角料,经过化学处理,水解产生的粉状物,就是“革皮水解物”。因其蛋白含量较高,又被人们称之为“皮革水解蛋白”。
革皮水解物主要添加的食品是乳、乳制品及含乳饮料,作用是增加蛋白质含量。也就是说,这又是一种类似于三聚氰胺的非法添加物,而它与三聚氰胺的不同之处在于,三聚氰胺尽管俗称“蛋白精”,但并非真正的蛋白质;而皮革水解物是真正的蛋白质,若添加到食品当中,检测起来难度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革皮水解物在2010年前通常被称为“皮革水解物”。2009年5月21日,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致函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就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在2009年2月4日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二批)》中,涉及的皮革水解物及其检测方法问题提出商榷意见。其中,关于皮革水解物的名称提出如下商榷意见:皮是指覆盖在动物体最外层与动物机体连成一体的组成部分,制革厂习惯称为生皮。革是指皮经鞣剂(重铬酸盐)等加工变性处理所获得的一种能够满足人们不同使用性能(如制皮鞋或皮衣等)的材料,制革厂习惯称为革皮(含铬皮)。因此,皮(未经鞣制)与革(已经鞣制)有着本质的差别,即皮没有经过鞣制,其重金属铬含量低;而革经过鞣制,其铬含量高。铬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所以,建议将皮革水解物的名称改为革皮水解物或铬皮水解物,这样较为直观、醒目,也便于区别,不易混淆。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皮革工业这种污染严重的公害产业逐渐由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成了皮革加工中心。全世界每年产生数量巨大的皮革固体废弃物,而我国就占了近三分之一,这些固体废弃物主要都是铬革渣。把这些铬革渣合格加工后,变成蛋白质含量很高的原料,允许添加到动物饲料中。
20世纪90年代,革皮水解物就和三聚氰胺踩着同样的节奏,先是在动物身上栽了个跟斗。那些养鸡户把当时叫做皮革肉丝粉的革皮水解物来喂鸡,鸡半个月内大批中毒死亡。那时候牛奶造假还在初级阶段,也就是兑水这样的雕虫小技而已。1995年以后,往鲜奶中掺尿素、食盐、滑石粉、吊白块等等,就悄悄上演了。2003年消费者就被警告过,你们扔掉的破皮鞋,很有可能在经过一系列加工之后成为牛奶的一部分,那说的就是革皮水解物。因为革皮水解物本身气味与奶粉无异,颜色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故而很难被消费者发现。
作为饲料,革皮水解物的优点是蛋白质在干重中含量高达80%以上;缺点只是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蛋白利用率不够高。严格来讲,如果革皮水解物的各项检测指标合格,加入动物饲料中对人体健康也不会有太大危害。那些成批死亡的鸡群,是死于革皮水解物身上没有脱干净的重铬酸盐。
2004年,一些不法厂商为了提高牛奶中的蛋白含量,就开始非法生产添加革皮水解物的“皮革奶”。卫生部发布2004年第10号公告,明令禁止使用皮革废料、毛发等非食品原料生产食用明胶和水解蛋白;禁止以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明胶、水解蛋白为原料生产加工乳制品、儿童食品和其他食品。
突击检查
2009年2月,卫生部公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二批)》,“皮革水解物”作为食品安全监测的一种物质名列其中。同年3月,浙江省质监局根据举报线索,会同浙江金华市质监局、兰溪市质监局对某乳品企业进行突击检查,现场扣押60千克革皮水解蛋白粉。3月18日,浙江省质监局抽样检测该企业8个批次的含乳饮料成品、半成品,其中3批次成品、2批次半成品含革皮水解蛋白成分。之后,质监部门根据公司销售出库单开展省内清查、省外协查,在浙江嘉善、海宁、龙游、诸暨4地检测出含革皮水解蛋白的该企业产品1298箱,并就地封存。另外,该企业已从慈溪、诸暨等地召回含乳饮料760箱,其中576箱检出含革皮水解蛋白。中国是制革大国,皮革固体废弃物量很大,铬革渣每年约70万吨以上。此次曝光的乳品企业添加皮革蛋白粉,正是铬革渣加工链中的一个分支,食用明胶是另一个分支。
2009年5月11日,卫生部召开违法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发布会,部署为期两年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继续全面整治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除上述事件外,全国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文件中显示,山东淄博,山西临汾、大同和河北阜城一带存在违法使用革皮水解物加工成食用明胶、食用蛋白制品的行为。媒体记者对革皮水解物如何变身食用明胶及食用蛋白质的内幕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的信息表明,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链条,从国外进口的“洋垃圾”及从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输入的皮革下脚料,在北方乡镇一家家明胶厂、土胶厂经过加工、提炼,再运往天南地北的食品厂和医药企业,添加在牛奶、冷饮、糖果、香肠、果冻、方便面、胶囊等食品和药品中,从而完成一条秘密的、灰色的产业链。
2010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再次与农业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法制售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大对生产中使用皮革蛋白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011年2月,农业部下发“2011年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农业部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两个文件,革皮水解物被列入农业部监测“黑名单”。
奸商往往在奶中搀水,但因为太稀、蛋白质不足而不能通过营养检测标准,故要加入冒充蛋白质的添加剂。非法添加物革皮水解物就是皮革水解提取氨基酸肽和氨基酸液。食品加工中使用革皮水解物不但能够增加氨基酸的含量,而且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所以有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利欲熏心,将含有可致癌的革皮水解物使用到食品加工中。《新民周刊》曾引述业内人士说,每吨革皮水解蛋白价格为1000元,按正规生产方法,1吨奶粉的成本算上鲜奶、人工、水电等等至少2万元,但是若搀入革皮水解物,每吨的成本不过4000至5000元,奸商正是在暴利诱惑下“投毒”。
跟三聚氰胺或者尿素相比,革皮水解物的确是“蛋白含量”。但这种蛋白在营养上是一种“劣质蛋白”,不具有牛奶中的钙等其他营养成分。换句话说,即使加的革皮水解物满足食品安全的规范,得到的“山寨牛奶”也还是伪劣产品。国外也有用新鲜的牛皮、猪皮提炼水解蛋白用作食品添加剂的,但绝对不是用化工污染过的皮革废料。
严格来讲,革皮水解物对人体健康并无伤害,但其前提条件是所用皮革必须是未经糅制、染色等人工加工处理过的。现实的问题在于,不会有任何人直接把动物毛皮直接水解成蛋白质,因为这样不符合经济学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必定是利用旧皮革制品或是皮具厂的边角碎料、废料来水解成蛋白质,因为这样做利润高出无数倍。而皮革糅制、染色过程中,因工艺流程需要,必然要添加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钠等有毒物质。其中的“六价铬”是致癌物质,欧盟禁用。另外,长期服用这些含六价铬有毒化合物,可致关节疏松、肿大、疼痛,甚至造成儿童死亡。
国人大量购买洋奶粉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以及空间结构的不同,蛋白质可分为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和不完全蛋白质三大类,其下又可分出无数的小类,种类成千上万。
正常牛奶中的蛋白质是乳酪蛋白,而革皮水解蛋白为胶原蛋白。胶原蛋白中有大量的L-羟脯氨酸,而乳酪蛋白中并不含有;乳酪蛋白中有一定量的色氨酸,而胶原蛋白中并不含有。
通过检测蛋白总量以及这些氨基酸的含量,就可以知道其中有多少乳酪蛋白、多少胶原蛋白。也有商业化的“羟基脯氨酸检测试剂盒”,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知道样品中含有多少胶原蛋白。只不过,这些检测做起来也并不便宜。目前,我国多通过检测乳制品中L-羟脯氨酸和铬含量来检测乳制品中革皮水解物。《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附录中附带了参考方法“乳与乳制品中动物水解蛋白鉴定——L(-)-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法”。针对铬含量测定,我国有GB/T 5009.123-2003《食品中铬的测定》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部门还针对分光光度法的局限,开发出了羟脯氨酸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