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膨胀引发城市生态危机
——从雾霾的屡治不止谈起

2013-03-10 05:46:32北京市环保局王雅心
城市与减灾 2013年3期
关键词:常住人口校车雾霾

北京市环保局 王雅心

人口膨胀引发城市生态危机
——从雾霾的屡治不止谈起

北京市环保局 王雅心

Urban ecological crisis caused by population expansion

2012年2月13日傍晚五点半,在北京国贸附近815路公交车前,各路“武林高手”上演了挤公交车的“绝活”(图片来源:法制晚报)

近两年,一些地区接送孩子的校车因过度超载而翻车,或因颠簸拥挤致孩子伤亡等事故频繁发生。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突然夭折,给含辛茹苦抚养他们的家庭带来终生的痛苦,也给社会带来难以抹去的阴影。

而今,北京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压在她身上的沉重负担,使人不断联想到那超载的校车:尽管车座已满,乘客仍然拼命地往里挤;尽管车身已沉重地摇摆、颠簸,校车仍然不顾一切地强力飞奔……这正是北京生态处境的真实写照。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统计:截至201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已达到2069.3万人,与1990年的1086万相比,仅12年的时间,全市常住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过多的人口集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不仅给城市的运转带来沉重负担,也给环境污染、特别是当前严重的雾霾污染治理带来巨大困难。近两年来,连续出现的严重雾霾之所以屡治不“愈”,与当前的环境承载力严重超标密切相关。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污染源,都是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制造者。一个城市的排污量必须要小于这个城市自然生态的吸纳量。如果失去平衡,就会进入恶性循环,甚至出现危险。

根据北京市的总体规划,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其依据之一是在考虑内部挖潜和南水北调入京等措施前提下,北京市2020年规划可供水资源量为54.2亿立方米/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多案例的统计分析,人均水资源量300立方米/年以上是保持现代小康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标准,按此标准和可预见的经济技术水平,北京的水资源可承载人口为180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为了保证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支撑,8年以后,北京人口才能允许达到1800万。

而现在,在南水北调尚未完成、2020年未到的情况下,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070万,比2020年的控制指标多出了270万。根据《中小城市绿皮书》:市区常住人口100~300万为大城市。超出的这270万相当于又提前增加了一个大城市的人口量!北京这个特大城市的运行成本越来越高,而运行效率却越来越低,城市所承载的自然环境、公共资源等都已达到危险的极限!

城市污水河与无水河在增多

人口超规划上升,不仅使严重匮乏的水资源消耗量陡增,面临枯竭的危险,也使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以致超出了北京的污水处理能力。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网站地表水监测结果显示,截止到2012年11月份,北京市103个河段中,劣五类水质的河段达52个。除去9个无水河段,北京市94个有水河段中,劣五类水质占比高达55.3%。而作为北京支流最多的北运河流域,48个河段中两个河段无水,其中39个河段属于劣五类水质,占有水河段的84.7%。北京被污水、干河环绕,不仅绿色生态的正面作用难以发挥,还出现了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效果。

如果河里有自然水且水量充沛,就可以随着水的流动吸纳尘埃、减免雾霾。而变成无水河或臭水河后,河水不仅不会吸纳污染,还会释放如硫化氢、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造成蚊蝇大量滋生;干涸的河床还会释放氮氧化物。该气体与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密切相关,它是臭氧的前体化合物,对PM2.5及光化学烟雾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北京原本有着储量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美丽的泉、潭、池、湖、泊等大都由地下水溢出形成。如今,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水位严重下降,不仅上述景观大部分都消失了,河水也开始变少甚至完全干涸,即使有降雨,也会很快渗漏下去。河道缺乏自然水源的供给,没有流量也就没有自净能力。它就像一个衰弱的病人,任何一点污染都会使其病情恶化。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靠加大资金投入,再多建几个污水处理厂就能奏效的。

城市水系就像人身体之血脉,自然地输送营养,带走废物,在大自然的生态圈中又使其变成宝物,从而维护着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座人口超过两千万的超大型城市,北京市的水环境已明显不堪重负,进入恶性循环。

绿色生态空间有被侵占殆尽的危险

由于人口众多,北京的机动车已从1991年的42万辆发展到2012年的520万辆——20年间增加了十几倍,交通拥堵已成为北京常态。众所周知,汽车处于怠速状态会更增加尾气的无效排放和细粒子污染,而我们采取的办法往往就是再加大交通建设解决拥堵……但是,北京连对生态价值极大的农田、湿地都已建成了马路、盖上了楼房,交通系统进行道路再建设的余地还能有多少?一味地扩大建设已使得绿色生态空间越来越少。由于车多了而车泊位又跟不上,目前马路两侧、居民绿地又有很多已被悄悄地开辟成了停车场。原本拥挤的马路更加拥挤,原本不足的绿地变得更加缺少。如果要完全达到与520万辆并且还增长的车辆匹配,恐怕把北京市的所有绿地都铲平也不够用。可是若真到了那一天,我们的空气污染又将到达什么程度;PM2.5又该如何控制呢?!在各自的需求面前,连国务院批复的城市规划都成了泡影;当欲望与环境承载力发生冲突时,被让位的总是环境,这又怎么能从根本上治理污染呢?!

绿色植被是为城市提供清新空气的吸尘器、过滤器,如今所有可以吸纳污染的能力都在不断减少,而起负作用的污染源却在迅速增加。虽然近几年在加大植树造林,但是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而难以维持生命。科技再发展也不能代替自然的和谐运转,生态脆弱的北京,如何支撑这越来越多的人口?如何吸纳这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扬尘、雾霾、有机污染物?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支撑。今天的雾霾压城绝非一日之疾,今天的环境问题也非仅是一个PM2.5!

我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有效地疏导、分流、减少北京人口,已是当务之急。如果总是怀着侥幸心理,让人口不加控制地涌入、不顾大自然的呻吟而一味强力开发运行,那么自然生态系统一旦崩溃,校车的悲剧很难说不会在北京重演。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它影响的恐怕绝不仅仅是几个家庭,而是整个北京,整个中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乡情的民族,人们之所以背井离乡投奔北京,是因为各地区发展的过于不平衡,或因贫困,或因污染,或因文化建设的不足……因此,重视均衡发展,让政策优势向中小城市偏远地区倾斜,以建设美丽富饶的家乡为己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吸引家乡人才创造条件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则会使更多的人自愿返回家乡。这不仅有助于减缓北京人口增长的压力。也有助于美丽中国的整体建设。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支撑所有生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从心里去爱护她、体贴它、倾听她的声音、了解她的运行规律,而不能一味地对她掠夺索取,而后还要把垃圾扔给她处理。我们应该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即便人口得到控制,也要注意珍惜资源、反对奢侈浪费,不给大自然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人的能力再大,也不能丢了根本。涵养自然、修复她的创伤,恢复自然生态的活力与和谐运转,才是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根治雾霾的最好办法。

猜你喜欢
常住人口校车雾霾
广东:2022 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均过亿
坐校车
未来的校车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房地产导刊(2018年7期)2018-08-21 01:49:34
可以消除雾霾的新型无人机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中老年健康(2016年5期)2016-06-13 01:08:46
赶校车
从雾霾中突围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5
雾霾下的清晰
节能与环保(2015年2期)2015-02-02 01: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