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震局 邹文卫
印度掠影
北京市地震局 邹文卫
Shufty on India
透过穹门看泰姬陵
阿格拉堡
印度,中国的近邻,中国人对它既熟悉、又陌生。在中国盛行的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文化中有关佛教的都深深地印有古印度的烙印。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以及由此衍生的中国古代经典小说《西游记》家喻户晓。同时,和中国一样,印度近些年来作为“金砖”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十年以近百分之八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令世界瞩目。说陌生,是因为边境问题两国曾经发生过不愉快,因而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交往不多。普通中国人对欧美世界以及其他周边国家的交流和了解远远多于印度。
今年年初,本人有幸受印度朋友之邀,去往印度做了一周的跑马观花式的游历,虽然只去了有数的几个地方,但所见所闻还是大大地增加了对印度的了解。
说到印度,不能不提泰姬陵。泰姬陵是由印度莫卧儿王朝(1526-1857)的第五任皇帝沙·贾汗花费了22年和大量钱财为他的妻子泰姬修建的陵墓,其建筑融波斯、阿拉伯和印度本地风格与一体,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建筑杰作,被称为世界近代史上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要去的五十个地方”之一的世界奇观。
泰姬陵位于新德里东南约200千米的阿格拉城(Agra)。阿格拉曾经是莫卧儿王朝的都城。历史记载,莫卧儿王朝是具有突厥血统蒙古帖木儿后裔建立的王朝、奉伊斯兰教为国教、波斯语为国语。阿姬曼·芭奴是来自波斯的女子,美丽聪慧,多才多艺,入宫19年,深得沙·贾汗的宠爱,封她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 可谓是三千宠爱在一身。但自古红颜多薄命,泰姬在生下第14个孩子后香消玉殒。据说为了兑现对泰姬的诺言,沙·贾汗不惜一切代价为宠妃建造了富丽堂皇的陵墓。他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用工匠2万余人,耗时22年为爱妻写下了这段瑰丽的绝响。泰姬陵是一座宏伟的爱情纪念碑,它是伟大爱情的见证,向世人讲述了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泰姬陵刚完工不久,不被沙·贾汗看好的儿子奥朗则布(Aurangzeb)弑兄杀弟篡位成功,沙·贾汗本人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宫内。此后整整8年,沙·贾汗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远处亚穆纳河畔的泰姬陵或飘在河面上的泰姬陵倒影度日,直至忧郁而死。幸运的是,沙·贾汗死后被允许葬于泰姬陵爱妃的身旁。只不过陵寝中央安放着泰姬的墓碑,沙·贾汗的墓碑则位于其旁边。外露的两座石棺是空的,二人实际葬于空棺处地下的土窖内。
泰姬陵陵墓主体呈八角形,均以白色大理石所筑,寝宫中央上部为高耸饱满的伊斯兰风格的穹顶,寝宫上下总高74米,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的半部古兰经的经文置于4扇拱门的门框上。白色大理石宫墙上刻有浮雕并镶嵌着各色精美宝石组成的花卉图案。宝石大都从国外进口,如绿松石来自中国西藏,玉石和水晶来自中国内地,天青石来自于阿富汗,蓝宝石取自斯里兰卡,红珊瑚来自于阿拉伯。
寝宫外围四角各有一座尖塔,高达40米,内有50层阶梯。在主体两旁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红砂岩建筑而成,顶部是典型的白色圆顶,而兴建这两座清真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整座泰姬陵建筑的平衡,以达到对称之美。大门与陵墓由一条宽阔笔直的用红石铺成的甬道相连接,左右两边对称,布局工整。在甬道两边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间修建了一个“十”字形喷泉水池。泰姬陵整个陵园是一个长方形,长576米,宽293米,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四周被一道红砂石墙围绕。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历史上不乏破坏性地震,但坐落在河畔松软地基上以不抗震的石材结构的泰姬陵却巍然耸立,毫发无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为了防止地震造成的破坏,当初建造时,在泰姬陵主体下方挖了18个井,每个井都以一层石头、一层柚木的方式,把地基层层叠起,以减低地震对主体的伤害。这种作用大概类似于当今抗震建筑中的隔震垫,以抵消地震力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对松软富含孔隙水地基地震时容易形成的沙土液化和不均匀沉降均起到防范作用。为以防万一,四角圆柱形塔塔身稍向外倾,每座塔均向外倾斜了12度,以防止地震时塔向里倾倒压坏陵宫。
位于德里的红堡,也是由莫卧儿王朝沙·贾汗于十七世纪建造的皇宫。整个皇宫的围墙由红色的砂岩铸成,故称之为“红堡”,宫墙总长2.5千米,外面挖有壕沟形成护城河。英国殖民者吞并印度后,曾长期据为英国占领军的军营。现在红堡成为旅游景点。
矗立在泰姬陵四角的宣礼塔
远眺泰姬陵
红堡
红堡内的瑾见厅
另外一个印度的著名景观是顾特卜清真寺及寺内的顾特卜塔(Qutub Minar)。它是印度德里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伊斯兰教宣礼塔,被称为印度的七大奇迹之一,由印度的第一个伊斯兰王朝奴隶王朝的缔造者库特布丁·艾伊拜克1193年所建。塔身由中空的红色砂岩所垒,上刻有图案和可兰经经文。它有379个台阶,高72.5米。最底层直径为14.3米,最高一层为2.7米。据说,前些年还允许游人登顶,但1981年因为发生断电事故,导致游客拥挤踩踏造成45人死亡,其中大部分遇难者为儿童。从此以后,就禁止游客攀登了。该塔历史上屡遭地震和雷击破环,但均被修复。
如今,在顾特卜清真寺内,除了顾特卜塔和著名的铁柱外,其余的建筑物都残缺不全,留下了历史的沧桑,其中有一个国王的陵墓就是因为地震而陵顶塌落,至今在陵中可仰望蓝天。
印度历史上几个强盛的王朝都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历史古迹都有着浓烈的伊斯兰风格。发源于印度、盛行于亚洲各国的佛教在印度已基本上销声匿迹。现代信仰印度教的人数为总人口数的80.5%,伊斯兰教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3.4%,基督教2.3%,锡克教1.9%,其他教派占1.8%。
印度人喜爱艳丽色彩。莎丽是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由一块长达3米的布包裹而成,布料色彩缤纷,讲究的还镶有金丝银边,穿着方式变化繁多,因种族、信仰和地区而异,通常露出肚脐和后背,但也可包裹的严严实实。除了印度妇女传统服装莎丽色彩艳丽之外,他们的拖拉机、汽车等也装扮得花里胡哨、色彩缤纷。
顾特卜塔
顾特卜清真寺内的皇室陵寝,陵顶因地震塌落
农村妇女
色彩缤纷的“铁牛”
顾特卜塔身的精美雕饰
我们由新德里去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城坐火车。印度火车站是不检票的,乘火车一等车厢的乘客可到一等车厢门口查看贴在车厢门口的本次列车的预订信息,核对无误后就可上车,只是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列车员会检查车票。印度列车一等车厢虽然设备较陈旧,但还算宽敞。列车服务比较殷勤,坐两个小时的火车,至少送四五趟吃的喝的。先送一次瓶装水、然后送正餐,再送杯奶或酸奶,还给你送一次零食。快到站的最后一趟,列车员会端着盘子来收小费,你可根据情况给或不给。如果你的小费丰厚,列车员还可能送上一小袋清口的香料,甚至两袋。我们坐的火车都是正点,火车时速至少也有70~80千米。我们从泰姬陵回新德里走的是高速公路。高速路是近几年才修的,路上的车很少,时不时还可看到拖拉机行驶在高速路上。
据说印度中小学校中很少有厕所,前不久印度还发起一个在学校建厕所的运动,但街上经常见到校车在行驶,校车的车况普遍都还不错。据了解,校车在印度学校中很普遍。不知印度教育当局是否对校车有专门的规定。
印度的一月份,据说是结婚的季节,我们在晚上经常碰到新郎娶亲的场面。印度风俗中婚宴是在新娘家晚上进行,因此傍晚新郎娶亲时,穿一身洁白服装,骑着白马,被伴随娶亲的人簇拥着缓缓前行。随同娶亲的人则吹号敲鼓、载歌载舞、欢乐异常。周边还有举着灯火的人照明,为了给照明供电,往往还跟着载有发电机组的车辆。娶亲形式相同,但规模却大不相同,小的娶亲队伍大约七、八十人,而大的则有几百人,豪华程度也大不相同。印度的婚礼要搭台子、布置场地,隆重热闹。我们见到很多家庭在布置婚庆场面,小的能接待二三百人,大的则有上千人的规模,简易的随便找一个场地,而豪华的则租用豪华饭店或著名景观地。他们布置中用的花环、花篮都用的是鲜花,甚至搭的丝线门帘都用鲜花串成。
通过这次印度之旅,加深了对印度的了解,也对印度朋友的热情好客心存感激,但同时又感到由于人民之间的交往较少,思想多少有些隔阂,就像多年的亲戚不走动,陌生感自然会增加一样。希望两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能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因为加强交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布置的婚礼场地
鲜花搭成的门帘
娶亲的“白马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