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云
透刺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
李玉云
(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针灸科,冷水江417500)
目的 观察透刺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将120名病人随机分为透刺针法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刺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治愈率高,疗程短,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透刺;周围性面瘫;中医针灸疗法
周围性面瘫俗称“口眼口呙斜”,是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疾病,即现代医学中的周围性/核下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国发病率较高。中医治疗面瘫,历史悠久,特别是针灸疗法治疗面瘫,以祛风通络为法,取得了独特疗效,至今仍然是治疗面瘫的主要方法之一。透刺是毫针刺法之一,本人于2006~2011年以透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组比较,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可达到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 通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吹口哨或发笑时尤为明显。体格检查时可见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拉向健侧。面部肌肉运动时,病侧不能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等动作[1]。
1.2 病例来源 病人均来源我院门诊及本人在湖南中医一附院针灸科进修时收集,根据临床症状,均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共120例,其中男57例,女6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57周岁;病程最长15天,最短1天。伴有舌前2/3味觉异常38例,听觉过敏27例,患侧乳突部疼痛5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健侧选太阳、下关、曲池、合谷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患侧以透刺为主,针身与皮肤呈15°角左右进针。百会透太阳穴区,统调阳气[2]。额纹消失,阳白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交替透刺;眼睑闭合不全,颧髎、四白、迎香皆刺透向上;口角歪斜,则地仓、大迎、颊车皆向下关方向透刺。透针深度为1~3寸,行平补平泻,针感多以面部发胀,有紧绷感,并配患侧太阳、翳风、曲池、合谷直刺0.5~1寸,行泻法。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1.3.2 对照组 健侧同治疗组,患侧选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均行平补平泻[3],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2.1 疗效标准[4]临床痊愈:面瘫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如常;好转:面瘫症状基本消失,蹙额皱眉基本对称,鼻唇沟略浅,说话和笑时可见口角不对称。
2.2 疗效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疗效比较[n(%)]
从表1看治疗组治愈率95%,对照组治愈率80%,经统计学处理,χ2=6.171,P=0.013,有显著性差异。
2.3 两组治疗疗程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疗程比较
从表2看治疗组痊愈疗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χ2=4.795,P=0.029,有显著差异。说明治疗组对提高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缩短疗程有肯定疗效。
2.4 典型病例 胡某某,女,57岁,退休干部。因口眼口呙斜15天于2006年4月2日来湖南中医一附院针灸科就诊,以周围性面瘫收入病房。症见:口角歪向右侧,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左眼闭合不全,迎风流泪,漱口漏水。查: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腮、左侧舌前三分之二味觉消失,左乳突压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头颅CT示正常。诊断明确,随机分入治疗组,针刺7次后可闭目,鼻唇沟显现,10次后明显好转,共计两个疗程痊愈。
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之“口眼口呙斜”,多由正气虚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阳明、少阳、太阳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三阳经筋受阻失用是该病的关键。根据《灵枢·经筋》记载,手足三阳经筋均上行于面,分布在额、目上、目下、目外眦、鼻旁、颌、耳前、耳后、颊、口旁等处,与西医解剖学之表情肌位置相吻合[5],本组病例用穴也与之相符,在头部面部经筋相应穴位上进行的同经间或异经间的经筋透刺,能更好地激发相关经筋之气,从而达到疏调三阳经筋,恢复经筋功能而收效,故而其治愈率优于对照组。操作中,透刺的深度非常重要,一般应在皮下为宜。若太浅透在皮内,进针困难,病人感觉疼痛,太深刺入肌肉层,则容易损伤面部肌肉纤维,因面肌系表情肌,其肌纤维应尽量减少损伤。判断针在皮内或皮下的指征,针在皮内,其所针处的皮表部呈橘皮状,针尖前进有阻力;针在皮下,则进针顺利,无抵抗感。通过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观察发现,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好坏与诸多的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中医分型来看,风寒型,无听觉过敏,味觉改变的效果明显,一般无后遗症;风热型,特别有明显的病毒疱疹,听觉过敏,味觉异常的效果较差,并可留有后遗症。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9-121.
[2]曹莲瑛,沈特立,张伟,等.中国针灸[M].2012,32(5):440-443.
[3]王启才,杨俊,高树中,等.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4]熊灿东.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刺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11):743.
[5]邱晓虎,谢晓焜,谢昆.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神经麻痹[J].中国针灸,2006,24(4):287-28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56
1672-2779(2013)-21-0073-02
杨 杰
201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