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杨 敏
4月26日,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洪全从马鞍山赶到合肥,参加安徽省地税局举办的全省百强民营企业代表座谈会。
与王洪全一起到会的,还有其他19家民企代表,他们每个人都拿到一本《民营经济适用税收优惠政策汇编》,在对王洪全看来,这可是个很有含金量的小册子。
对王洪全所在的企业来说,摆在眼皮子底下最大的困难是钢材价格持续下行,“原料成本高位运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2012年与2011年相比,粗钢产能增加了70%,但利润只增长了42%”,王洪全当下最关心的是税务部门在企业困难时期能否缓征税,并适当减免税收。
王洪全当场得到了很好的答复,安徽地税局相关处室告知其可以享受缓缴税款的政策、申报程序以及减免税收的权限等等。
这样的税企互动,是安徽地税服务企业的一种常态化做法,也被参会企业称为“最实在的纳税服务”。
何谓“最实在”?
“我理解,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企业科学发展的标准,创造性地用足用活税收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就是最实在的纳税服务。”安徽省地税局局长汪建国如是说。
还是马鞍山,还是钢铁企业。
5年前,在特殊形势下,一场特殊形式的中心组学习会在马钢召开,也就在现场,安徽地税第一次将“服务发展”,与“组织收入”一起上升为该系统的核心职能。
话说从头。
2008年10月份的最后一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电视电话会”。
在这场抵御经济寒冬的行动中,地税系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电视电话会当天,汪建国就在局务会上抛出了这个问题。
在金融危机这个特殊时刻,税收不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应成为企业过冬的政策暖阳。
企业到底缺什么?我们又能给什么?接下来的2周,是马不停蹄的企业调研与接踵而至的政策供应。
11月7日-8日,周末。安徽省地税局党组将中心组学习会搬到了马钢。当时的马钢面临什么样的困局?
“那年,马钢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钢材价格6月份之前8000多元,后来跌到3000多”,安徽省地税局一位处长回忆。马钢总经理苏鉴钢也坦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马钢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帮助马钢尽快走出低谷,地税部门协助其制定了《综合利用产品减免税申报管理办法》等涉及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税收管理制度。同时,还按规定及时为马钢公司审核减免土地使用税2010万元,“三项专用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667万元,技术研发费加计扣除15423万元。
“这些‘真金白银’在关键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给马钢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苏鉴钢说。
在调研现场,中心组成员达成共识,在特殊经济形势下,地税部门应当为重点骨干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应对危机。
很快,安徽地税局《开展一对一服务纳税人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在全省确定了1042户服务对象,实行主管领导与服务联络员双重负责制,对这些企业提供全天候、个性化服务。
“服务纳税人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危机中安徽地税的快速反应,给企业带来货真价实的政策利好。
2008年,安徽地税系统减免缓税款达到40亿,其中绝大部分是11月以后缓缴的,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助其渡过难关。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成为安徽地税的系统自觉。汪建国认为,在税源相对紧张与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中,安徽地税要做到“更加突出支持企业科学发展、更加突出用足用活税收政策、更加突出搞好重点税源管理、更加突出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努力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008年的最后2个月,安徽地税马不停蹄为入冬企业赶制“政策棉衣”,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
11月1日,《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11月4日,《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11月18日,《关于发挥税收职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12月中旬,《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00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100条》出台。
区域经济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企业、产业的发展。税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说到底也就是服务企业和产业。
在服务企业方面,安徽地税系统从不“惜税”,而是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效应。
《决策》记者在采访中就听到一个关于营业税起征点调整的例子。
营业税起征点,有个幅度是5000—20000元,起征点定得越高,对纳税人越有利。安徽作为经济并不发达的中部省份,如何确定起征点,当时有不同观点。
出人意料的是,安徽地税局主动提请省政府的方案,是“就高不就低”。这就意味着,将起征点调整到20000元后,全省有5.5万户个体营业税纳税户免于缴纳营业税,免征税额超过2.3亿元。
“这事做得很开明、很漂亮”,一位个体工商户说。
开明、漂亮的事情远不止这一件。还有一件事也与营业税有关,就是时下公众热议的营改增。
“对地税来讲,这是件很纠结的事情,营业税归地税管,增值税是国税收。对于营改增基层干部是有些失落的”,一位基层税干在接受采访时并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
但是,营改增对安徽来说意义重大。安徽是全国12个试点省市之一,更重要的是,“营改增”试点将增值税制度引入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领域,消除营业税重复征收弊端,能够为其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税制环境。
“目前,安徽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拉长服务业发展这块短板,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是加速安徽崛起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告诉《决策》。
改革就是利益调整,“营改增”事关全局,地税人应该拿出什么样气度?
汪建国在一次专题会议上强调,“地税机关要从大局出发,破除狭隘的部门利益思想,以改革发展为重,积极、主动参与试点改革,不抱怨,不敷衍,不拖后腿”。
试点前2个月,安徽地税就将全省2600余户一般纳税人和4.4万户小规模纳税人的信息资料全部移交国税局。
据测算,通过试点,安徽企业每年直接减税10.1亿元,加上试点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19.7亿元可抵扣税额,服务业企业利润水平将因此得到提升,安徽服务业由此获得巨大推动力。
无论是上调营业税起征点,还是营改增,都属于结构性减税范畴,《决策》记者了解到,全系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免抵和缓缴税费,2008年为40亿,2009年 60亿,2010年为 50亿,2011年 70亿,2012年为150亿。
在跟进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安徽地税系统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支持也可圈可点。
南瑞继远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仅2008至2011年享受的税收优惠有: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金额4802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887万元,技术转让所得减免1521万元,累计税收优惠7210万元。税收优惠的扶持使企业逐年壮大,目前已和国家电网顺利改制,成为电力软件开发行业的龙头企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安徽文化产业五大集团组建过程,历经3年,减税高达十个多亿,“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策支持”。
“给点阳光就灿烂,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最好的阳光”,百帮创业中心的合肥杰创软件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慨。
在“跟跑”服务企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徽地税在服务发展上的另一重大做法就是“跟进”服务区域战略平台建设。
后危机时代,安徽三大战略平台陆续成形,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振兴战略,成为安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
“从我国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沿海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浦东新区等,税收政策在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体系中具有重要位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徽建设三大区域战略平台,地税部门在其中大有作为”,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分析说。
见事早、反应快,是安徽地税系统服务区域发展的最大特点。
2008年10月17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正式起航,11月,安徽省地税局及时跟进,下发《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从优化服务等三个方面,支持试验区建设;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省地税局第一时间反应,梳理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并赴京向相关部门争取政策。
2010年5月24日,振兴皖北战略甫一出台,建立加快皖北发展税收结对服务机制就应运而生。
“国家已有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保证优惠落实不打折、政策执行不走样。还有一条更为关键,就是对自身具有的税收政策权限,要用足、用活、用好,尽可能拓展税收政策应用空间,最大限度地释放税收政策应用效力”,在谈及跟进服务区域战略平台建设时,汪建国说。
“用足、用活、用好”,那么,企业又是如何评价的?
“给点阳光就灿烂,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最好的阳光”,百帮创业中心的合肥杰创软件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慨。
创立于2008年6月的杰创软件,自2009年起连续3年享受技术转让营业税减免4.5万、6.3万、10.8万元,2011年起,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年营业额达到180万元,创造利税20多万元。
而芜湖中集瑞江汽车有限公司,是一家落户皖江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总经理王柱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企业落户之后,政策的落实和兑现非常到位和及时。所得税优惠、土地使用税返还的奖励和出口退税加在一起金额在4200万元左右,这对企业是很大的支持。”
后危机时代,税收政策在熨平经济波纹,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2009年,安徽经济提前一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2010年、2011年、2012年经济增速分别为14.5%、13.5%、12.1%。
组织收入与服务发展“两篇文章”协同作用,安徽地税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