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被低估的女人”

2013-03-07 13:38
南方周末 2013-03-07
关键词:宋佳萧军萧红

电影《萧红》将萧红短暂的生命浓缩成“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即便只从这个角度塑造萧红,也让同为东北女人的宋佳感到,把自己“目前为止的这辈子演没了”。剧组供图

萧红与爱人萧军同样来自东北。曾被认为是“二流作家”的萧红,现在已经渐渐成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文化名片。她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地被搬上银幕,除了《萧红》,许鞍华正在拍摄的《黄金时代》讲述的也是萧红。网络资料图

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 发自北京

电影《萧红》公映临近,演员宋佳接到表弟的短信:姐,萧红是你演的啊?我就是萧红中学毕业的!

在宋佳和她表弟的家乡哈尔滨,人们未必真正了解被称为“民国文学洛神”的萧红,但她家喻户晓。萧红中学、萧红故居现在是这个城市的地标。

自称“没读过几本书”的宋佳在上中学时,已读过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在上海戏剧学院上学的时候,宋佳看了根据萧红另一部代表作《生死场》改编的同名话剧。两部作品,都没给“小时候”的宋佳,留下太深的印象。经年回忆,无非是:是写东北农村的,有愚昧和贫穷范儿。

2011年,31岁的宋佳得到机会,饰演31岁客死他乡的萧红。她把这看作一份“很深的缘分”。重拾《呼兰河传》,宋佳看出了萧红孩子般的笔触,也看出了她的清新和粗粝。从那一刻起,演萧红变成了一种“责任”:“她是从我们黑土地走出去的作家,而且她是一个被低估的女人。”

现在的女孩还有愿意出走的吗?

“黑土地”成为当年的左翼作家和今天的女演员之间的精神纽带。“我们那个地方极致寒冷,人们极致热情,冷与热的碰撞变成人的性格。”

然而初读剧本,宋佳曾疑惑:“这点事搁今天不算稀奇啊,她怎么就先锋了呢?”在剧本中,饥饿、贫穷、战乱淡化成背景,萧红原本就短暂的生命被浓缩成“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从包办婚姻的对象,到同为东北作家的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向爱而生的她一次次被人抛弃。

“萧红的故事放在她的时代里才有意义。”宋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然而导演霍建起认为:“一个电影的容量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包括。萧红的感情经历容易在普通观众中引起共鸣,也是萧红命运中最具悲剧的部分。”萧红最让霍建起尊重的品格是“真实”,她的灵魂裸露,文字迅捷抵达本质。学画画出身的霍建起常能从萧红的文字中看到完整的画面,包括色彩和光线。

宋佳尊重霍建起的判断。在片场,她把自己等同于灯光和道具。“我不想奢谈某部戏的‘创作理念,我认为那很没有自知之明,演员的作用就是帮助导演完成构想。”宋佳平静而愉快地说。

两个月的拍摄时间,“80后”宋佳经历了“10后”萧红最锥心刺骨的若干人生片段。单从地理上,这些片段遍及哈尔滨道外区破败的危楼,左翼作家叱咤风云的上海,炮火之中的武汉、香港。在这个过程中,女主人公几次抵近生理和心理的极致严寒:她在零下三十多度雪中忍受的饥饿——饿到想做贼,饿到羡慕下等妓馆里的妓女;逃难的路上,她身怀六甲,被男人离弃,暴雨如注,枪弹在身边乱飞……宋佳渐渐发现:即便只从“一个女人关于爱的故事”的角度塑造萧红,已经把自己“目前为止的这辈子演没了”。

作为鲁迅门下惟一的女作家,萧红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印证了鲁迅在1923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提出的时代命题:“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许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何况萧红不只是走出家门的娜拉,她写过《生死场》,写过《商市街》、《呼兰河传》。中国少有作家用简洁优美的笔触直面农村的愚昧与贫困;城市最底层生活的饥饿与寒冷。

诗人聂绀弩说:“(萧红)所写的那些人物,当他们是个体时,确如她自己所说,都是自然的奴隶。但当他们一成为集体时,由于他们的处境同别的条件,由量变到质变,便成为一个集体英雄了,人民英雄,民族英雄。”学者钱理群则认为:“萧红所要完成的,正是鲁迅曾经提出过的历史任务:真实地、历史地写出我们的民族、人民从‘个体主义到‘集团主义之间的桥梁。萧红的历史贡献也在这里。”

拍与《生死场》有关的戏,宋佳在片场几近失控。那是一场冷与热叠印在一起的戏:萧军昔日学生的姐姐到上海看望二萧。萧军去送那女人,许久未归。萧红在家,读鲁迅为《生死场》写的序:“……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凌晨一点钟的片场是哈尔滨一幢木房子,零下三十多度,宋佳只穿一件单衣。本来只取她的剪影,不用顾及表情,她却禁不住痛哭流涕。

“这个时代还有娜拉吗?”在被南方周末记者问及“从萧红的时代到今天,娜拉们的处境改变了多少”的时候,宋佳脱口而出。沉默片刻,她轻声说:“现在的女性越来越没有女性该有的追求,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作为上。”说完,声音又复响亮,带着几分不屑和自嘲:“现在的女孩还有愿意出走的吗?都过得挺好的呀。”

往自己心里捅刀子

微博上,宋佳给萧红的定义是“真正的文艺女青年”。“搁这个时代,文艺女青年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了。在我这,真的文艺青年只有一个标准:精神追求高于一切。”坐在南方周末记者对面,宋佳说。她的手大,像同龄男子的;浓黑的眉毛和线条分明的嘴,为那张很“东北”的圆脸增添几分聪慧、坚毅。

看过电影《萧红》,观众将不难记住女主角的若干情态:少女萧红不顾后母的呵斥,赌气似的一下一下捅破窗户纸。她穿着破旧的衣服,戴着露指手套,脸蛋冻得通红,一边疾走在北平的街道上一边吸烟。她在哈尔滨被男人抛弃,又因为交不起房租,作为人质被扣押在旅馆,旅馆主人跟伙计合计:把她卖到道外的妓院。那时,她已大腹便便。1939年逃难的路上,她又一次怀着一个男人的孩子跟在另一个男人身后。走在前面的端木蕻良两手空空。她却提着沉重的箱笼,终于忍受不住,把手里的东西扔在地上……

“她是一个挺往自己心里捅刀子的人。”萧红有让宋佳心疼的一面,也有她在片场踮着脚尖想够,没够着,引为遗憾的一面。

全片惟一一场“激情戏”,选景在一个四面透风的废弃砖窑,真风真雪从砖窑顶部的大窟窿里飘摇坠落。零下三十几度的天气,演萧军的黄觉手冻得像粗黑的胡萝卜。

“手沾上雪,雪再一化,基本就是刺骨,衣服只能脱到那儿。”宋佳觉得很可惜:萧红为什么爱萧军?在剧本里,萧军并没有太多个人魅力的呈现。这个逻辑上的缺环,或许可以借“激情戏”的状态弥补。

▶下转第27版

◀上接第28版

“能不能本能一点?动物一点?”宋佳甚至建议导演再找一个棚,哪怕弄点假雪也要补拍一点。但霍建起认为,镜头已经捕捉到了女主人公脸上的一丝迷醉,够了。

霍建起给萧红的定义是“知识女性”,她的品格之一应该“内敛”。应该说,这样的定位符合大多数人对女作家的“预期”。汉学家葛浩文考证:萧红成名作《生死场》中,曾有一段描写村姑金枝和她情人“绘声绘影的爱恋,文中充满淫荡兽性,那段除了最早一版刊登外,以后的版本都删除了”。

虽然二十多岁就在文坛暴得大名,被鲁迅认定有超越丁玲的潜力,就像“丁玲超越冰心一样”,萧红生年已经被很多人批评与抗日救国的大潮脱钩,对“国防文学”创作不够热心;从1949年到1980年代初,萧红曾被很多人看作二流作家。

萧红渐热是1980年代以后的事情。1980年代初期,汉学家葛浩文第一次到东北,看到火车站顶上书“哈尔滨”三个字,便流下眼泪:终于到了萧红最早经历苦难的城市。一批批,尤其是海外寻访萧红生活印记的访客,让生前寂寞的女作家渐渐成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文化名片。

1986年,萧红故居被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黑龙江挖掘文化资源,有人提议在萧红的家乡呼兰县建影视基地,在呼兰河沿线发展文化园区。

2007年黑龙江剧作者乙福海开始写以萧红为主角的电影剧本。当时,萧红的传记已有七十本之多,呼兰本地创作的影视剧本有六七百个。

2009年,乙福海剧本获中宣部“夏衍电影文学奖”。

2011年,导演霍建起应邀执导《萧红》。制片人看中的是霍建起的“唯美”风格。因剧本离成熟的可拍摄本尚有距离,“找了几个编剧都不合适”,霍建起的太太苏小卫“基本重写一遍”。苏小卫是霍建起多部电影的编剧,同时也是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

2012年,电影《萧红》在人民大会堂放映一场,随后获得当年的“五个一工程奖”和上海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

重重关注之下,原本凛冽的萧红有了一个唯美、文艺的电影版传记。导演霍建起一度把这个电影版传记命名为《落红》。黑龙江方面坚持以“萧红”为片名。“可以理解,萧红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品牌。”霍建起没有坚持,但他把英文片名定为falling flowers(落花)。这让萧红的名字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萧红本名张乃莹,取笔名萧红,是为了跟同为东北作家的爱人萧军组成“小小红军”。如果按照“落花”理解,萧红就是“萧索的红色”。

“我知道怎么拍会显得更艺术一些,但为了这部电影,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萧红,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可以让渡出去一部分。”霍建起说。

萧红选择端木蕻良而跟萧军分手那场戏,火车即将启动时,萧军跑上前,双手捧给萧红两个黄灿灿的梨。完成片仅限于此。但在片场,拍过萧红一边看窗外,一边跟端木蕻良说话,一边一口一口吃梨的镜头。梨与离谐音。梨是那么饱满,而且它是甜的,但主人公其实是在咀嚼苦涩。

战乱时的香港,重病中的萧红眼看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都走了。她想抽烟,让骆宾基去买火柴。等骆宾基时,萧红跟端木蕻良说话,突然变得歇斯底里。剧组小一百号人,整个片场鸦雀无声,导演喊停之后,只剩还在痛哭的女主角。

演员能为别人做的事

萧红是宋佳第二次扮演自己的同乡。她上一次演东北女人,是在以故事发生地为东北的谍战剧《悬崖》里。宋佳演拧巴的女谍报员顾秋妍。凭着这个角色,宋佳得了上海电视节最佳女主角奖。

得不得奖,宋佳都说自己不希望被关注:“演员完全可以做到掉人堆里,也不让人发现你。‘收着点就行,别那么‘外放。”只要不成心想引人注目,演员是可以做到不戴墨镜也安然上街的。宋佳的诀窍是,擦肩而过的时候低头,不要对视别人的眼睛。习惯是宋佳上学时养成的。在“上戏”,宋佳没演过轻松、靓丽的花旦,演的都是六十多岁的东北老太太或繁漪一类要么沧桑、要么拧巴的人物。

捅破窗户纸,真正知道一点表演的奥秘是在《好奇害死猫》里。在这部拍摄于2007年的国产悬疑电影里,宋佳扮演一位“粗俗”的洗头妹。为了每天看到男主角,洗头妹把美甲店开到了他家楼下。在一艘游船上,男主角提出分手,一张一张地数“分手费”,“一万够吗?”洗头妹平静地说:“好啊。”把钱接下,低头吃麻辣烫,用一声“好辣”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这个跟导演张一白一起想出的“处理”,让宋佳明白什么样的表演既真实又有技巧。

跟导演张黎的合作对宋佳来说是几级重要的台阶。“他作品里的任何一个演员都极具光彩,作为演员的我深切地知道,那个光彩是他赋予的。演员遇到什么样的导演太重要了。就你……读过几本书啊?演员读太多书就读傻了。他要本能一点,‘动物一点。但演员一定要有导演的把控和掌握。”在《中国往事》的片场,张黎调动灯光、布景、演员的情绪的态度和方法,让宋佳意识到自己干的是严谨、讲究的活。这个活事关自尊,但充满乐趣。

《中国往事》之后,两人再次让宋佳看重的合作,是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九年》。《九年》试图发问: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拿生命、拿时间作置换,一个外地女孩用她九年的时间,经历各种折腾,在北京置换到了什么?

紧接着《九年》的是《四十九日》。《四十九日》是电视剧版的《金陵十三钗》。导演张黎一直有在影视作品里完成回顾二战以降重要国史的愿望。照宋佳的理解,《四十九日》要讲的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故事:“那座地狱一般的教堂里,男人、女人相继为别人而死。”在这个故事里,宋佳演秦淮河上的“头牌”玉墨,玉墨活过了炼狱一般的49天,只为等待有一天能作为证人清算那段屈辱的历史。

“我跟书娟的关系勾连得相当‘牛×。”宋佳以玉墨的代言人自居。书娟是剧中教会学校的女学生,书娟的父亲与玉墨有亲密关系,两个年龄相差无几的女子在战乱中相遇,从彼此敌视到玉墨成为书娟精神上的母亲。

建组那天,演书娟的演员出于礼貌对宋佳一笑,宋佳回她一个不屑一顾的眼神。从那以后,两人在片场之外从不说话。“我必须用各种办法找到两人开始像两只刺猬碰到一起的那种感觉。”宋佳有着东北姑娘的爽朗,她说之所以要费这点小心思,是因为拍《四十九日》对她有着特别的意义。她记得一个白俄罗斯的二战纪录片,一个村子遭到德国人的洗劫,村子里有一个女孩被德国人糟蹋至死。为了纪念这名不幸的女子,此后村子里几代人生了女儿都叫她的名字。

“是应该做点什么。”宋佳说,“即便我只是一个小演员。”打开电视机,一半的电视剧都是情节越来越离谱、越来越娱乐化的抗日戏,让“小演员”宋佳很悲哀。

猜你喜欢
宋佳萧军萧红
初恋的临终之约:去往下一场爱情春天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墓畔口占
忧伤犹如雪碧里的气泡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宣布调档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
宋佳与白血病女孩,10年真情便是一世母女
《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
文人萧军是决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