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旗
(江苏省苏州市木渎人民医院,苏州215101)
金匮肾气丸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18例
朱伟旗
(江苏省苏州市木渎人民医院,苏州215101)
目的 研究金匮肾气丸对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把36例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金匮肾气丸治疗组18例和格华止合舒降之治疗的西药对照治疗组18例2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血糖、瘦素、脂联素、游离脂肪酸、血浆内皮素和血清一氧化氮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相比,血脂、血糖、瘦素、脂联素、游离脂肪酸、血浆内皮素和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金匮肾气丸能调节血脂,降低血糖,提高一氧化氮、瘦素和脂联素水平,降低游离脂肪酸和血浆内皮素水平。
金匮肾气丸;Ⅱ型糖尿病;高血脂症
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病原理是高血糖与脂质代谢紊乱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并发多种心脑血管病[1]。43%的糖尿患者患有高血脂症,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病,目前,西医采用降糖药结合调脂药治疗糖尿病并发高血脂症,容易引发损害肝、肾功能等副作用,而且效果并不理想。治疗糖尿病并发高血脂症的是关键是平复糖脂代谢紊乱,应使用具有降糖和调脂双重功效的、无副作用的药物,这对于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有重大的临床意义。鉴于此,已于2012年11月至2012年5月应用中药金匮肾气丸治疗18例糖尿病并发高脂症患者,与18例用降糖调脂西药治疗的效果比较,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明显。
1.1 一般资料 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36例均系2012年11月至2012年5月期间就诊于广西中医第一附属医院,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两组:金匮肾气丸组18例,男9例,女9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48.2±5.1)岁。西药治疗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5~63岁,平均(45.1±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高度的可比性。
1.2 方法 按1999年WHO修订的Ⅱ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者餐后2h血糖大于11.1mmol/L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高血脂症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在正常饮食情况下,2周内2次测血清总胆固醇TC≥6.0mmol/L,或血清甘油三酯TG≥1.54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不大于1.04mmol/L,女不大于1.17mmol/L者。糖尿病各物质含量的测定针对金匮肾气丸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而进行的,整个过程要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血脂升高。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金匮肾气丸组18例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金匮肾气丸煎剂(山药、茯苓、肉桂、熟地黄、泽泻、附片、牡丹皮、山茱萸组成,饮片由广西中医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配置)口服,加水300ml,文火煎制成100ml,以每人每次50ml、一天2次的剂量和方法饭前半小时服用;西药对照治疗组18例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给予舒降之(上海东沙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8mg,1次/日)和格华止(中美杭州福贵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25mg,2次/日)。治疗两组患者12周,每周随访1次。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用方差分析两组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横向的比较,用q检验纵向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作为明显性差异。
1.4.1 血糖和血脂的测量 两组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第6周和治疗后第12周分别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PPG)、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4.2 血管活性物质的测量 两组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第2周和治疗后第6周分别采用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和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T)[2]。
1.4.3 瘦素、脂联素和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两组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第2周及治疗后第6周分别用ELISA法检测瘦素、脂联素和用铜显色法测定游离脂肪酸[3]。
2.1 临床疗效 金匮肾气丸组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用药后11例患者口干、心烦和疲软乏力的症状基本消失,舌质转淡红,6例患者口干、心烦、疲软乏力和舌质瘀暗症状明显好转,1例患者疲软乏力症状无变化。对照组5例患者口、干心烦和疲软乏力症状基本消失、舌质转淡红,2例患者口干、心烦、疲软乏力和舌质瘀黯明显好转,11例患者疲软乏力症状无变化。可见,两组患者各种症状好转的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2.2 血浆FFA、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的变化 用药前后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FFA、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的变化规律见表1。
表1 用药前后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FFA、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的变化规律(n=35,χ±S)
2.3 毒副反应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无异常变化,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发生。
Ⅱ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血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引起的。人体内缺乏胰岛素的控制和调节,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十分常见。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会加速大、中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造成器官病变恶化。因此,降糖调脂双重功效的药物对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中医学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高血脂症方法,归于治疗“消渴”、“痰证”和“瘀证”范畴。“消渴”、“痰证”和“瘀证”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归于脾、肾、肝三虚,标实归于痰浊,属全身性疾患,如果肾阳亏虚则不能温煦脾土而衍生痰饮、脂浊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起极关键性作用[5]。消渴症表现为肾阳虚者多饮多尿,可用方剂肾气丸治疗,补肾固摄。但口渴多饮未必由内热伤津引起,也有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虚、津液不能蒸腾上承口舌所致,肾阳不足,肾气不固,水谷精微下流,尿多尿甜。所以,治疗消渴症不能只养阴清热,还需补肾温阳益气,上承津液,固摄精微。
金匮肾气丸的组成成分包括山药、茯苓、山茱萸、肉桂、熟地黄、泽泻、附片、牡丹皮几味药,阴中求阳,温补肾阳,是由医圣张仲景研究制成,具有近2000年的历史[5]。赵献可《医贯》曾高度评价金匮肾气丸,综合了唐代名医孙思邈《干金要方》论消渴症发病机理和“肾气虚冷,谷气下流”的理论,认为治疗消渴症应补肾温肾、固摄精微,而金匮肾气丸正是对应病症研制的中成药[6]。
Ⅱ型糖尿病并发高血脂症患者除高血糖、高血脂外,体内一氧化氮(NO)降低,血浆内皮素ET浓度升高,NO与ET的协调作用大幅度减弱,血管内皮收缩加剧舒张受阻;瘦素和脂联素水平降低,瘦素抑制食欲和增加能量消耗的能力被削弱,游离脂肪酸升高,扰乱机体的代谢平衡[7]。
FFA是甘油三脂水解作用后的产物,通过葡萄糖和脂肪酸循环影响糖代谢,FFA浓度升高可增加胰岛素抵抗,脂肪酸β氧化增加,抑制葡萄糖氧化和酵解,糖在细胞内堆积抑制肌肉、肝脏等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人体内脂肪酸氧化产生大量乙酰辅酶、三磷酸腺苷(ATP)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因此增高,增强糖异生的能力,同时又降低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肝脏输出的葡萄糖增多,多渠道地致使血糖升高。
本次临床试验研究显示,金匮肾气丸能有效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血浆内皮素ET的浓度,提高NO含量、脂联素及瘦素水平,有效稳定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保护血管内皮舒缩能力和改善血液循环,抑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和发展,是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的医药对象。
[1]Karakas SE,Almario RU,Kim K.Serum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ree fatty acids,and metabolic risk markers[J].Metabo-lism,2009,58(7):102-107.
[2]郑云会.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酶测定在Ⅱ型糖尿病中的意义[J].重庆医学,2010,38(16):204.
[3]崔洪伟.黄丽红.王敏.等.清脂联素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意义[J].国医药指南,2010,7(17):25-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1-174.
[5]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1
[6]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3.
[7]卫琼.瘦素与肥胖和糖尿病及其测定[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2(2):12-14.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口眼歪斜”的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认为面瘫是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挟痰乘虚而入面部脉络,致气血受阻,筋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其形成以风、痰、瘀为表,以虚为本,辨证施治,分别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等治疗法则,以牵正散为主方随症加减。西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大多为病毒感染,面神经炎性改变是导致面神经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临床用激素控制炎症,在急性期对改善面神经的炎性水肿,阻止病毒对面神经的继续损害有积极的意义。从而表明临床运用激素、中药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传统单一的针灸治疗。
参考文献
[1]殷凤礼.西医内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14-415.
[2]王维.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7-218.
[4]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3.
(本文校对:苏 玲 收稿日期:2013-06-20)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5.067
1672-2779(2013)-15-0096-02
杨 杰
201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