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波,高国波,李 勇,张立军,李昌晓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影像科,山东淄博 25520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1]。s-SAH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临床上早期发现及治疗,特别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对患者的病程转归具有重要意义。以往DSA是确定s-SAH病因的重要手段,但因其属于风险检查且费用偏高,患者较难接受。目前,随着MSCT广泛应用于临床,CTA在s-SAH早期病因诊断上逐渐显示出其准确率高、安全性好的优势[2-3]。故本研究应用CTA行早期s-SAH诊断及病因探究,以探讨CTA对s-SAH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153例s-SAH患者,其中男59例,女94例;年龄13~84岁,平均58.6岁。所有患者均行64层
CTA检查及DSA对照检查。s-SAH纳入标准:排除外伤性蛛网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并经头颅CT平扫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1.2.1 CTA检查 采用Siemens Sensation 64层CT机。患者取仰卧位,固定头部,首先行脑血管区螺旋平扫;使用Medrad SCT 211双筒双流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必醇(35mgI/ml)80ml,流率4.5ml/s,之后再以相同流率注射50ml生理盐水。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靶点设在主动脉弓降段,ROI的CT值100HU),采集与平扫同像素、同区域范围的容积靶数据送至后处理工作站。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60mAs,准直64×0.26mm,螺距1.2,重建层厚0.275mm,重建间隔0.24mm。
1.2.2 DSA检查 使用Toshiba Inifix/VC数字减影血管机,Medrad Mark V单筒高压注射器。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被检侧股动脉穿刺,在导丝引导下经髂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到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系的目标位置,置入微导管。根据观察目的及病变情况,多方位多方式采集图像。
1.3 图像分析
1.3.1 CTA图像后处理 采用Siemens预置软件包,通过减影技术呈现去骨的脑动脉影像。对脑动脉系统原始数据行VR、MIP、CPR及薄层轴位重建,获取高清晰、高分辨力的脑动脉系影像。
1.3.2 图像评估 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评估CTA及DSA图像并评分。主要观察患者颅内血管情况:是否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其他病变,有动脉瘤者记录动脉瘤个数,观察动脉瘤形态、载瘤动脉及载瘤动脉空间显示情况,并测量每个动脉瘤的瘤体、瘤颈长度。
CTA评分标准分为3个等级:1分,图像质量较差,去骨受限,伪影及噪声较大,血管边缘模糊,无法满足诊断;2分,图像质量中等,去骨较彻底,血管边缘较清晰,噪声中等,不影响诊断;3分,图像质量良好,去骨彻底,血管及动脉瘤形态显示良好,噪声较小,可满足诊断要求。DSA评分标准:1分,血管及病灶显示不清晰,无法满足诊断;2分,图像质量中等,血管(包括载瘤动脉)显示较好,不影响诊断;3分,图像质量良好,血管及动脉瘤形态显示良好,可满足诊断要求。
1.4 统计学分析 对153例的CTA及DSA图像质量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然后选取动脉瘤所致s-SAH患者117例,以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A及DS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并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3例均顺利完成检查。CTA图像质量评分为(2.63±0.262)分,其中评分为1分11幅,2分34幅,3分108幅;DSA图像质量评分为(2.73± 0.254)分,其中评分为1分7幅,2分28幅,3分118幅;2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P>0.05)。
CTA共检出阳性患者137例,包括脑动脉瘤113例(128个),脑血管畸形3例及脑血管粥样硬化21例;阴性患者16例。DSA共检出阳性患者117例,其中动脉瘤共114例(瘤体130个),脑血管畸形3例;阴性患者36例。CTA与DSA对脑动脉瘤的检出情况见表1。
对比经多种检查手段确诊及手术验证的最终临床结果,CTA对脑动脉瘤检出的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4.9%,准确度为95.9%。DSA对动脉瘤检出的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97.4%,准确度为97.6%。应用卡方检验,P>0.05,表明CTA与DSA对动脉瘤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CTA与DSA对动脉瘤检出情况对比 个
对于s-SAH患者,首先应怀疑脑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而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4-5]。本研究显示,64层CTA可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高质量图像,并且在动脉瘤检出方面可与DSA相媲美(见图1,2)。相较于DSA,CTA在显示血管微小病变优越性更强。CTA可多方位观察病灶,准确显示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大小、基底宽度及毗邻关系,尤其是可提供血管外相关影像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病灶及其周围情况。而针对s-SAH患者的病因探究,CTA与DSA均可准确诊断脑动脉瘤破裂所致出血及脑血管畸形所致出血,但对于其他病因,如脑动脉粥样硬化,显然CTA可提供更多信息。
本研究结果显示,CTA检出的137例阳性患者中,脑血管畸形3例,脑血管粥样硬化21例;而DSA检出的117例阳性患者,仅包含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因CTA图像可准确观察到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形态,所以在DSA未检出动脉瘤的阴性患者中CTA仍发现21例高度提示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这对病因探究有较高的价值。
另外,CTA方法简单,成像速度快,且可与平扫期同时进行检查;一次扫描即可获得大范围的容积数据;随着后处理技术的进步,CTA可快速获取VR、MIP、CPR及横断重建图像,对血管影像可任意角度旋转观察、任意裁减、缩放和测量。相较于DSA,CTA更易于多方位对病灶观察,判断血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分辨病变动静脉畸形的主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对于无明显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患者,CTA还可分析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情况,并且对周围脑组织是否软化、是否合并血肿等有提示作用,有利于手术和治疗计划的制订[6-9]。
本研究发现CTA图像质量评分总体略低于DSA,这可能与部分图像去骨不彻底、影响病灶检出与观察相关。当CTA应用于病情较急、烦躁不安、无法配合检查的患者时,所获取的图像资料伪影较大,不能准确提供病灶信息,提示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检查的适应证。
CTA与DSA相比创伤小,较为经济[10-12];而DSA在一次检查过程中即可完成治疗,且时间分辨力高,可动态观察病灶,这是64层CTA不能企及的。但随着CT技术的发展,128层、256层CT大量应用于临床,CTA将具有更高的时间分辨力及更全面的后处理软件,也将会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总之,64层CTA的图像质量及对动脉瘤检出与DS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经济方便,无创,更易于提示血管邻近结构,对于s-SAH的病因探究及临床随访具有更高价值。
图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患者右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图1a,1b 分别为CTA侧位MIP和DSA侧位图像。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箭头)位置、大小、瘤颈及周围血管情况 图2 烟雾病患者 图2a CTA正位MIP显示患者颅底血管网异常,Willis环尚完整,周围多发侧支循环形成 图2b DSA正位显示患者颅底血管多发侧支循环形成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宁刚,顾宇翔,朱晓波,等.多层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9(4):292-297.
[3]李敏,丁娟,翟继良,等.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DSA阴性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2):1 967-1 970.
[4]沈建康,胡锦清.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DSA、CTA还是MRA[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5):415-417.
[5]孟学刚,牛晓姗,玄祖旗,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4):2 672-2 673.
[6]丰育功,荆友斌,张丽云,等.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附128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11):996-998.
[7]蔡军,张勇,孙晓辉,等.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0,31(17):2 258-2 259.
[8]王莉莉,段青,薛蕴青,等.双能量头部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1):16-18.
[9]郑海军,王诗斌,易志军,等.16层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4):324-325.
[10]闵辉东,谢文花,姚斯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3):173-174.
[11]何文根,谭显西,赵兵,等.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37(3):191-195.
[12]蒋沫轩,官瑾.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55-57.
(回修日期 201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