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喻宁
(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内科,重庆401120)
银杏叶胶囊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浆解偶联蛋白2的影响
孔喻宁
(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内科,重庆401120)
目的 探讨银杏叶胶囊对脑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和对血浆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常规治疗原发病、康复训练及心理支持,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脑复康片(0.8g,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合并口服银杏叶胶囊(0.2g,3次/d),两组患者观察周期为8周,并在第4周末和第8周末进行随访。在治疗前后抽取肘静脉血ELISA法检测UCP2水平,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随访过程中进行FIM和MMSE评分,并观察袖带血压的变化。结果8周的银杏叶胶囊治疗对患者的袖带血压水平无显著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叶胶囊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和治疗8周后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FIM和MMSE评分,P<0.05或P<0.01。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浆UCP2水平显著升高,与健康体检者比较,P<0.01;银杏叶胶囊治疗8周后可显著使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UCP2水平显著上升,P<0.05。结论银杏叶胶囊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与升高患者血浆中UCP2水平有关。
脑卒中;银杏叶胶囊;认知功能障碍;解偶联蛋白2;中医药疗法
脑卒中(Stroke)目前已成为我国的第一位疾病死亡原因,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并给社会和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高血压、糖尿病是脑卒中发生的2个主要危险因素[2-3]。而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亿的高血压患者和接近1亿的糖尿病患者,为此,在未来30年内我国的心脑血管防治任务相当艰巨[4,5]。寻找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和二级预防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课题。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表现之一,卒中后高达64%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1/3会发展成为明显的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康复进程[6]。目前脑卒中已成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高危因素,因此早期识别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能够延缓甚至防止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卒中后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有重要的意义[7]。银杏叶制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有显著的作用,目前认为与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关[8]。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高血压、糖脂代谢紊乱和肥胖等导致的氧化应激在A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9-11]。氧化应激是过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与内源性清除ROS的抗氧化系统间失去平衡所致,近年发现存在于细胞线粒体的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血管的老龄化改变有关,而在中枢中UCP2亦作为一种具有神经保护的蛋白[12-14]。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银杏叶胶囊对脑卒中后遗症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血浆UCP2的水平以及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是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于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患者。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5];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检查确诊;③患者或监护人签字同意参加本研究;④年龄小于80岁。排除标准:①有意识障碍的患者;②不合作者;③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符合以上标准的患者共入选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银杏叶胶囊治疗组,每组30例。
我们对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了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平均年龄,病程,血压水平,血脂水平(包括TG,TC,LDL-C和HDL-C),空腹血糖水平等无显著性差异,经χ2检验或非配对t检验后提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χ±S)
1.2 处理方法在其他基础治疗一样的基础上,银杏叶胶囊组(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每天口服银杏叶胶囊,0.2g,3次/d;对照组给予每天口服脑复康片,0.8g,1次/d。观察时间为8周。
1.3 观察指标一般检查:入院后行头颅CT或MR,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检查。
ELISA法:治疗前,治疗8后抽取静脉血以ELISA法测血浆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
水平。
认知功能评分:治疗前、治疗后28天、治疗后56天对患者功能独立性测量(FIM)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进行评分。
1.4 统计分析方法以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银杏叶胶囊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我们首先分析了银杏叶胶囊对两组患者袖带血压的影响。我们在治疗4周后和治疗8周后的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的袖带血压水平进行了测量、分析,发现无论是治疗4周后还是8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图1。
图1 银杏叶胶囊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压的影响(χ±S,n=30)
2.2 银杏叶胶囊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评分的影响我们在治疗前,治疗第28天(第4周结束)和治疗第56天(第8周结束)后对患者功能独立性测量(FIM)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进行了评分。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IM评分和MMSE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8天评分,我们发现两组患者的FIM评分和MMSE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而治疗组在治疗28天后和治疗56天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和FIM评分(χ±S)
2.3 银杏叶胶囊对患者血浆UCP2水平的影响我们进一步分析了银杏叶胶囊对血浆UCP2水平的影响,我们发现,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浆UCP2的水平显著升高,两组患者血浆UCP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1;经银杏叶胶囊干预8周后,患者血浆UCP2的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图2。
图2 银杏叶胶囊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浆UCP2水平的影响(χ±S,n=30)
银杏叶胶囊对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虽不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此外,我们发现脑卒中后出现认知障碍的患者,血浆UCP2的水平要高于健康体检人群,而给予银杏叶胶囊治疗能显著增加患者血浆中UCP2的水平。
AS是脑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而高血压则是脑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3,7]。氧化应激和炎症在A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9]。近年发现体内调节氧化应激稳态的线粒体膜蛋白-UCP2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UCP2可通过介导“质子漏”,降低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从而减少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和减轻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反应[16,17]。UCP2敲除小鼠在高脂饮食诱导下可出现明显的动脉粥样斑块,而相应的野生型小鼠则未出现[12];UCP2敲除后还可使小鼠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显著升高,在高盐、高糖等环境下体内表现异常升高的氧化应激水平,加重对血管的损伤[16,18]。UCP2过表达则可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UCP2除了保护血管的功能外,还能对抗氧自由基对神经的损伤,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19]。我们的观察中发现,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血浆UCP2的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水平升高,这可能是由于脑卒中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较高,UCP2水平的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代偿反应所致。
目前对于如何调控UCP2的活性,从而保持体内的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平衡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通过研究证实姜黄素可通过调节UCP2的活性具有较好的抗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脑神经损伤,一些激酶如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和cAMP依赖蛋白激酶(PKA)可上调UCP2的活性从而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20]。银杏叶胶囊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银杏内酯,目前发现银杏叶制剂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从而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7],但具体机制不明,是否与调节UCP2的活性有关亦未有相关的报道,在本临床观察中我们的小样本病例观察发现,银杏叶胶囊能够显著升高人血浆中UCP2的
水平,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相关评分。结果提示银杏叶胶囊可能通过上调UCP2的活性对血管性痴呆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文采用MMSE和FIM量表作为认知功能的评估标准。MMSE和FIM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认知缺损筛查工具,广泛应用于医疗康复机构,用于确定入院、出院与随访时的功能评分,可动态记录功能变化[21]。
在本研究中,我们同时观察了银杏叶胶囊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我们发现,两组患者血压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银杏叶胶囊对血压的影响不大,这也与他人的研究结果一致,UCP2对血压的调节是有限的,主要是通过抗氧化应激的作用保护血管。
[1]刘冰,李卫,胡泊,等.中国35~45岁人群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2):187-192.
[2]Banerjee C,Moon YP,Paik MC,et al.Duration of diabetes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udy[J].Stroke,2012,43:1212-1217.
[3]Jain AR,Bellolio MF,Stead LG.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2009,11:120-125.
[4]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J].中国社区医师,2010,25:9.
[5]黄延焱,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血压的调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6):35.
[6]郭瑞友,李吉柱,赵丽霞,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及与痴呆的相关性[J].中国康复,2010,25(5):334-336.
[7]Iadecola C,Davisson RL.Hypertension and cerebrovascular dysfunction[J].Cell Metab,2008,7(6):476-484.
[8]张晓莉,孙英春.银杏叶制剂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1):12-13.
[9]陈瑗,周玫.氧化应激-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16(10):757-762.
[10]Harrison D,Griendling KK,Landmesser U,et al.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in atherosclerosis[J].Am J Cardiol,2003,91(3A):7A-11A.
[11]Kondo T,Hirose M,Kageyama K.Roles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redox regulation in atherosclerosis[J].J Atheroscler Thromb,2009,16(5):532-538.
[12]Moukdar F,Robidoux J,Lyght O,et al.Reduced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diet-induced atherosclerosis in uncoupling protein-2-deficient mice[J].J Lipid Res,2009,50(1):59-70.
[13]Blanc J,Alves-Guerra MC,Esposito B,et al.Protective role of uncoupling protein 2 in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03,107(3):388-390.
[14]Ryu JW,Hong KH,Maeng JH,et al.Overexpression of uncoupling protein 2 in THP1 monocytes inhibits beta2 integrin-mediated firm adhesion and transendothelial migratio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4,24(5):864-870.
[15]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16]Ma S,Ma L,Yang D,et al.Uncoupling protein 2 ablation exacerbates high-salt intake-induced vascular dysfunction[J].Am J Hypertens,2010,23(8):822-828.
[17]Kim HS,Park KG,Koo TB,et al.The modulating effects of the overexpression of uncoupling protein 2 on the form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vascular cell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7,77 Suppl 1:S46-48.
[18]Tian XY,Wong WT,Xu A,et al.Uncoupling protein-2 protect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diet-induced obese mice[J].Circ Res,2012,110:1211-1216.
[19]Kim-Han JS,Dugan LL.Mitochondrial uncoupling protein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Antioxid Redox Signal,2005,7:1173-1181.
[20]Song P,Zou MH.Regulation of NAD(P)H oxidases by AMPK in cardiovascular systems[J].Free Radic Biol Med,2003,52:1607-1619.
[21]张明园.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增刊):42-4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9.109
1672-2779(2013)-19-0160-03
苏 玲
201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