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结合手法治疗肩部撞击综合征60例

2013-03-03 07:02葛绍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9期
关键词:肩峰压痛针刀

葛绍清 张 萍

(江苏省淮安市解放军第82医院疼痛康复中心,淮安223001)

针刀结合手法治疗肩部撞击综合征60例

葛绍清 张 萍

(江苏省淮安市解放军第82医院疼痛康复中心,淮安223001)

目的 研究针刀结合手法治疗肩部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肩部撞击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针刀结合手法治疗,对照组予神经阻滞结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1疗程治疗,治疗组痊愈35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6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刀加手法对肩部撞击征的治疗比神经阻滞加手法治疗疗效显著。

肩部撞击综合征;针刀松解;手法治疗

肩部撞击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肩峰下通道狭窄,当肩关节在外展至一定范围内,由于肩峰下间隙内组织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碰撞而产生的一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由于疼痛主要发生于肩外展60~120°,故也称此症为疼痛弧综合征。主要症状是肩痛,其次是肩活动受限、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我科2年多来收治此征患者120例,采用针刀结合手法与神经阻滞结合手法相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治120例患者,来源于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为60例。男61例,女59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程2周~21年,平均4.2年,其中1年以内者45例,1~5年51例,5年以上者24例。其中81例患者既往均曾运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

本组病例均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及不同程度的肩周疼痛、夜间痛和活动受限;疼痛弧试验阳性96例、撞击试验阳性91例、三角肌明显萎缩伴方肩畸形24例;其中单侧101例,双侧19例。X线片显示:11例大结节密度增高、6例囊性变、5例冈上肌腱钙化。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1.2.1.1 针刀治疗[1]常规选五个压痛部位进行治疗,每周治疗1次,3~5次为1疗程。①肱骨大结节上部压痛:定一点,松解冈上肌腱止点。针刀在骨面上作纵疏横摆,有钙化组织者,在硬结上纵切几刀。②结节间沟压痛:定1~2点,松解肱横韧带。针刀刺入达骨面上,纵行切开肱横韧带2~3刀,再行纵疏横剥,其剥离的幅度应达结节间沟两侧的骨面。如有韧性结节,应作纵切剥离。③肩峰下压痛:定1点,松解肩峰下滑液囊。针刀刺入达骨面后,调整刀锋至肩峰下间隙,伸向关节囊,纵行切开肩峰下滑液囊3~5刀,纵疏横剥。⑤肩峰前内侧压痛:定1点,松解喙肩韧带止点。针刀刺入达肩峰内侧骨面,调整刀锋至肩峰前内侧骨缘,切开喙肩韧带附着部3~5刀。⑤喙突压痛:定1点,松解喙肩韧带起点。左手定位,从压住的手指边缘刺入皮肤,直达喙突骨面。调整刀锋至喙突外侧骨缘,沿骨缘切开喙肩韧带3~5刀。⑥肩部撞击征患者常常伴有颈椎病,应在颈椎4~6附近寻找敏感点及颈椎周围挛缩的肌肉给予针刀治疗;同时在颈4~6神经节支配的肌肉群内(如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等)寻找敏感点和挛缩给予针刀治疗。

1.2.1.2 手法治疗针刀术后按朱氏推弹和弹压手法操作[2]。

1.2.2 对照组

1.2.2.1 神经阻滞疗法主要采用局部痛点阻滞治疗,所用药物为单纯0.25%~0.5%利多卡因1~2ml,也可加入维生素B12500ug,每点注射1~2ml,急性期患者可在混合液之中加入地塞米松5mg,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1.2.2.2 手法治疗按朱氏推弹和弹压手法操作[2]。

1.2.2.3 急性期患者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可以使用颈腕吊带或三角巾制动1~2周,期间应每天全范围活动肩关节数次,避免出现关节粘连。症状好转后,肩关节外展不再引起疼痛时,应逐步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1.3 诊断标准[3]Nikolaus等提出,满足以下五项标准中的三项,可以诊断肩部撞击征。①肩峰前外缘压痛。

②上肢外展时疼痛弧征阳性。③与被动活动相比,肩关节主动活动时疼痛明显。④Neer撞击试验阳性。⑤肩峰骨赘,肩袖部分撕裂或全层撕裂。

1.4 疗效评定痊愈:疼痛弧消失,无乏力感;外展、上举正常范围,外旋>30°,内旋>60°;生活自理并恢复伤前的生活及工作能力。显效:疼痛弧消失,活动后有轻度乏力感;上举<120°,外展>90°,外旋10~30°,内旋40~60°;生活自理,能从事轻体力劳动。有效:疼痛弧基本消失,肩部活动后尚有轻度疼痛及乏力感;外旋<10°,内旋<40°;患臂上举能处头部,进食、洗梳无困难,活动尚受限;能满足基本生活活动,尚不能从事劳动。无效:疼痛弧无改善,肩关节挛缩,功能明显受限;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失去劳动能力。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第1疗程结束,治疗组治愈率58.33%,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治愈率16.67%,总有效率为68.33%。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第1疗程结束后两组疗效比较(n,%)

2.2 随访结果所治120例患者全部获得半年~1年随访,治疗组无1例复发,对照组有12例复发。

3 讨论

肩部活动不仅发生在肩肱关节,也发生在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即肩峰下间隙,又被称为“第二肩关节”。其顶部是由肩峰、喙突及连接二者的喙肩韧带和肩锁关节形成的喙肩穹,其底部为肱骨头。间隙内含冈上肌腱,冈下肌腱,二头肌腱长头,喙肱韧带及肩峰下滑囊等结构。由于上述解剖结构的存在,当肩关节过度的外展活动或长期慢性劳损时,使夹在喙肩穹与肱骨头之间的组织容易遭受磨损,而反复磨损必然加剧炎性反应、组织水肿,使间隙压力增高,从而加重了关节内组织的撞击,最终导致肩部撞击症的发生。

根据Neer分型[3],肩部撞击综合征可分为3期:Ⅰ期(水肿、出血期),Ⅱ期(纤维化和炎症期),Ⅲ期(各种骨改变出现如骨刺形成等,患者症状持续加重,疼痛与撞击频率增加)。依据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2],本征为肩峰下间隙软组织慢性劳损损伤后,产生疤痕、粘连、挛缩、堵塞,从而引发动态力学平衡失调所致。当急性发作时,炎性物质渗出刺激神经末梢使上述临床表现加剧。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常以神经阻滞疗法为主,但往往不能完全解决,经常复发。而针刀集针和刀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可利用针的作用,疏通气血、活血化瘀;另一方面可利用刀的切割松解作用,去除卡压,改善循环,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浓度,消除无菌性炎症,“以松至通,通则不痛”,从而建立新的动态平衡。针刀术后配合手法,其目的是通过手法使针刀术后残留的粘连和瘢痕达到完全彻底的松解,同时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疏理肌筋、滑利关节的作用,达到根治病痛的目的[4]。

肩部撞击综合征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和病理分期,针刀治疗适合于多数患者,但对Ⅰ期和Ⅱ期无肩峰下结构异常以及肱盂关节不稳定等明显病因者效果最佳。经系统治疗3~4个月以上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时,或Ⅲ期伴有肩袖撕裂或二头肌长头腱断裂等病例,应考虑手术治疗。由于导致肩病的原因较多,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应仔细辨别,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亦由于导致肩峰下撞击征的病因复杂,在诊断中应综合考虑,正确选择治疗方式,以期达到理想效果。本征Ⅰ、Ⅱ期一般治疗效果较好,且多数都无需手术,故临床医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而Ⅲ期伴有肩袖撕裂或二头肌长头腱断裂及骨关节改变者,治疗效果明显较差。总之,我们应努力使本征不发展到Ⅲ期,才能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

[1]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383-386.

[2]朱汉章.针刀医学医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7,413,625-628.

[3]唐三元.肩峰下撞击综合症[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3):26-27.

[4]蒋攀峰.臭氧注射并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J].河南中医,2008,28(2):4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9.059

1672-2779(2013)-19-0083-02

杨 杰

2013-08-12)

猜你喜欢
肩峰压痛针刀
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Ⅱ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冈上肌出口位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不同类型肩峰下骨赘对肩袖肌腱病关节镜治疗的影响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肩峰撞击征二型肩峰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与关节镜下单纯肩峰下清理术疗效比较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