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勋华
江西省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组合型人工肾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分析
刘勋华
江西省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目的:观察组合型人工肾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诊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中6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组合型人工肾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各项指标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及β2微球蛋白下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采取组合型人工肾对慢性肾衰竭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
组合型人工肾;血液透析;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
慢性肾衰竭 (CRF)是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CRF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病变、肾小管间质病变、肾血管病变和遗传因素等各种肾脏病发展导致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脏三大功能逐渐呈现不可逆性衰退直至丧失,引起代谢紊乱及一系列身体症状[1]。本文通过采取组合型人工肾对慢性肾衰竭进行治疗,并与常规血液透析 (HD)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中6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全部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血液、尿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并进行HD治疗3个月以上[2]。已排除:并发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具有凝血功能紊乱的患者;血小板Plt<5.0×1010/L的患者;治疗期间服用影响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44.5±9.7)岁;平均HD治疗(2.6±1.3)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糖尿病肾病8例,狼疮性肾炎4例,多囊肾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45.3±10.2)岁;平均HD治疗(2.8±1.4)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糖尿病肾病7例,狼疮性肾炎3例,多囊肾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情和HD时间等方面经过综合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确诊为CRF后均进行常规HD治疗,同期对身体其他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和控制治疗,治疗期间采取相同型号的透析器,于深静脉建立血管通路进行,具体操作及抗凝剂量均按常规进行。将血液速度控制在200mL/min,透析速度控制在500mL/min,均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3]。对照组仅进行常规HD治疗,每周进行HD2~3次,每次透析时间为4h。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组合型人工肾进行治疗,即联合血液灌流 (HP)和HD,每周增加1次,每次在HP2h后进行HD2h。
1.3 观察指标 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周后,进行采样检测并统计,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肾功能及β2微球蛋白等的改善情况。临床症状指标主要针对患者皮肤瘙痒情况、失眠情况、食欲下降、骨病和肌无力情况缓解改善进行观察;肾功能主要检测尿素氮、血肌肝和尿酸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取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 全部患者经过10周的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见表1。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各项指标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者肾功能及β2微球蛋白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肾功能及β2微球蛋白变化情况对比,见表2。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及β2微球蛋白下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差异(P<0.05)。
表2 两组患者肾功能及β2微球蛋白变化情况对比
CRF患者如果诊治不及时,将发展到CRF尿毒症期,可并发急性心衰和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严重症状,甚至造成死亡。CRF患者由于肾脏功能衰弱,体内积蓄了机体代谢产生的各种毒素,如不及时排除,可引起器官及组织病理损害,加重代谢紊乱,继发甲状旁腺亢进等并发症,同时引起身体各种临床症状[4]。临床常常采取HD对CRF患者进行治疗,以代替肾功能进行排毒,但由于HD的固有特性,仅能去除游离状态的水溶性小分子毒素和相对质量在500以下的蛋白质结合毒素,对于中大分子结合毒素无
法去除,因此单纯使用疗效有限。HP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入灌流器进行吸附过滤,对于内源性毒素和中大分子结合毒素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组合型人工肾通过联合使用HP和HD,很好的利用二者的特点,结合了二者的长处,在治疗中既能有效清除游离性毒素,也能去除中大分子结合毒素,达到充分透析的目的。
本文通过采取组合型人工肾对慢性肾衰竭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对于提高临床CRF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于敏,王姣,史耀勋等.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0):1498-1500.
[2]张健生,孙贵林,梁曙等.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诊治研究 [J].河北医药,2011,33(14):2118-2119.
[3]邢利,王沛育,蔡文利等.两种不同抗凝药物在组合型人工肾治疗中的对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4):8321-8324.
[4]宋克薇,郑显兰,孟玉倩等.组合型人工肾治疗对中国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257-259.
R692.5
A
1007-8517(2013)10-0107-02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