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艳左 政
(1云南省陆良县中医院,陆良655600;2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500)
针刺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面瘫临床观察
王小艳1左 政2*
(1云南省陆良县中医院,陆良655600;2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50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法将58例患者,以针刺配合激素30例为治疗组,单纯激素治疗28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占80%,总有效率达100%;平均治疗16.2次;对照组治愈率占42.9%,总有效率平达75%。平均治疗25.2次。两组间治愈率、总有效率、平均治疗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面瘫有显著疗效,且可缩短治疗时间。
面瘫;针刺疗法;小剂量激素疗法
面瘫又称口眼歪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春冬季20~40岁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面、漱口时突然出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甚者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我科采用针刺配合激素治疗该病30例,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58例均为本院针灸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门诊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54岁;病变在左侧17例,在右侧l3例;病程最短者ld,最长者半年,多数在15d以内。对照组28例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57岁,多数为40岁以内;病变在左侧11例,在右侧17例;病程最短2d,最长者3个月,多数在15d之内。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与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1]①发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于发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②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弱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后疱疹等;③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等)。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针刺加小剂量激素治疗)
1.3.1.1针灸取穴主穴取翳风、牵正、地仓透颊车、颧髎、下关、合谷。根据病程随症取穴,额纹消失、目闭合不全取阳白透鱼腰、攒竹、丝竹空、太阳、四白;鼻唇沟平坦取迎香;鼻中沟歪斜取水沟;颊唇沟歪斜取承浆、夹承浆。合谷穴取双侧。其余均取患侧穴位。10d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完后休息3天继续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针刺的同时口服泼尼松30mg,每日清晨(8点之前)口服1次,口服到第5天开始逐渐减量,每隔5d减一粒(即5mg),直至药物减完为止。
1.3.1.2操作方法选用华佗牌长50mm,直径0.30mm的毫针,下关、颊车、颧髎、牵正、合谷(双侧)呈90度直刺,地仓平刺透向颊车,其余视情况或斜刺,或平刺,所有穴位均以得气为宜。
1.3.1.3对照组单纯小剂量激素治疗,服法同治疗组。
2.1疗效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面部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但作表情时面部仍稍有偏歪,或阴天时面部稍有发凉、麻木等不适的感觉;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改善,部分面肌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无效:经治疗3个疗程后无明显好转者。
2.2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n,%)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正气不足,外感风寒乘虚袭人面部经络,使阳明少阳之络阻滞,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而致,故将面瘫归入“中风门”中。《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针灸作为临床治疗面瘫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因阳明为多气多血经,在取穴时多取阳明经穴,认阳明为治疗关键,此经具有调和静脉、疏通气血、调节功能平衡的作用。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面瘫发病初期治疗应以消除组织水肿,缓解面神经的压迫为主,病情稳定后治疗应以改善神经组织营养状况、恢复神经肌肉功能为主。因此,在作者选用类固醇激素、神经营养药[2-5]、理疗为主的非刺激性治疗,以改善病损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组织张力,防止神经纤维变性。因此,临床上以针刺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面瘫,能增强神经组织的新陈代谢,减轻水肿,消除炎症和变性,改善和恢复其功能,既改善了面瘫早期面神经的消肿与压迫,又有利于面瘫后期面神经的恢复。据临床观察,此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激素治疗,且可缩短疗程,可供临床医师参考运用。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98.
[2]刘瑞清,马运华,杨永福,等.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配合针灸治疗贝尔氏而瘫[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40-42.
[3]侯群,陈眉,黄晓明,等.弥可保和维生素B治疗周围性而瘫的疗效比较[J].中国新药杂志,2000,9(12):839-841.
[4]王晓红.特发性而神经麻痹的治疗进展[J].华西医学,2002,17(3):4 28-4 29.
[5]Jalaludin MA.Methylcobaamin treatmentof Bell's palsy[J].J Methods Find Exp Clin-Phannacol,1995,17(8):539-544.
菊花——治疗游风之王
【歌诀】
游风药王菊花苦,
疏散风热明肝目。
风热感冒解热毒,
目赤昏花眩惊除。
【释义】 菊花味辛而性寒,善散风清热,治疗游风常取其效;其入肝经,能清泻肝经之热,平肝阳,明肝窍之目;其入肺经,辛散而能疏散肺经之风热,治疗风热表证。
【药解】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抑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①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用于肝阳眩晕,肝风实证,目赤昏花。③用于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5~9g。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2.《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3.《本草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常用药类】 薄荷偏于发散,辛凉发汗之力强于菊花;蝉蜕能宣肺气,散肌表风热,且长于清肝散风,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临证应用】 菊花用于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常配伍桑叶、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如桑菊饮;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常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药同用;若用于肝火上攻之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生风者,可配伍羚羊角、钩藤、桑叶;治疗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与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配伍,用以滋阴补肝肾,如杞菊地黄丸;治疗疮痈肿毒,每每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治头面游风,常与桂心、防风、白术等配伍,制酒调服,如菊花散(《医部全录》)。
——摘编自人民军医出版社《临证药王歌诀》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3.036
:1672-2779(2013)-13-0049-02
张文娟
2013-05-18)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