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记者 付 松
迤那——美丽的海子。
美在天空湛蓝,美在阳光绚烂。
汽车行走在通村的柏油路上,满眼的绿让人顿觉舒畅惬意,一棵棵苍劲挺拔的松树,像一个个祖辈生活在这片土地的高原汉子,长久地与困难对峙、与生活较真,顽强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力和精气神。
“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经常关注时事。十八大报告让我精神振奋,信心倍增,我会为五星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在2012年11月15日迤那镇五星村学习十八大报告的座谈会上,年轻党员张广州激动地说。
要是在平时,这可能会被人讥笑为空话假话套话大话,但是在迤那,当你目睹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当你置身干事创业的浓烈氛围,当你体味铿锵有力的铮铮誓言,你就会感觉到一个党员说出这样的话是如此的自然。
“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过去的迤那农民,就是在这一咒语式的民谣中挺过一年又一年。
而今,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曾经的民谣所延伸出来的尴尬一页已然翻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与产业化、科技化、城镇化随之而来的文明之风和美丽家园,正浓墨重彩地还原在迤那的每一个村寨。
“巍巍乌蒙,毓秀迤那。民族聚居,其乐融融。然上下几千年,富丽未增,纵横数十里,青山依旧。适逢盛世,党恩沐浴。边陲小镇,焕发生机……”一首《合心赋》抒写着迤那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59岁的陈道华是五星小学的一名教师,扎根教育事业38年,当了29年的校长。在他的记忆中,最初的教室四面通风,没有门窗,没有桌椅,甚至可以说连最基本的教学活动都没法保证。
如今已是五星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仁兵说,“我读书那时学校的大门就是大家从山上砍来的几棵倒勾刺。而今的五星小学,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备。”
2009年,贵州省通过了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基础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让许多年轻教师坚定了扎根山区教育事业的信心。
楼应洪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感慨:“十八大报告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和工资收入翻番的目标,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同样满怀希望的,就是五星村计生委主任夏虎全。几年前夏虎全在镇上开了家照相馆,应邀去给一户贫困家庭拍照,去了之后眼前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那房子不要说是住人,就是遮风挡雨都不可能。家中没有一样完整的家具,要不是还有几堵墙,谁也不知道那还是一户人家。”
几年过去了,那场景还深深留在夏虎全心中:“我从不相信偏远山区只有贫穷,这样的家庭现在在迤那基本找不到了。”夏虎全说,新农村建设让一穷二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在我的认知中,‘新农村’不仅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还包括新的思想理念、新的道德风尚、新的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迤那镇大学生村官钟艳说。
十八大刚过,钟艳就主动在全村当起了政策的“宣传员”和群众的“服务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村民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惠民政策。
两年来,迤那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增长90.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5.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29.8元,增长70.74%。
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
迤那后发赶超靠什么?
靠勇气,靠勤劳,靠智慧。迤那人用实际行动做出了生动的回答。
在艰苦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求崛起,迤那人创造了“迤那奇迹”,构筑了“精神高地”,挺起了“乌蒙脊梁”。
在位于芙蓉新村的迤那镇周末党校教室里,记者看到培训人员名单中,除了镇领导、村支书、中小学教师之外,马先、陈杰等党员创业带富先进典型也名列其中。
“先富起来”的马先,把蘑菇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带动周边3个村的许多人都种上了蘑菇。
“不怕抢走你的生意?”
“大家都种,我们的市场就会变大,就可以组织外销,还可以深加工,生意才会更好更大!”如此质朴的话语,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普通村民从传统的小农意识向开放的悄然转变。
“那时的日子真苦啊!”回忆起往昔的岁月,陈杰一声感叹。
陈杰曾经是一个“赤脚医生”,时常游走在迤那的每一个村寨,亲眼目睹过许多村民因一贫如洗而无钱治病的痛苦,也亲眼目睹过较为宽裕的村民因病返贫的无奈。
要走出这一悲惨境遇,唯一的办法就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009年,陈杰拿出仅有的几万元积蓄,建起了威宁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2年,全社党参种植面积达3700亩,带动了全镇5个村700多户群众参与中药材种植,预计每亩产值7000元左右,人均收入1500元。
“以前要出门打工,现在家门口也能挣钱了。”村民李文兴谈起种中药材,难掩心中喜悦。
事业是干出来的,只要肯干事,没有什么不可能。截至目前,迤那镇的各类合作社已达20余家。
“下一步将增加种植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建设初加工基地,把中药材做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陈杰对未来充满信心。
走在冬日的阳光里,迤那处处都展现出欣欣向荣、活力迸发的景象。
当天边漂第一缕鱼肚白的时候,环卫工人金碧荣便拿着扫帚和铁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段500米左右的街道是他的“承包地”,这能给他带来每月1000元的收入。
在自己负责的区域,金碧荣从不放弃任何一片小纸屑或者一粒爪子壳。他说,近两年来迤那的领导和客人多了,他要把迤那最美丽的一面展示出来。
在迤那镇芙蓉新村,青瓦白墙的两层小楼一字排开,通村柏油路干净整洁,整个村庄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点缀在“高原烟海”之上。
这是当地政府和湖南中烟公司通过发展烤烟及配套产业,建设的拥有超市、广场等配套设施的小型社区,总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可居住烟农70户,每户面积200平方米。配套建设篮球场一个,450平方米烟农培训学校一所。
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大厅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理想去处,让村民们的精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走进种烟大户张才银家,几个老年人正坐在院坝里做着针线,享受阳光。客厅里冰箱、彩电、沙发、热水器摆放整齐,厨房、卧室、阳台、卫生间装修一新,宽敞明亮。
张才银的老伴胡小二说,“这几年沾了政府的光,我们才住进了这样好的房子,这一辈子满足了。”
年龄在逐渐增长,胡小二种烟的激情却没有减退。“今年单是花在请小工上的钱都是上万,总的收入有6万多,除去成本,少说也有两三万吧。”
听说以后还有更好的日子,几位老人笑容如花。(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