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平
(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汉字的形体结构纷繁复杂,汉字的书写是对外汉字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人们评判汉字书写是否正确、规范,往往只看汉字书写的静态成品,很少也很难关注书写的动态过程,因而隐藏在书写过程中的笔顺问题便被忽略了。同样在当前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中,人们讨论比较多的是汉字笔画组合、部件构字和形音义的关联,而对书写笔顺的研究却非常少。[1]
人们一般认为汉字圈国家的学生学习和书写汉字难度不大,特别是日韩的学生书写的汉字在笔画和结构上都明显地好于欧美的学生,更有甚者堪称完美。但在教学中我们仔细地观察了韩国学生的书写过程,发现他们也存在各式各样的笔顺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韩国韩瑞大学①韩瑞大学是位于韩国忠清南道瑞山市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中国学科在校学生约有三百余名。中国学科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汉字书写笔顺问题的调查,本文拟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探讨韩国学生笔顺偏误的类型和成因以及韩国学生书写汉字的优势,并初步提出相关的汉字书写教学建议。
我们采用问卷测试、课堂观察和事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为了确保得到预期的调查结果,我们选取了50个简单易写的常用汉字来设计本次调查研究的答卷,这些汉字的平均笔画只有5.34画,选取笔画简单的汉字,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避免在同一个汉字中出现多次笔顺偏误,以便于偏误的统计和有针对性的分析。二是考虑到写笔顺比较繁琐,学生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而影响到我们的调查结果。
答卷中的汉字虽然笔画少,但包含独体、左右、上下、包围等基本结构类型和书写的基本笔顺规则。我们把这50个汉字设计成10组答卷,每组答卷选取其中5个汉字,然后在课堂上发放给学生进行书写笔顺的测试。调查对象为韩国韩瑞大学中国学科一、二年级的学生,调查时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分别满一年和两年。本次问卷调查发出答卷116份,收回有效答卷114份,其中一年级47份,二年级67份。
调查结果如下表:
?
本次调查收回一年级有效答卷47份,总字数235个,偏误字数76个,偏误率为32.3%,收回二年级有效答卷67份,总字数335个,偏误字数117个,偏误率为34.9%,二年级学生的偏误率并没有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反而略有上升。两个年级的笔顺偏误存在很大共性,表现为高频偏误字与低频偏误字的基本一致,偏误率反差较大的例字共有有8个:偏误率下降的是“果、在、近、反”,偏误率上升是“也、成、止、内、去”。 这些情形表明二年级学生的偏误大部分是已有的偏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而遗留下来的,并随着写字量的增加,虽在有些字上有所改善,但也会产生新的偏误。
2.1.1 相离关系笔画组合的笔顺偏误
“头、斗、为、米、”字的偏误率很高,错误都是先写长笔画,然后添加左上角及其他部位的点画,偏误率一年级为63%,二年级高达74%,这些都是相离关系笔画组合的偏误。还有一年级的一例“它”先写“冖”再写上面的“丶”也属于这种类型。关于这类包含点画字的笔顺规则《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先写左上角的点,最后写右上角和里面的点。这些偏误的产生源于注重汉字的整体形象来识别和记忆字形的认知策略,这些结构简单的独体字笔画少,纵横交叉的长笔画的显著度显然高于点、短横、短撇,所以他们在书写时习惯先写出显著度高的长笔画,然后再添加点等显著度低的短小笔画。
“水”字的偏误率也很高,一年级为40%,二年级为56%,都是先写左边横撇,但同样包含先中间后两边笔顺规则的“少”和“严”字却没有出现偏误。“止”字的偏误都出现在两个相离的竖画上,第一笔写左边的短竖,第二笔写右边的长竖,一年级偏误率为33%,二年级学生的偏误率竟然增加到100%,但是形近的“正”字却没出现同类偏误。同类偏误还有“闪、间”字的部件“门”先写“丨”第二笔写“丶”,二年级还有一例“也”字的第二笔和第三笔颠倒。我们随后对出现“水、止”字偏误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学生都认为这样写很快,没有错,是按照从左到右的笔顺写。再问他们为什么写“少、正”字不这样写,他们回答这是按照先中间后两边和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写,表明这些偏误是由从左到右的基本笔顺规则过度泛化造成的。
2.1.2 相交关系笔画组合的笔顺偏误
横竖相交笔画组合的偏误比较普遍,主要出现在偏旁“扌(把、拉)”、“表、田、年、共、也、土、去、国、果、在”等包含横竖相交的汉字上。例如“田”字里面的横竖两画,“也”字的第一笔写竖弯钩,“年”的第三笔写中间的长竖,“共”字有的先写两横,有的则先写两竖后写两横,“表”字上面的部分写法也是多种多样,都是横画和竖画的顺序偏误。同类型的偏误还有“化”,第三笔和第四笔的颠倒,“它”第五笔和第六笔的颠倒。这些横竖相交的笔画组合笔顺偏误率分别为一年级42%,二年级41%。
测试后我们对出现偏误的同学进行了访谈,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回答“先写横和先写竖差不多。”“这样写是正确的。”“这样写快。”的确这些横竖相交的笔画无论先写横还是先写竖很难说不符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基本笔顺规则,对于书写练习不多的外国学生来说,如果先横后竖的书写习惯还不太稳固,的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是横竖交叉的“十”字都没有出现偏误,我问“‘十’字为什么先写横,后写竖?”他们回答“我知道先写横,后写竖。”我又问“这些字都是横和竖交叉,为什么不先写横呢?”他们回答“不一样,这些字横比较多。”从学生的偏误和回答表明他们虽知道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但显然还不能正确推演和熟练运用,一旦受到其他笔画的干扰,便出现错误。
撇画和捺画相交的笔顺偏误很少,只有一年级的“交”字的一例,同类的“文、故”字都没有出现偏误,这可能与先撇后捺符合右手握笔从左至右书写的自然生理习惯有关。
2.1.3 相接关系笔画组合的笔顺偏误
相接关系笔画组合偏误主要有:“反、成”字的第一笔和第二笔颠倒,“队”字的部件“阝”先写“丨”,“把”的部件“巴”第二笔写下面的“一”画,“事”字的部件“彐”先写下面的“一”画,再写中间的长横,还有“四、田、国”都有先封口的偏误,这8个字一年级的偏误率为39%,二年级为38%。
根据平时书写练习的观察,这类字形中存在大量先封口的笔顺偏误,并且写法跟问卷调查的写法不同,韩国学生书写“口、”及形近的笔画组合时,常把第二笔横折和第三笔横连成一笔,下面封口的横画是逆向书写的,上文所提的 “把、事”字都存在同类偏误。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造成这种笔顺偏误的原因是韩文字母书写的负迁移影响,韩文字母中的“”和“”的形体和汉字的“口”非常接近,韩国人平时书写这两个韩文字母都用两笔完成,习惯把右边的竖画和下面的横画连成一笔,显然韩文字母书写的这种习惯已经存入他们的长时记忆中,在心理词典占据优势地位,所以他们在书写形近的“口”类汉字时,便输出这种书写规则,导致偏误。
2.1.4 部件顺序书写偏误
“边、近、这”先写偏旁“辶”,“内”字先写“人”后写外面的部分,这几个字的偏误率一年级为50%,二年级为48%。这类偏误都是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基本笔顺规则过度泛化造成的。再如“果”字一、二年级各有一例拆分为“田”和“木”。还有一年级一例“间”字对部件“门”进行了拆解,先写部件“门”的“丶”和“丨”,然后写里面的“日”最后写“横折钩”,这些偏误源自于结构部件的错误理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韩国学生笔顺偏误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1)汉字认知记忆策略的影响;(2)母语文字书写的负迁移影响;(3)基本笔顺规则的过度泛化,不能正确推演运用笔顺规则;(4)汉字部件结构的错误理解。
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韩国师生在主观上的不重视是也是造成笔顺问题泛滥的一大原因。本次调查显示一年级有20%、二年级有36%的学生认为笔顺并不影响书写的正确性因而根本不重要。我们通过对韩瑞大学中国学科的韩国老师的访谈了解到韩国大学主要使用翻译成韩语的中国大陆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由任课老师自主选择,教材使用并不系统,汉字的学习主要是随文识字,认写同步,部分初级教材附有介绍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普遍认为汉字的书写不是大问题,老师常布置抄写生词和课文的书写练习,学生交给老师的作业都是静态的书写成品,老师对书写的动态过程缺少必要的监控和引导,导致笔顺偏误得不到及时纠正。韩国师生主观上不重视汉字书写很大程度上与韩国学生熟悉汉字、学习汉字有优势有关,他们普遍认为书写汉字并不十分难,所以很多同学对汉字的书写掉以轻心,马虎了事。[2]
韩国学生对汉字并不陌生,相对于非汉字文化圈国家,韩国学生书写汉字还是具有较大优势的,这主要来自以下原因:
汉字至少在两千年前就已经传入朝鲜半岛,到公元六世纪汉字在朝鲜半岛已经完全地方化,并逐渐融入到韩国的固有词当中,产生了大量汉字词,至今韩语里保留有约70%的跟汉语音义接近的汉字词,这些汉字词有助于韩国学生学习汉字。
公元15世纪朝鲜半岛创制了韩语自己的文字系统“训民正音”,即现代所称的韩文字母,但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朝鲜半岛文化之中的汉字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地位而退出正式使用的舞台,这直接导致了韩语“一语二文”现象。直到上世纪朝鲜半岛摆脱殖民统治以来,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韩国掀起了排斥汉字风潮,汉字才逐渐淡出使用,韩国报刊上的汉字使用率逐年递减:50年代 46.16%,60年代 28.29%,70年代 20.12%,80年代8.12%,90年代以来韩国的报纸上几乎不再使用汉字了[1]。虽如此,但今天在韩国的一些历史文化名胜、街头路边的碑铭匾额以及建筑物上仍随处可见汉字的身影,韩国人的身份证件也都标注有汉字姓名。韩国在70年代恢复了汉字教育,现在每年也都举行汉字能力检定考试,虽然韩国的汉字教育跟我们的对外汉字教学性质和目的完全不同,韩国当代年轻人的汉字水平也很有限,但韩语里的汉字词和当代韩国的汉字教育可以帮助韩国学生建立整体字感,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形成一些感性认识,无疑对学习和书写汉字掌握笔顺规则产生积极的作用。
上文我们提到了韩语文字的负迁移影响是笔顺偏误产生的一个原因,但韩国学生书写汉字掌握笔顺规则的另一个优势却源自韩文字母书写的正迁移作用。韩文字母虽是拼音文字,但它的创制明显受汉字形体结构的深刻影响,其笔形、笔势与汉字的点、横、竖、撇、折等笔画差不多,仅字母“”和“”有圆笔笔画,其余皆无类似拉丁字母的逆笔、倒笔和圆笔。与拉丁字母书写组合成音节遵循从左到右的线性排列不同,韩文音节形体由几个字母拼合成平面方块形状,也同汉字一样从左到右、从上倒下构成二维平面结构,如韩文音节“”由“、、”三个字母组成。因此韩文和汉字在形体结构上和书写的总体笔顺规则上都存在诸多共性,这使得韩国学生在初学汉字时不需要太多的笔画训练,极易形成笔画、部件、结构、笔顺的意识,从而对学习汉字、掌握笔顺规则产生正迁移作用。而来自非汉字圈国家的学生对汉字非常陌生,他们初触汉字视如图画,学习书写除了进行汉字基本笔画的训练外还要经历一个从单向线形排列到二维平面结构的转变过程。
尽管如此,韩文字母文字的形体结构远远不及汉字笔画结构那样叠加穿插,纷繁复杂,它的书写相对于汉字来说要简单得多,还远不能帮助学生完全掌握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因此韩国学生在书写汉字过程中产生笔顺偏误也在所难免。
韩国学生笔顺偏误的产生首先与师生主观上的不重视有关。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学者认为笔顺具有隐蔽性和不影响汉字成品的正确性,提出“至于书写过程,学生是严格按照传统规则写出来还是按自己的习惯或用一些‘自定’的规则写出来,则不是汉语老师必须关注的重点,只要不影响汉字‘成品’形体上的正确性,可以忽略学生书写汉字过程中产生的笔顺问题。”[3]在留学生初写汉字阶段,为了提高学生书写的信心鼓励学生多认多写,适当地采取鸵鸟政策容忍偏误也未尝不可。但是因为笔顺的私人性和隐蔽性,如果一味地迁就甚至忽视笔顺教学,偏误一旦形成得不到及时纠正,随着学生识、写量的增加,学生会对笔顺规则随意解释,最终会造成偏误的恶性循环而形成沉疴痼疾难以根治。本调查研究的二年级学生的笔顺偏误率并没有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也证明了这一现象。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体现在它的形体结构中,同样也体现在它的书写规则中,如果不强调汉字的书写规则,难免让人感觉汉字的神秘莫测,反而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增加了汉字书写教和学的难度。书写过程中笔顺规则的运用也反映学习者对汉字笔画、结构的加工程度[4],如调查中发现的因结构部件理解错误而导致的偏误就反映了学习者对汉字识别和加工过程中的不足,因而我们不能轻易地认为笔顺问题不影响汉字习得的进程和结果。笔顺教学是对外汉字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在初学书写阶段我们应该重视笔顺的教学。
调查发现外国学生在学习书写汉字时,会受到母语文字书写的正负迁移影响,表明汉字书写的学习也存在中介状态。而欧美等非汉字文化圈国家文字都采用拼音文字,字形和书写同汉字大相庭径,学生对汉字的笔画、部件、结构更加陌生,显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汉字的认识程度完全不同。这要求我们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要区分不同国别的教学对象制定相应的汉字教学方案,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预防和纠正笔顺偏误。
调查发现韩国学生虽清楚一些笔顺规则,但一遇到笔画复杂的汉字时,就易受笔画间的干扰而不能正确地推演运用,造成偏误,如他们都知道写笔画简单的“十”字是先横后竖,而写同样包含横竖相交的“共”、“表”字,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笔顺偏误。这多少与他们“随文识字,认写同步”的写字教学方法有关。因此汉字书写教学应遵循在笔画结构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应强调笔顺规则的系统介绍,注重笔顺规则的推演。但这不免和识字教学产生矛盾,要解决汉字“识——写”教学环节上的矛盾,我们主张“认写分流”,即把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暂时分开要求,要求学生首先多认字、少写字,提高书写的质量,先写笔画结构简单的字,在书写过程中有系统地教学笔顺规则,循序渐进,由简到繁,逐步增加,推演规则。这不但可以减轻学生初学书写的负担,降低难度,也有利于学生认读汉字,提高学习效率,已有试验研究表明:“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有利于学生识字[5]。相反,“认写同步”学到哪儿写到哪儿,强调每个汉字的认读和书写训练要同步进行,使学生一开始就可能书写一些笔画多结构复杂的汉字,更无法系统地介绍笔顺规则,更谈不上推演规则,难度太大,特别是对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笔顺教学是汉字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认写分流”的教学方法为提高笔顺教学的效果提供可能。
汉字笔顺规则比较复杂,要使学生将所学的笔顺规则转化成实际的书写技能,必须以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书写练习作为保证。但另一方面,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上我们难以提供一定量的书写练习时间,学生的书写练习大多是在课外进行的,书写过程老师无法监控,仅从书写成品难以发现笔顺的问题,因而要在缺少监控的情况下提高书写质量减少隐性的笔顺偏误的产生,书写练习的设计就尤为重要。与上文提出“认写分流”的教学方法相对应,我们应该根据汉字笔画的繁简和笔顺规则完善汉字书写练习的设计,一是要有系统性,重视书写的笔顺规则的正确推演,二要有针对性,避免一些基本笔顺规则的过度泛化,使学生在书写实践中感悟并把握汉字的笔顺规则及特点。
[1] 安然,单韵鸣.非汉字圈学生的笔顺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8).
[2] 郭圣林.韩文对汉字字形习得的正负迁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3).
[3] 卢国屏.在韩国使用的汉字语文化上的历程[J].韩国:,2002,2,pp.241-256.
[4] 万业馨.从汉字识别谈汉字与汉字认知的综合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2).
[5] 江新.“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