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堂 李桂芬 陈兴顺
有关气体制取和性质验证的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气体的发生装置主要有两套,分别是“固固反应,反应需加热”类型和“固液反应,反应不需加热”类型。气体的性质验证实验,由于独立、不连续,并且整个综合实验所用的仪器多,因此更适合在讲台上操作,不便于课堂巡回展示,这样对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来说,实验的能见度很低,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能否开发出便于巡回展示的理想教具,向全体学生呈现明显的、可近距离观察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准确的实验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呢?
通过对传统实验装置图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实效性进行反思、整理和归纳,笔者发现,如果创建一种可用的综合实验平台,教师在展示这些综合性实验时,就能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观察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因此,笔者本着有效、节约、创新的原则,设计制作了这套多功能气体制取和性质验证系列实验演示器。
(1)取直径分别为2.1 cm和1.9 cm,长度分别为13 cm和23.5 cm的两段铁管套在一起(如图1所示)。
图1
(2)升降设计
取拉杆伸缩套锁(如图2所示),将两段铁管套在一起,制成一个可升降的铁架(如图3所示),以便随时调节发生装置的高度。
图2拉杆伸缩套锁
图3 可升降的铁架
(3)倾斜度与方向设计
将里面钢管的上端穿孔拧上螺丝,孔内插入铁夹,以便通过螺丝的调节随时调节铁夹的倾斜度和方向(如图4所示)。
图4
(1)取一块30 cm×60 cm的木板,在木板左边旋孔,孔的大小刚好可插入铁管,一共10个孔,分成两排(如图5所示),这样不仅可调节发生装置的横向距离,也可调节发生装置的纵向距离。
图5
(2)“固固反应”(如图6所示) “固液反应”(如图7、图8所示)两装置融合的设计
将铁夹放入演示平台左边的孔中制成发生装置,不固定,这样通过铁夹的旋转实现两种发生装置的有机融合。
图6 “固固反应,反应需加热”
图7 “固液反应,反应不需加热”类型一
图8 “固液反应,反应不需加热”类型二
(3)氧化还原反应的设计(如图9所示)
图9 氧化还原反应装置
(4)验证装置的设计
在木板的右边用可升降的铁杆制成验证装置(如图10、图11所示)。升起支架(如图12所示),可用试管连接成连续的验证及除杂装置(如图13所示),下放支架则为平台,可用于用烧杯盛放液体的验证以及气体的收集(如图14所示)。
图10 升降试管支架
图11 俯视图
图12 升降试管支架(升起)
图13 气体的连续验证及除杂
图14 降低试管支架则为平台
将铁夹横插并且稍微倾斜(目的是为了让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将铁管插在下边一排的圆孔上,可用于“固固反应,反应需加热”类型气体制取和性质验证,例如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制氧气等,将右边装置下放,可在台上进行氧气的收集和验证。如果将试管换成玻璃弯管,把酒精灯换成酒精喷灯,也可用于木炭和氧化铜的反应(如图15所示)。
图15
将铁管向右旋转,用螺丝调节铁夹,夹持住直立的反应容器的试管(如图16所示),或者直接撤去铁管,在验证支架的左边放上锥形瓶、广口瓶、启普发生器等(如图17所示),又可适用于初中化学中“固液反应,反应不需加热”类型气体的制取和验证,例如双氧水制氧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氢气等,并且可连续验证气体的性质,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石蕊反应、与石灰水反应)等。
图16
图17
在左边的孔中插上两支将铁夹竖插的铁管,并且在铁夹上夹上玻璃管(如图18所示),就能做氢气和氧化铜反应、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等实验的反应和生成物验证及除杂、尾气处理,如果将氧化铜粉换成氧化铜片的话,还可用于木炭和氧化铜的反应。
图18
(1)利用木板作为演示平台,将综合性实验移到这个展示平台上来进行,提高了实验的可观察性和有效性。
(2)通过自制的可升降铁架(带可通过旋转便可调节方向的铁夹),将初中化学中“固固反应,反应需加热”类型和“固液反应,反应不需加热”类型的两种装置有机融合在一起,解决了初中化学学习中的综合实验所用仪器多,学生观察实验眼花缭乱,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的缺点。
(3)通过可升降的连续验证装置(升起为“架”,放下为“台”),将有关气体的性质验证、除杂、尾气处理集于一体,缩短了实验时间,降低了操作难度和对仪器的要求,使实验的学习变得简便快捷,而且效果更加理想。
(4)演示器集初中化学教材中多种气体的制法、性质验证及除杂于一体,仪器简便美观,操作连续简单,原理通俗易懂,节省药品和时间,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应用这套装置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教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综合思维能力的形成。在教具制作过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分析思考,提出问题,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知识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实效。再者,该教具体现了“废物利用”的创造思想,利用了“改变”“代替”“重组”“借用”“变通”等创造思路和手法,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节约、环保和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