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种质资源对秆枯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2013-02-24 09:17柯卫东李双梅李明华孙亚林
中国蔬菜 2013年4期
关键词:枯病对抗性荸荠

李 峰 柯卫东 李双梅 彭 静 李明华 孙亚林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5)

荸荠秆枯病是危害荸荠生产的主要病害,其病原为荸荠柱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elecharidis)。该病在我国荸荠产区发病率为20%~50%,严重地区发病率达100%(王连荣和李清铣,1985;赖传雅和梁钧,1998),造成荸荠绝收。国内学者对荸荠秆枯病病原学、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王勤海,1998;王文相 等,1999;李人柯 等,2002;谭光新,2003;吴玲娟和刘方义,2009),而对荸荠资源秆枯病抗性的鉴定评价较少。为了了解荸荠种质资源对秆枯病的抗性,对保存于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内收集自全国各地的30份资源,在大田自然发病情况下进行了抗性鉴定,以期为荸荠栽培和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供试荸荠材料共30份(表1),来源于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分别收集自我国湖北、江西、安徽、广西、广东等地。

试验于2010年在湖北省团风县何家墩进行,采用大田自然发病调查法。选择前2 a 发生秆枯病较重的田块,于5月初育苗,7月初移栽。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3 m2,每小区间隔0.5 m 宽的空白区。

1.2 病情调查与分级标准

分别于荸荠分株分蘖末期的3个不同时期(9月18日、9月28日、10月8日)调查秆枯病发病情况,采用对角线5 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40个叶状茎,分别计算平均病情指数和相对抗性指数。

表1 30份荸荠种质资源不同时期秆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荸荠秆枯病病情调查分级标准参照潘丽(2011)的方法制定。0级,无病斑;1级,零星坏死病斑;2级,坏死病斑面积不超过叶面积的1/4;3级,坏死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4~1/3;4级,坏死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3~2/3;5级,坏死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3以上。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发病级别)/(调查总叶数×最高级别)×100

1.3 抗性鉴定

采用相对抗性指数法鉴定参试材料的抗感性程度,抗病类型分为免疫(I)、高抗(HR)、中抗(MR)、中感(MS)、高感(HS),相对抗病指数分别为:1.00、0.80~0.99、0.50~0.79、0.20~0.49、0.20 以下。

相对抗性指数=1-相对病情指数

相对病情指数=鉴定品种平均病情指数/对照品种平均病情指数

式中各调查时期病情指数最高的品种为对照品种(杨立军 等,1999;刑小萍 等,2006),抗感性鉴定以最后1次调查为准。

2 结果与分析

30份荸荠种质资源不同时期秆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见表1。9月18日被鉴定为高抗秆枯病的材料有3份,分别为宣州荠-2、江西九江荠和河中荠;9月28日被鉴定为高抗的材料有1份,为江西九江荠;10月8日被鉴定为高抗的材料有1份,为益阳荸荠,中抗的材料有2份,分别为宣州荠-2 和江西九江荠,最终鉴定结果以此期鉴定为准。上述被鉴定为高抗或中抗的4份材料,在各个调查时期表现的抗性类别不尽相同,益阳荸荠表现为MS—MR—HR,宣州荠-2表现为HR—MR—MR,江西九江荠表现为HR—HR—MR,河中荠表现为HR—MR—MS;其他材料亦有类似现象,说明荸荠在不同发育阶段因耐病程度不同,抗病性表现存在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目前,对荸荠秆枯病抗性的研究较少,其鉴定方法大多采用病情指数法(赖小芳 等,2009),该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受调查时期、试验地点、调查年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在本试验中,3个调查时期的荸荠种质资源的病情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按病情指数来鉴定荸荠资源秆枯病的抗感性程度,的确会因调查时期不同而存在较大的误差。为了消除不利因素对鉴定结果的影响,孙文姬等(1997)、杨立军等(1999)、刑小萍等(2006)在棉花、小麦等作物抗病性鉴定评价中采用了相对抗性指数法。本试验利用相对抗性指数法进行荸荠种质资源秆枯病抗性鉴定,以各调查时期病情指数最高的材料为对照,对不同时期病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校正,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抗性级别标准,相对于依靠病情指数来划定抗病类型准确度有所提高。

荸荠在不同发育阶段秆枯病发病程度不同,选择适宜的鉴定时期和对照品种尤为重要。荸荠秆枯病鉴定时期应选择在病害发生的稳定期,而秆枯病发病与各地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相关,其稳定发病期多在天气高湿且植株最茂密的分株分蘖末期,各地在进行调查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来确定,一般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中下旬定植者宜在10月上旬进行调查;抗性鉴定的对照品种一般应选择目前公认的高感品种,由于目前没有公认的荸荠高感品种,本试验暂以同期病情指数最高者为对照品种(9月18日为大镇荠,9月28日和10月8日均为长乐荠)。因此,今后应加大对高感荸荠品种的鉴定工作。

本试验选择近两年荸荠秆枯病发病较重的田块,依靠自然发病来鉴定,荸荠秆枯病发病存在不均匀性,为提高鉴定的准确性,今后还应当开展荸荠秆枯病人工接种抗病性研究。

赖传雅,梁钧.1998.广西水生经济植物病害初步调查Ⅱ.慈姑、荸荠、茭白病害.广西农业科学,(2):79-82.

赖小芳,王伯诚,陈银龙,林海忠,刘守坎.2009.荸荠不同种苗栽植对比试验.现代农业科技,(23):107,109.

李人柯,曾志雄,黄长安,古方芳.2002.25%炭疽立克乳油防治荸荠秆枯病药效试验.广西农业科学,(2):72-73.

潘丽.2011.荸荠秆枯病病原学、侵染来源及品种抗性评价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孙文姬,简桂良,马存,石磊岩.1997.用相对抗性指数评价棉花种质抗病性.植物保护,23(2):36-37.

谭光新.2003.贺州市2002年荸荠秆枯病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植保技术推广,23(5):17-18.

王连荣,李清铣.1990.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研究.中国蔬菜,(3):18-19,22.

王勤海.1998.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湖北植保,(4):28-29.

王文相,张爱芳,徐瑞琳,陈宁,张长俊.1999.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防治.安徽农业科学,27(1):378-379.

吴玲娟,刘方义.2009.荸荠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现代园艺,(5):65.

刑小萍,袁虹霞,孙炳剑,李洪连.2006.优质小麦品种(系)对几种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与评价.河南农业大学学报,40(6):618-621.

杨立军,杨小军,赵永玉,喻大昭.1999.小麦品种田间抗纹枯病性初步评价.湖北植保,(5):5-8.

猜你喜欢
枯病对抗性荸荠
“沙棘枝枯病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清脆甜美的荸荠
喷施不同药剂防治桉树枝枯病的效果试验
浙江省芦笋茎枯病非化学治理
挖荸荠
荸荠不说话
关于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探讨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李树枝枯病发生与防治
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对抗性”解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