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鑫
(宜兴214221)
紫砂陶刻最初见于清朝初年,随着紫砂壶艺的发展,紫砂陶刻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在制壶艺人的巧妙构思下,紫砂陶刻逐渐融入了金石、文学、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集文人、陶工、文工的智慧结晶为一体的艺术珍品。纵观紫砂的发展史,紫砂陶刻始终如诗人般洒脱、哲人般淡然,它是历代文人与艺人在共同创作中汲取我国多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翻开宜兴紫砂陶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在陶刻艺术上已有了很大的成就。清代流传最广的是陈曼生曾在“提梁石铫壶”的壶体上刻着“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十三个字的行书,该诗句营造了在梧桐树下烧水、泡茶、品茶那种富有诗意的画面和意境,将一种文人的随意清淡、纯真朴素与紫砂壶结合起来。紫砂陶刻不仅加重了紫砂壶的文化气息,更丰富了紫砂艺术的精神内涵。
纵观陶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人画与紫砂的结合在清代以后逐渐变得成熟,并且一直延续发展到现在。紫砂艺术是人们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将紫砂艺术视为陶冶情操、丰富意境最独特的方式。陶刻作为紫砂艺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在书法、绘画与文学修养的融合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辉。“荷塘月色缸”(见图1)通过陶刻的线条、内容、色彩与材料的有机融合,展现了一种感情、一种思想、一种艺术境界。“荷塘月色缸”呈圆环形,形同一处自然圆润的荷塘,壶腹刻绘着一幅“荷塘月色”的自然风光,欣赏者可以从画面观赏到荷花的各种倩姿靓影。凝视画面,如同看到碧波间莲叶田田,如浮水碧玉般清翠欲滴;新荷艳艳,像红灯盏盏;荷映游鱼,风送花香。眼前的景色使人仿佛徜徉在盛夏夜晚的荷塘边,月光泻在荷塘里,整个荷塘金波荡漾、花儿稀疏,水面上有秋风摇落的花瓣漂浮。此时俯身水上,还可采得秋菱,这就更能使人体味到丰收的欢悦了。在从事紫砂陶刻的艺术生涯中,常对陶刻的内容进行仔细观察、揣摩。在制作“荷塘月色缸”前,与荷花朝夕相处,长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用自己的审美感和艺术情趣加以提炼、夸张,使“荷塘月色缸”陶刻的荷花寓意深刻、生机勃勃。
“荷塘月色缸”具有如此丰富美妙的意境,是由紫砂陶刻的内容决定的。紫砂陶刻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它通过自身的艺术语言向懂它、爱它的人们传递着它的思想情感。具体而言,紫砂的陶刻语言是由紫砂特定的材料、工具、技法以及相关的表现内容、艺术特色等形成的独特风格,人们通过这些内容去感受一件紫砂作品的精神和它所包含的情感,以及所代表的美学价值。“荷塘月色缸”刻绘了一幅“荷塘月色”的自然风光,营造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画面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陶刻语言。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表现了坚贞、纯洁、无邪、清正的品质,低调中显现出了高雅的品味。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吉祥丰兴的预兆。观赏者在欣赏“荷塘月色缸”时,获得的不仅是视觉的美感,更是心灵的领悟。
自紫砂艺术诞生以来,陶刻就与紫砂有着扯不断的关系。在紫砂中彰显陶刻的魅力,在陶刻中衬托紫砂的韵味,是进行紫砂陶刻艺术创作的永恒追求。用陶刻艺术来表现紫砂作品的个性和气质,将陶刻作为紫砂陶艺品的主体装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风格以及丰富的内涵。紫砂作品或古朴端庄、或高贵典雅、或霸气十足,都是可以通过陶刻艺术来展示的。紫砂陶刻的思想丰富而深邃、感情丰满而浓烈,它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文化的积淀孕育的最宝贵的艺术珍品。“荷塘月色缸”刻绘的“荷塘月色”不仅是作为一幅无声的画面呈现在世人面前,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无声的艺术语言、一种文化载体所展现的美,具有更能打动人心的艺术震撼力。当代的陶艺是一门随着现代人的审美意愿的更新而发展的艺术,紫砂陶刻艺术通过陶刻来表现的兼具古朴庄重和现代审美的双重魅力,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对世界、对美好的向往,我们必须在体悟传统陶刻艺术精华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发掘和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彰显现代精神的优秀陶刻来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