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文
【摘要】生命就像追逐一野追不到的边陲,一生走过,才知道那深深的情、那彻骨的恨、那凄婉的思、那痴命的守,却是如此虚无。常听孩子们说,学有何用?学语文有何用?学现在的语文有何用?等到高考结束,这一切不都成为故事?本文就如何用真情去涵养我们的课堂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真情;涵养;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就是让孩子常记那些最美的记忆,常梦那些亘古的笑容,常思那些予人香暖的爱与关怀。听了春燕的课,觉得整个课堂形式虽然组织得并不是十全十美,但课堂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一节课下来,我很震惊,高一的孩子竟然如此优秀!他们竟能将这几篇文章读得如此深透。那些篇精彩的读后感,难道真的出自他们之手?
春燕说:“请相信我的孩子,我一无所长,但我一直以来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堂上去,因为真诚,所以孩子们信任我;因为真诚,所以孩子们喜欢语文;因为真诚,所以孩子们热爱生活。所以千万不要忽略孩子们的感情,这种感情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我在惊诧于孩子们优秀表现的同时,也为春燕的成熟感到震惊——原来,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徒劳的——那一野边陲,原本就不需要我们到达。只要天边有一道亮色,这何尝不是一种心安呢?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春燕上课时的笑容和她与每一个孩子交流的眼神。以前总觉得她上课比较拘束,原本轻松的课堂总显得有些生涩紧张,但这一次,春燕完全放开了。在她眼里,似乎再没有那么多压力与羁绊——是什么让她如此轻松?是她的自信!是她的真诚!是她对孩子们的每一份投入!其实,有时候我们要更真诚一些,更亲和一些,更投入一些,心到孩子中间去了,身边一些影响教学的负面因素自然也就没有了。心无旁骛,把真情泻在孩子们身上,这才是我们课堂的基础。就像创作一幅油画一样,先要刷好胶、打好底,任何粗制滥造的底都是养不出好画的。
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春燕非常擅长展示孩子们的成果。纵观整个课堂,春燕展示了好几位同学的读后感,譬如黄展滔、王平和刘慧茹等等。当那些同学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的时候都很激动,其他同学也非常羡慕。后来我也到学生中间调查了一下,相当一部分同学都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示出来,他们也会为了这样一种“荣耀”而努力。如果我们的孩子都有了这样一种创作的兴趣与冲动,那还何愁孩子们不愿动心去思、动笔去写呢?
春燕准备得很充分,这一点也让我感受非常深刻。现在到处都在讲高效课堂,但说实话将这种提法原原本本地搬到我们高中语文课堂并不太合适。真正有效的语文其实在课外。春燕在这一点上就做得比较好:她提前将相应的阅读材料(三毛的《紫衣》,纪君祥的《黑发》,龙应台的《目送》)发放给了学生,并让学生精读,然后写上一段两百字的读后感。我觉得这一点做得非常成功,如果我们把三篇阅读完全放到课堂上去,也许学生一节课仅仅只能读完,而没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她这种将语文课延伸到课外的做法再一次提醒了我们: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有效的、提纲挈领的引导,要想真正提高语文,必须要让孩子们在课外、在生活中去下功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察一位语文老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是这位老师能否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春燕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去做那么多事情,足见她在这一方面的成功。
最后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她在课文结束的时候带着自己的感情将《目送》朗读了一遍。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以前我们的阅读课总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在今后的阅读课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自己的情感去领受文本中的情感,然后与孩子们产生一种共鸣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那几篇文章——
紫衣没有了,但那些印在紫衣上的梦却不能没有。同学会?是的,母亲为了自己的梦追逐着属于自己的青葱岁月,然而那一场雨,那一辆消失在眼前的军用卡车载走了她对自己青春梦想的最后奢想,多年以后,她呼天抢地的叫喊声没有了——孙子,只有自己的孙子才是自己的念想——梦呢?童年的梦呢?所深深爱着的童年的梦呢?难道风烛残年的时候便只能将曾经热望的梦想抛却?不,我们本该记得曾经那一陲野际——虽然渐行渐远,但我们亦曾感过、亦曾爱过、亦曾追逐过!人生本该释然,梦里千回,此生虽不可得,常记在梦中如何?
春燕的课让我明白,我要告诫我的孩子们:用爱去记住生命中本该记住的,用心去拥抱痴梦中所追恋的,用真诚去善待周围所深爱的——即便,有些东西我们一生都不可得。
母亲的头发,发里的纱袋,纱袋里的那一拗深情——那是一种寄寓,一种为爱者铭记的寄寓。如果没有母亲藏在纱布袋的日积月累的谷黍,“我”何以在饥馑中走向成熟?如果没有母亲藏在纱布袋里的日积月累的执守,我何以在熟睡中突然清醒?
是的,有一种爱需要永远地藏在别人最不易记起的深处。即便深处最终变成彻底的沙漠——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们记起了我,请走到我的心间,真切地说:“你的悄无声息,是我人生最大的寄寓。”
我又想起龙应台的《目送》——“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是吗,不必追的!一切爱的关怀,一切心的寄寓,一切看似虚幻但却真实的努力,都是我们一个人送走另一个人,另一个人送走第三个人,第三个再送走更多的人——如是而已!
我要让我的孩子知道:我们要将这种寄寓一直传递下去——因为这一切,可能影响别人一生!
是春燕的课让我再一次品悟到了人生。作为一名老师,我怎能不将这种人生中看似在天陲、实则在我们心中的生命的意义传递给学生呢?
这种生命,便是一种爱,一种不计得失、却常记在心中的大爱。
看到春燕的成长,我感到很欣慰。其实,我虽为她的师父,但实际指导却极少。倒是这一节课,让我感悟到了很多。我也在反思: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带着这样一种爱去感化我们的学生呢?即便,有些孩子仍然薄情地悠荡在那一野我们永远追不到的边陲!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