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进
【摘要】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课,但是高三的语文课堂却令学生既爱又怕。因为,特殊阶段老师采用了非常手段,令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很低。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的建议,让学生参与进来,令课堂活跃起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动脑;动手;动口;高三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几年高三带下来,我见到最多的是:老师抱着一本资料书在教室里走着讲着,学生拿着一支笔在教室里听着记着。整堂课气氛凝重,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晕脑胀,考试效果不佳。我想这不是老师讲得不好,也不是学生记得不牢,问题应该出于——无效性。那怎样才能使课堂时间有效呢?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对高三语文课堂感兴趣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动起来。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
一、动脑——思考为课堂插上翅膀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从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思维活动还不够充分,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单一性、浅陋性等缺陷。学生思维缺陷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然而,作为教师更要反思教学本身,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否滞后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他还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教师结合教材,总结尽可能多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供学生选择,以启发其积极思维,提高其理解与辨析问题的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更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运用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假设推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针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各种新的假设推想,选择最佳的一种加以肯定。假设推想有三种方式:第一是增加假设,第二是删减假设。第三是改动假设:改换词语,调整语序,变换描述的方法与角度。
(二)寻求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把若干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辨析,找出异同点。寻求差异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相似辨异。有些问题有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这就要引导学生辨别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二是相关辨异。就是把互相关联的东西列举出来思考,认识其内在联系。三是相反辨异,即把两种相反的方法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
(三)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这是触类旁通的思考方法。它的可取之处在于:第一,可以使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娴熟和运用自如的程度;第二,使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学好学懂新的知识。
(四)辨析正误,增强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把同一问题的多种答案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在这些有意设置的多种答案中,或有若干表述不同但都是正确的;或有若干表述不同,但其中有些是错误的。
(五)重新组合,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即让学生把学过的若干知识信息,按照一定的问题重新组合,分类归纳。
二、动手写——让课堂百花齐放
课标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就是“读写结合”,教材暗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起来,还要让学生写起来,这都是语文的实践活动。
而让学生写起来,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结果,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不仅要重视训练学生读,更主要的是不断地督促学生拿出纸和笔用手写,把手动起来。有人曾说过,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常常重视品味一个句子,赏析一个句子,精读一个片断,遇到教材中经典的语段,我们也会读一读,议一议,口头表达,随堂交流,但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动手写出来。这样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讲得出,不会写的尴尬。在写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话说出来容易,写起来难,学生想准确地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写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规定的时间里,用规定的格式,完整表达所规定的内容,那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的。
(二)训练学生准确简练的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也正是我们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功利一点说,长期训练有素的表达会给我们的考试答题带来更多便利,提高学生答题的规范度和准确度,提高分值。
(三)施教的面更广。现在课堂上还常常留有大量的自主学习空间给学生,这是好事,相当一部分基础好,学习积极性强的同学可以较好地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而另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流于形式,毫无实效了。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都开动脑筋,都有事情做,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写就非常有必要了。
虽然从一两节课上来看,学生动手写花的时间比说说讲讲要多,但是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准确流畅的表达也会使课堂更有效率。
三、动口——朗读令课堂不再沉默
由于受考试成绩的影响,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把心思用在怎样省时高效地指导朗读上来,形式单一的读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该如何引导朗读呢?
(一)老师范读。让学生感知到的是正确。譬如,在复习字音时,老师领读,学生跟着读,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就是正确答案。有一次,我给学生领读字音,然后马上让学生给加点字注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全对;另有一次,我没有领读,只是让学生齐读了一遍,然后马上给加点字注音,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全对;还有一次,我没有领读,学生也没有齐读,直接就给加点字注音,只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全对。由此可见,在某些情况下,老师范读,会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性。
(二)学生朗读。老师领读,可以教给学生正确读音,但是无法把自己的理解教给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亲自朗读才能加深理解。例如,在读刘醒龙的《桃花鱼》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了一遍,然后我又带领他们读了一遍,具体到某个题的时候,我又让他们把相关的语段读了一遍,这样几遍读下来,即使是无法用语言表述,也能意会了。
高三语文课堂的内容是丰富的、包罗万象的,课堂的形式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该用思考、写和朗读让它活起来,让学生重拾对语文的兴趣。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