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鹤品
【摘要】我们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律的给予。即在学生自己要求过河的情况下,不仅交给他们船,而应该传授其划船技巧,那他们就会泛舟中流,领略无穷的乐趣,获得探求的成功。
【关键词】中学生;自觉探求;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苏联学者伏尔科夫说:“现在要求教育系统供应创造者,提供勇于打破常规,在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方面探索新道路新方法的人才。”现代的学生已不再满足老师的细嚼慢喂,他们需要通过自己对问题的质疑、析疑、释疑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要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觉探求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觉探求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激情满怀热血高涨,如果教师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争辩,定能达到激发学生自觉探求的兴趣。
(一)对争辩性问题教师要引而不发。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创建问题情境不断地设疑置难,挑起争辩,促使同学们的思维时刻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并获得成功。诸如:学习《雷雨》那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周朴园对侍萍感情如何?”让学生讨论,学生议论纷纷,兴趣很高,立刻钻进“《雷雨》”,分析、综合、上升。马上有学生回答周朴园对侍萍始终感情深厚,原因是人是感情动物,也有学生说周朴园对年轻时的侍萍是有感情的,对眼前的“侍萍”(即鲁妈)是严厉的;还有人认为,周朴园对待萍是玩弄,当作了玩物没感情。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二)对推测性问题教师要由表及里。学习《祝福》课文时,同学们惋惜地议论:“如果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活着,祥林嫂肯定不会悲惨死去。从同学们语气中透露出他们对祥林嫂身世的同情之心。情感实可嘉,实质未抓住。这时老师要进行由表及里的引导:“旧中国的祥林嫂,沦为乞丐,最终横尸街头,都是因为死了丈夫和儿子的原因吗?”同学们议论纷纷:“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罪魁祸首是她婆婆。若她婆婆不逼她改嫁,她的生活是平安的”……争辩中,同学们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深刻地理解了《祝福》的思想内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正是由她所处的那个社会决定的。这样,学生不仅看到了自己是聪明的,有才能的,从而提高探求的兴趣,同时也深化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探求的能力。
(三)反常性问题教师要引导求常。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碰到看似异常的问题,学生往往不愿意去探个究竟,这时,教师只要联系特定的社会环境及时引导他们去分析去思考,很快促发学生们的主动探求的兴趣。学《孔雀东南飞》一文,讲到作者对刘兰芝、焦仲卿二位的评价时,有位同学问:“周三电视播放关于青年男女恋爱,因为父母阻挠,跳江殉情。为什么这对青年男女殉情是轻生?而《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刘兰芝殉情人们同情、歌颂呢?太不可思议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反常中求正常,逼学生钻进“《孔雀东南飞》”,结合焦仲卿、刘兰芝生活的社会背景分析事情产生的因果。学生深深理解:长诗是在揭露封建礼教摧残,迫害纯洁爱情的罪恶,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控诉。一下子就集中到了怎样以批判继承的态度阅读分析古典文学作品。最后提到了“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学生深刻体会到,发现问题是可喜的,无穷的乐趣存在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让学生于反常中求正常,不仅学来了兴趣,而且探出了深意。
二、教师要授以方法畅通自觉探求思维
兴趣是培养学生自觉探求能力的法宝,然而,兴趣并不能使探求获得成功。很简单自觉探求的成功是以掌握知识的规律为前提的。所以教师适当地给以方法的指点,则能流畅他们自觉探求的思路。
(一)“一般”推“特殊”。如教学《百合花》一课时,学生对这篇作品的主要人物发生的问题很有兴趣。教师可适当进行指点:探求谁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从作品描写的重点、表现主题的角度、故事题材的选择等方面来具体分析,这不取决于人物出场次数或是否正反面出场。很快,同学们的观点一致了:主要人物是通讯员。因为:①故事情节中矛盾产生发展,是围绕通讯员的形象进行的。②用转述侧写了通讯员为掩护担架员而壮烈牺牲的场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③描写新媳妇,虽是对广大群众无私援助的反映,但都是通讯员性格的映衬。
(二)借助已知未求知。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学生有时对一些问题产生疑义。想明白真相与实质,但思路不够宽阔。这时教师要进行思维方法的引导,唤醒他们大脑中库存的知识信息,以求得未知。又如:讲《六国论》中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时,学生在译释的过程中,对参考书的译句不满意。但自己一时又难以说清。这时就让学生分析主句:“丧”字后面是个句号,前面的句子是完整的,可见谓语是动词“丧”。那主语是谁?经过分析,学生豁然开朗,找到了“丧”字的主语是“不赂者”。这就顺利而正确地译出了全句:“不赂秦国的因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来是因为失掉了坚强的援助而无法单独保全(自己)”。这姑且叫做“语法协助法”吧。
(三)由“流畅”求“独特”。我们说的“流畅”和“独特”就是创造力在行为上的表现。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培养学生多斜面分析、多角度立论的观念,同中求新、选出最佳论点的思维能力,即由“流畅”到“独特”。如复习完《扁鹊见蔡桓公》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后,教者让同学们了就蔡桓公和齐威王在“忌医”,“纳谏”上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马上能顺着以上所述思维路线,产生四五个立论角度,选出了最佳论题。有学生说,国家强盛是因齐王善纳谏,蔡桓公“忌医”才会身亡。结论是:虚心采纳忠言。还有的说:导致齐威王“纳谏”,蔡桓公“忌医”的原因是进言者,进言者所用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邹忌用亲身体验利弊,含蓄委婉,君王乐于接受。扁鹊太直言,君王不易接受。因此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法和效果。忠言顺耳才有利于“行”。这些学生之所以见解如此新颖独特,正是因为他们懂得了思维的方式方法。因此,我们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律的给予。即在学生自己要求过河的情况下,不仅交给他们船,而应该传授其划船技巧,那他们就会泛舟中流,领略无穷的乐趣,获得探求的成功。经常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