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谊
(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四川西昌 615013)
母猪是猪场生产的源头,其生产性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养殖环节的经济效益。伴随规模化养殖的推广,遗传选育给现代母猪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1]:体型/体重更大;性能更好,产奶量高、产仔数多、生产快;胴体中脂肪更少、瘦肉率更高;食欲更差,采食量更少,这些变化使中国母猪的年淘汰率较高,一直维持在30%~40%的水平。国外虽然对母猪的营养研究较多,但是其日粮结构、饲喂方式和饲养环境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因此,也有必要在现实情况下对母猪氨基酸水平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
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20头约克夏母猪,按胎次配对随机分成2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分别饲喂哺乳母猪料A和B,仔猪在25日龄断奶。试验在西昌某猪场进行。
哺乳母猪料A和B的日粮配方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采用相同的氨基酸模式,即可消化赖氨酸∶可消化蛋氨酸∶可消化苏氨酸∶可消化色氨酸=100∶28∶68∶17。
表1 试验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试验在西昌某猪场产房内进行,饲喂、分娩、免疫程序按正常饲喂程序进行,在妊娠90 d时换为试验料,仔猪在整个哺乳期间不用饲喂教槽料。
在哺乳期的第15 d,开始饲喂含外源指示剂Cr2O20.5%的日粮,从18 d收集猪粪,连续3 d,测定母猪对饲料营养成分的消化率。
①母猪:产仔数、初生窝重、断奶至发情间隔和体况评分;
②仔猪:
初生重:仔猪出生后进行体重称量,记录体重;
断奶重:仔猪在出生后第25 d断奶,然后进行体重称量,记录体重;
日增重:(断奶重-初生重)/25;
③营养物质消化率[2]:粪和饲料中能量用氧弹式测热装置测定;粗蛋白含量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脂肪含量用乙醚浸提法测定;三氧化二铬(Cr2O3)的含量用湿法测定。消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营养物质消化率(%)=100-[(粪中营养物质含量%/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饲料中Cr2O2含量%/粪中Cr2O2含量%)]×100。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卡方分析,试验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误(M±SE)”表示。差异显著性标准:P<0.05。
由表2可知,饲喂处理B日粮的仔猪初生重和初生窝重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组(P<0.05),而其他的总产活仔数、平均采食量、断奶至发情间隔、分娩前体况评分和断奶后体况评分差异不显著性(P>0.05)。
表2 母猪生产性能
表3 仔猪生产性能
由表3可知,饲喂处理B日粮的仔猪初生重、断奶重和日增重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组,与饲喂处理A日粮相比,仔猪的初生重、断奶重和日增重分别提高了 5.40%(P<0.05)、16.57%(P<0.05)和19.76%(P<0.05)。
表4反映了处理A与处理B两组间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差异。从表4可知,不同日粮饲养情况下,营养物质消化率差异不显著。
表4 不同日粮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从本试验结果来看,不同氨基酸水平母猪料对母猪本身的生产性能有影响,但是差异都不显著,可能跟本次试验的时间较短,母猪的调控能力强而没有显明表现出来。
但是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还是很明显,从本试验结果来看,处理B组(可消化赖氨酸水平1.05%)哺乳母猪料与处理A日粮相比,在母猪的总产活仔数、平均采食量、断奶至发情间隔、分娩前体况评分和断奶后体况评分方面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仔猪的生产性能上有明显的差异,仔猪的初生重、断奶重和日增重分别提高了5.40%(P<0.05)、16.57%(P<0.05)和19.76%(P<0.0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哺乳母猪料中氨基酸水平对仔猪的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氨基酸水平越高,仔猪初生重、断奶重和日增重就越好。这与Jones等(1982)研究得到的哺乳母猪日粮赖氨酸需要量与哺乳仔猪窝日增重的直线关系结果一致[3]。Tritton等(1996)也研究表明,在哺乳母猪采食量为每天4.5 kg时,随着日粮中赖氨酸水平的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也提高,达到最好成绩时日粮中赖氨酸含量为1.31%[4]。
试验表明,母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没有差异,而造成仔猪生产性能显著差异来源于2个方面,第一是氨基酸水平不一样,同样是6.03 kg采食量时,处理B每天要多摄入赖氨酸6.33 g;第二是母猪的采食量处理B相比处理A每天多吃350 g,每天的能量和赖氨酸分别多摄入4.66 MJ和4.03 g。因此,在相同采食量时,哺乳母猪日粮中赖氨酸水平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哺乳母猪料中适当提高氨基酸水平提高能显著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