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民 滕 晶 刘继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脉诊作为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辨治疾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不少人纵然对二十八脉了然于胸,临证之时也不免发出“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感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历代医家提出众多脉诊纲领,各成体系,使初学者莫衷一是,而清代周学海提出的“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脉诊纲领,能统领脉学纲领,将脉象为何物讲得最为真切。
脉中奥妙有千种变幻,须有纲领统之。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以缓急大小滑涩立纲,而以微甚纬之,开千古诊法之奥。后世多有发挥,《难经》以“浮沉长短滑涩”立纲;仲景以“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的阴阳脉为纲;又滑寿曰:“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明代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提出以“浮沉迟数”为纲;明代李延昰在《脉诀汇辨》认为脉象的纲领不出“表里寒热虚实”六字之辨,随着八纲辨证的创立及广泛应用,此纲领为近现代广大医家所接受,成为脉诊诸纲领的代表。现有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以此为参考将诸脉分为:浮脉类、沉脉类、迟脉类、数脉类、虚脉类、实脉类,以此六脉统领二十八脉。笔者浅见以为,此六脉作为诊脉之纲领并不完善,并不能完全涵盖脉象中的全部信息,故而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此纲领丢失了很多脉象要素,比如只提到了脉位之浅深,至数之快慢,有力或无力,对于寸关尺不同部位的变化,脉体之宽窄长短直曲,紧散软硬及来去脉幅之对比,尤其是脉势及血流层次的流畅程度等皆未涉及,故作为脉象纲领存在着很多缺陷。
笔者认为,清代周学海在《诊家直诀》中提出的“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脉诊纲领尤为全面和实用,能够切实指导临床实践。周氏认为:“此八者,一经一纬,于脉象之千变万化,无不隐括其中,能于各自中析其常变,参伍错综,隐显毕贯,则脉理靡不了然心目,不必拘于二十八脉之名,而三指既下,即洞见病证之源流矣。”此纲领全面系统总结了构成脉象的诸要素。
“位数形势者,正脉之提纲也。”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位者,浮沉尺寸也;数者,迟数促结也;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
1.1 位即脉象的空间位置,指脉位的浮中沉和寸关尺。浮沉辨气之升降,阳气不能沉降,则脉见浮象;阴气不能升提,则脉显沉象。诊得脉之浮沉,便知悉了整体气机的变化趋势,如追兵歼敌有了大的方向。有了寸关尺的分部,与脏腑分寸定位相结合,脏腑气机便了然指下。此外,脉位还有生理性变异,如斜飞脉、反关脉等,其产生原理和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考证。
1.2 数指脉搏的频率和脉势。脉来频率快脉势促急者为数,反之则为迟。数脉、迟脉、缓脉、疾脉和结、代、促脉等传统脉象皆统领于此纲领之下。一般来说,遵循《内经》一息四五至为正常至数,大约相当于现代的每分钟50~90次脉搏次数。另外,在历代文献中多有一部脉独迟、独数的记载,并各有主病,寸关尺三部脉本是一气鼓动,迟数如何能分部出现而主病?这曾经也是困扰笔者的重大问题之一。齐向华教授[1]203在《辨证脉学》中给出了精彩的答案:《脉经》对迟、数脉的定义的另外一层含义,迟脉不但是一息三至以下,而且有“去来极慢”迟慢怠缓之感;数脉不但是“一息六至”以上,而且有“去来促急”的急迫迅驰之意。事实上这是血液流动过程中速度均衡性破坏,出现了某个局部速度减慢和加速度变化的结果。数迟以诊气之躁静,躁有因热因燥,静有因寒因虚,而皆有因郁,因此数迟是判断病机寒热属性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郁证或郁而化火或久病气郁气血瘀滞,故可兼见数脉或迟脉;另外迟脉还主气血津液亏虚。
1.3 形、势形指脉形,包括脉之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内外等要素,势指敛舒伸缩进退起伏的盛衰之势。周氏谓其“挺亘于指下而静乾者,形也,血之端倪也,起伏于指下而动者,势也,气之征兆也”。二者相互依存,形因势存,势因形显,形之独见者,气不运血,势之独见者,血不运气,气血不可分离,是故形势不可独见,形势分见者,皆气血偏绝之死脉也。长短,指一次脉动脉搏波沿血管壁传递距离的长短,以诊气之郁畅与否,一般来说气畅则脉长,气郁则脉短。广狭即宽窄,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也。厚薄,意义与现代理解大有出入,周学海谓:“浮中沉三候俱有,按之不断,谓之厚;仅在一候,按之即断,谓之薄。以诊血之盈虚也。”厚即血气充盈,薄则血虚,齐向华教授[1]189则认为厚薄即桡动脉血管壁的厚薄。粗细是复合感觉,既宽且厚谓之粗,既窄且薄谓之细,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刚柔,指脉体之硬软,即《内经》之所谓缓急也,以诊血之盈虚或感于湿热感于风寒之别。敛散,指脉边之紧松,亦即脉之内外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诊气之寒热。脉势是脉诊中达到的最高层次,属于形而上的学问,含义亦模糊不清,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脉势即脉搏力量的强弱,有人认为是脉搏来去起伏之幅度及力度、流利程度。周氏云:“势因形显,敛舒成形于广狭,伸缩成形于长短,进退成形于前后,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滑氏曰:凡察脉须识得上下去来至止。势者,即滑氏所谓上下去来至止也。于上下、来去、至止之间求得阴阳唏嘘之真谛。
微甚兼独者,变脉之提纲,即体察形势之权衡也。首先言“兼独”,“独”即“位数形势”中某一单因素的脉象为独脉。“独脉”尚有另外一个含义,“独”异也,《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处的“独”特指不同于平脉的特殊脉象而言,有是脉便有是病,独见于何处何处便有病。临床中脉象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大多数脉同见,故有一象而兼数象者,即“兼脉”,直须辨明主客,知其孰为正象,孰为兼象,如此诸脉会通,以求合于古脉而诊百病也。如浮薄而硬,即革脉,浮薄而软,即芤脉。其次言“微甚”,即极轻极重之意,同一脉象的轻重程度不同,其主病、主证即不同,如果说“位数形势兼独”对脉象起到定性的作用,那么“微甚”就是对脉象的定量诊断,这也为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指明了定量的道路。位数形势四者为经,更纬之以微甚兼独,如此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脉诊纲领。
晋代名医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纲领不明,临证辨脉如大海捞针一般,毫无章法可言。不明脉理,临证处方便少了一层根据。周学海所提出的“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诊脉纲领,基本上囊括了脉象中的所有要素,既有定性又有定量,达到了临证执简驭繁的目的。以上八字我辈当细心参悟,先求其分,再求其合,先求得脉之本源为何物,再以此纲领详细推求,方可有所得。在当今脉学界百家争鸣,各家脉法尤其是微观脉法独树一帜,若起初不知探明脉之本源,拘泥文字,逐末忘本,没有系统的脉诊纲领相统,到最后即使能诊得一些现有的疾病,亦不足以尽天下之变。
[1] 齐向华.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