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飞洪艳丽刘 军杨飞鹏(.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003;.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009)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医患关系越来越复杂,涉及内容越来越广泛,如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我国医患纠纷逐年上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患沟通不够,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1]。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有助于疾病的治愈。增强医学生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是高等中医院校一项严峻而又刻不容缓的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学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培训,而轻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包括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常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后,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深,缺乏沟通语言和技巧,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影响医疗质量,甚则引发医患纠纷。近年来,部分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如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等,课程多设置在基础教育阶段,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课外实践环节,加之学生专科知识缺乏,不能有效地将人文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因而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2]。
问诊作为四诊环节之一,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医患之间的沟通包括信息沟通与情感沟通,信息沟通即表现在医者通过“问诊”全面获取患者病情资料;情感沟通指医患双方在“问诊”基础上建立的情感交流,主要指医者掌握患者心理状况,患者对医者建立信任度。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纲领的中医,问诊的好坏直接决定辨证论治的成败。良好的医患沟通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需要,医疗活动必须由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完成。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物医学只是医学体系的一部分,而人文医学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由此提出“以病人为中心”,要求医生不仅要关心形态性躯体疾病,更要注重病人心理特征、个体差异。医患沟通学,是研究影响诊治疾病的相关因素,并探索如何将沟通获得的信息进一步优化诊治疾病,即向传统生物医学的缝隙中填充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要素,进一步丰富医学内涵,是既与医学相对独立,又融合为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实施现代医学模式的一门新的应用型边缘学科[3]。中医学自古以来强调“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观,在现代中医教育中,应重拾人本教育,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在沟通中实践整体观治疗。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国际医学教育学会界定医患沟通能力是高等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七项基本素质之一[4]。中医学术特点及其发展决定中医高等教育模式不能完全照搬西医院校,当前我国中医高等教育模式多采用“中医为体,西医为用”,此种模式具有合理性,但仍有不足之处。如何在现有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兼备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
现阶段,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即为构建和谐社会,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日趋严重的医患矛盾,逐年上升的医疗纠纷,无不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本,在于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而其根源在于缺乏良好的沟通。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临床沟通能力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课程与多学科交叉,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教学过程中需突出重点和难点。课程教学目标:树立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了解现代新观点和新思想;理解医患沟通基本理念和原理;熟悉各专科沟通知识和经验;掌握沟通基本原则和技能。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为提高中医院校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包括医患沟通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沟通原则和技巧。下篇介绍各专科医患沟通特点及典型案例,总结各科疾病特点、患者心理特征、临床工作基本流程,以及其中较常见和需注意的沟通要点和细节,帮助学生掌握、实践“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任务。力图将健康教育、医学伦理原则、医学人文精神、医患交流能力等核心内容贯穿在典型案例分析中,有机融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有机联系,循序渐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患沟通学,涉及多学科,实践性强,主张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以真实案例为素材,以换位体验为特色,以团队合作为支撑,引导学生最大限度构建个人学习环境。采用课堂讲授、实践教学、分组讨论和角色模拟等方式[5]。课堂讲授主要就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医患沟通原则、技巧等开展学习。实践教学由带教老师对临床具体沟通案例进行示范教学,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明确沟通目的,掌握沟通语言和技巧,并安排学生就典型案例进行单独沟通,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并在临床中发现薄弱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习。分组讨论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所提问题或典型案例进行讨论,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探讨学习,得出最佳沟通时机和沟通方式。角色模拟由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彼此交流,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各自的心理状态,观察自己与他人行为,进一步改进交流方式和技巧。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具体,也更易为学生掌握。
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调查问卷评分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成绩和平时作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或典型案例,学生围绕讨论主题查找资料,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分组讨论,教师补充、总结。教师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就相关内容查找阅读参考书目,进一步思考和总结。期末成绩主要考查医学生相关法规中关于医患沟通内容的法则和行为规范。调查问卷则由教研室组织编写,调查对象为学生,受访人群包括科室医护人员、指导教师和患者,调查内容主要了解医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沟通语言、行为及效果,最终教研室汇总,并进行量化评分。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德为先”等特色理论与体系,决定了中医学对医患沟通有独到的认识与理解。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均是在医者与患者沟通的基础上展开,医者与患者相互传递医疗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以期达到最佳临床诊治目的。近年来,医患纠纷已成为中国社会当前热点问题。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与反思传统“重知识、重技术、轻能力、轻态度”的教育模式。改革现有中医药教育体系,加强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6]。
[1] 陈翔.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缺失及对医德教育的启示.中医教育,2011,30(3):48
[2] 曾锦标,潘梅芳.关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的思考.医学与社会,2010,23(6):102
[3] 陈敏.论加强医学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8):23
[4] 吴扬,高洁,凡文博.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生与患者之间沟通的能力.医学与哲学,2007,28(3):43
[5] 汤莉莉.医患沟通现状调查背景下的医学生医患沟通培养探讨.南方论刊,2010(4):76
[6] 李东霞,要洁,韩凌,等.提高医患沟通教学的质量:浅谈讲授医患沟通课程体会.医学教育,2013,12(1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