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进补更要进涩”

2013-02-20 05:14:27张聪雪
江苏中医药 2013年12期
关键词:水谷药食补益

张聪雪 金 津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温补之药食,经脾胃运化之后化作一团阳气,此阳若未能被摄纳入阴入髓为人体所用,则将化为一团烈火,横行体内,上蹿下行,攻伐无算,绝无补益可言;情况稍轻者,则阳火随汗液、二便出达体外,虽无损伤,亦无补益之用。故《伤寒论》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说明倘若人体无力摄敛内补之气阳,则后者必然反而沦为逆贼,为祸太平,即《内经》所谓“壮火食气”之意。就如同本为改善本地区生态而引进的新物种,若该地区环境无法掌控该物种,则必将为其所害。滋补之药食,经脾胃运化之后化作精微,水谷精微倘若未被固摄利用,则壅滞为患,严重者甚至“饮一溲一”,非但无半点补益之效,还可能引起其他疾病。因此固摄收敛一法在摄生保健中意义尤显重要,现简要探讨如下。

1 固摄为一身阳气之重任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有五大作用,即温煦、推动、气化、防御和固摄,五者在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中协同合作,缺一不可。如《医家秘奥》有一段话:“婴儿充足,食即易消,生长甚易;至十六岁以后,犹赖胃中阳气健运,犹易生长;四十以后,所泄既多,生长不易,更以人事劳怒扰其胃,则阴气渐盛,阳气渐衰,遂有迟钝诸象,此皆阴长阳消之验也。”盖人之生长壮老已,阳气之生化盛衰固然起关键作用,然阳气之固摄致密作用的强弱亦是衰老与否的决定性标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描述的“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即说明了随年龄增长,阳气固摄之力愈减,最终会导致“涕泣俱出”的境地。类似的描述还见于《灵枢·天年》等篇。

经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即是对阳气固摄作用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如张景岳所言:“五脏得守……故生,失守则神去而死矣。”[1]

2 肥胖多因阳失固摄所致

在物质文明相当发达的今天,各类高蛋白、高能量药食应有尽有。然而这些“能量水晶”却并没有起到人们理想中的作用,相反,“营养过剩”现象却日益普遍,甚至肥胖症亦不少见。《灵枢·卫气失常》列有肥、膏、肉三种人,曰:“脂者,其血清,气滑少。”可见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阳气虚衰。而在论述肥胖病机时,医家多偏重“阳气虚衰,温煦运化传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故有“肥人多痰”一说。事实上,对于肥胖病人痰湿生成的原因,在临床诊疗时往往不够重视“阳气之固摄作用失职”这方面。

“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能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方可称之为“阴”,而肥脂一类,应当归为“死阴”。肥胖病人的物质储备看似丰富过剩,实际上却是匮乏的,究其原因还是要责之于“阳不能密”。阳虚不能固摄水谷精微,致使其亡散于外,流为痰湿,壅滞气道,蔽遏阳气,而使中阳愈虚,痰湿愈盛。治之之法,当以辛燥之品祛痰化湿,温热之药补气振阳,标本同治,方可起效。而于此之外,酌加温涩之药如山茱萸、海螵蛸等,一方面涩敛精微,一方面摄纳气阳,以使阳、精二者能更好地合化。因阳虚之体,久不固摄水谷精微,骤然补阳,一者所补之“阳”未必能被摄用,一者所入之精微未必能被吸收,故须以涩药摄阳以便固精,固精以便阳化,方可使水谷精微为正用,不致流失化痰为患。

正如王玉材老先生[2]所讲“若将酸涩收敛之品与祛邪扶正之药熔于一炉,各走其道,相辅相成,可图事半功倍之举”,可谓道出了肥胖症治疗的精髓。

3 守中为摄生家第一要义

真人曰: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摄生集揽》谓:“摄生之道,莫若守中。”故无论精神、情志,还是饮食、服药,“守中”都是养生最重要的一步。《内经》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五脏别论》有“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的论述,而养生家则有“十六宜”之一的“肛宜常提”,都无不体现着固摄、守中的养生之道。所谓“神驭气,气留行,不须别药可长生。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精满谷神存。”

张三丰《无根树》谓:“顺为凡,逆为仙。”这里的“逆”其实也包含了“守”的意思。正所谓:“胎息守五脏,气至骨成仙”,正是此意。《经》曰:“人神不守,非达至真。”[3]景岳言:“至真之道,要在守神,不知守神,非达道也。”另如《素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代名医喻嘉言即以人参败毒散“逆流挽舟”之法,治疗久利不止,外邪欲乘虚陷里之证,不见其用收涩药,而用一派补益药以扶正固摄以祛邪,深谙《内经》“五脏者,中之守也”之意,诚可谓医之大者。

4 敛涩为养生补益之点睛

本文所述之敛涩绝非一般收涩药如赤石脂、禹余粮等冰冷无情之物所能胜任。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凡果实种子类药食,诸如稻谷、鸡蛋、核桃、白果、莲子、花生、石榴皮等凝集动植物精华的成果,紧贴种子的表面必有一层膜或壳,如谷皮、鸡蛋内膜、小麦皮等,此外膜在植物汇集精华孕育种子之际即被用来保护种子留守精微,由此可见此膜必有固摄镇守之力。试举几例。

4.1 稻米 稻米,《神农本草经疏》[4]记载“大有滋补,久服更能令人精暖有子”。古时谷类均为粗加工或半加工之产物,即带有谷皮的糙米。而今天的精米则是去掉了最外面的稻壳,又去掉了米糠层、胚芽层,只留下胚乳层,也就是只留下了那个淀粉层[5]。故推测糙米有精米所未能及之功效,即是说稻壳、米糠 “久服能令人精暖有子”。且糙米富含维生素B群,后者能有效防治糖尿病,而糖尿病人在今天是应控制淀粉摄入量的,缘何稻米还能防治糖尿病?原因是粗加工的稻米除补益脾胃外,更有固摄精微的作用。

4.2 粳米 粳米属于稻米的一种,《伤寒论》所载桃花汤治疗脾肾阳虚,失于固摄之少阴下利,其中除了用一斤赤石脂涩肠固脱以治标,一两干姜温中散寒以暖脾胃之外,更用了一升粳米,是何用意?《名医别录》明确记载粳米有“止泄”作用,另《食医心境》也记载其可“断下利”。因此笔者认为粳米不仅仅是用以补益脾胃,否则该方不适于治疗少阴下利,推测带皮之粳米或能温肾固精。孙守信等[6]也提出粳米在《伤寒论》中“必然有其他药物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且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消渴)效果显著,即说明粳米亦有固摄精微的作用。

4.3 浮小麦 浮小麦是把小麦放入水中淘之,取其干瘪体轻或枯瘦带皮而浮在水面上者入药[7]。其为未成熟的干瘪颖果,几乎无淀粉,然而该药益气固表止汗之功十分显著,为治疗无论阴虚、阳虚所致之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的常用药。如袁长津教授即擅用浮小麦治疗诸类汗证[8]。

4.4 分心木 又称胡桃衣、胡桃膜,是胡桃果核内的木质隔膜,维吾尔族民间有用其泡水喝的习惯。关幼波老中医认为分心木“对于肾经湿浊内蕴者可以通利,而肾虚失固者又可以固涩”[9]。笔者认为,分心木之“通利”、“固摄”作用,看似两面,实则一出,即是固摄肾中阳气,使之厚积薄发而通利湿浊。现代药理也证明,不少固涩药物除收敛固涩作用外,还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消炎、生津滋阴、补益强壮和调整神经、血管等生理机能的作用[10]。

然而以上诸膜均有一共同特点:其味涩。故今人多弃而不食,只吃甘甜之种仁精华,实际上未必尽善。得之易者,留之不易,诸饮食之精者入胃,倘若体内无有力能留守之将,则彼终将穿肠而过,抑或壅滞囤积,并不为我所用。故食鸡蛋者宜掺以鸡蛋膜,食花生者宜兼而吃种皮,方能使精微不失而有效吸收入骨化髓。

5 结语

综上所述,固摄精气是人身阳气之重任,阳盛气充则固摄有力,五脏得守,肉实骨坚,反之则精微流散而发为肥胖、消渴等疾病。故在养生保健中,除重视摄取补益气血阴阳的药食外,更要重视掺加收敛固摄药食的摄入,而最能留守某物之营养精微者,莫过于该物所“穿”之外膜。所以饮食生活中切不可因小苦而弃大药,令功败于垂成。总之,敛涩实为养生补益之点睛之举,应重视“进补更要进涩”。

[1] 张景岳.类经.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35

[2] 王玉材.固涩法的应用.江苏中医杂志,1982(2):63

[3] 山东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70

[4]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15

[5] 钱超尘.吃糙米有益健康.华夏星火,1994(4):41

[6] 孙守信,郭跃峰.粳米考辨.新中医,2013,45(6):180

[7]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4

[8] 蔡铁如.袁长津治疗汗证经验.中医杂志,2013,54(11):916

[9] 高益民.关幼波老中医治肾琐谈.中医杂志,1980(7):492

[10] 章巧萍.论固涩法.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21(2):01

猜你喜欢
水谷药食补益
不再窝囊的姜水谷
北京文学(2023年10期)2023-11-10 04:50:05
黄帝内经
家庭医学(2023年4期)2023-03-10 07:36:51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药食两相宜之鸡蛋花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34
药食兼用话蜗牛
秋犯燥邪 药食同疗
药食两用说食姜
基层中医药(2020年9期)2020-11-27 01:55:28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药中补益绵黄芪(下)
药中补益绵黄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