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从脾胃论治郁病的经验

2013-02-19 19:37:09
江苏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脾胃论运化脾气

李 跃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指导:黄 燕

黄燕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助理、脑病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学科带头人。黄教授从医近30年,衷中参西,对脑病的中医药治疗学验俱丰。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从脾胃论治郁病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1 开拓思路,探究病机

郁病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易怒易哭或喉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抑郁症、焦虑症。早在《内经》就有“五气之郁”的记载,后经历了五脏之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情志之郁的演变过程。大多医家认为郁病的病机核心为气机郁滞,发病与情志、环境、自身因素有关,郁病多责之肝、脾、心失调,后世医家尤以肝失疏泄、心神失常等探讨较多,而对脾胃失调叙述较少。而黄教授认为,根据脾之运化功能、病理表现及郁病的证候特点,认为中焦脾胃在郁病的发病中起十分关键的作用。

1.1 脾气不足 脾属土,主中焦,为后天之本,是人体内后天生命活动所需精微物质化生之源,对脑神的生成和滋养起重要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饮食物经过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精微物质化生充足,脾升清作用正常,脑神方能得以荣养;脑神得养,因而情志舒畅。若脾气虚弱,气血乏源,则脑神失养而发病。脾胃主一身之气机,为一身之气升降的枢纽。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出脾气升发向上,则元气才能充沛,人体始有生生之机,才能充塞头顶,通利九窍。若脾胃气行不畅,而致脏腑气机郁滞,运化失职,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亏虚,精神失养。

1.2 脾虚生痰 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是体内水液转输、代谢的重要脏器。当脾胃气虚、饮食不化,或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致中焦气郁,则津液运化失职;或素生痰湿,聚湿成痰,阻遏气机,湿邪困脾,蒙蔽清阳,清阳不展,则神气不足;或者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浊上扰清窍,均可出现郁证。戴思恭在《推求师意》中提出:“因饮食失节,停积痰饮,寒湿不通,而脾胃自受者,所以中焦致郁多也。”[1]此外,郁病多缠绵难愈也与痰湿性黏腻停滞、困脾难消有关。

1.3 脾思为病 脾藏意,在志为思。郁病的发病与七情中的“思”关系最密切,脾主思的功能以其主运化升清为基础,脾的功能健全则机体之精微物质才能充足,并输布至清窍髓海,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活跃,与注意、记忆、思考、分析等认知思维活动有关。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即气机运行不畅,发为郁病。如张介宾提出:“思则气结,结于心而忧于脾也”。《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2]中说:“思则气结于脾,故睑定而色黄以涩……”。《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类经·卷十五》说:“有说脾忧愁不解而伤意者,脾主中气,中气受抑则生意不伸,故郁而为忧。”

2 健脾舒郁,治病求本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将郁病分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忧郁伤神、心脾两虚、阴虚火旺5个类型。而黄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郁病之发病多责之于脾。正如李东垣曾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如若脾气充盛,化生充足,使得精血充沛,即便妄伤心阴,也能随时滋复,心神安定,自无抑郁之理。从而提出健脾益气、化痰祛湿的治疗原则。脾气虚临床多表现为情绪低落,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失眠,健忘,消瘦纳差,面色无华,口淡乏味,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等,治宜健脾为主,可用党参、黄芪、白术、怀山药、茯苓、酸枣仁等益气健脾养心之品;如有气滞不舒,则可见情绪不宁,胸胁满闷,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舌质淡、苔白,脉弦,治宜理气舒郁,可用枳壳、陈皮、合欢皮、柴胡、佛手等;挟痰挟湿者,在脾虚基础上多见人虚体胖,面容无华,困倦多寐,头重神蒙,胸闷乏力,四肢困倦,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或濡缓,治宜健脾渗湿,可加用半夏、陈皮、石菖蒲、远志、胆南星、苏梗等。

3 未病先防,身心并治

从脾方面进行预防调治也非常关键,脾藏意,在志为思,“思”属人体认知心理活动范畴,故可认为认知与情志关系密切,难以分开,所以反应人的思维、意识等活动均与脾密切相关。临床尤以情志致郁多见,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引起脏腑气机失调是郁证病机关键之所在。由于脾脏在情志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平素就应当注意勿忧思过度,尤其是脑力劳动者,更要注意劳逸结合。此外据五行乘侮之理,肝病易犯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典型的知病防变的预防学思想,所以为了预防脾病,亦应使肝气条达,因肝在志为怒,故应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发怒,有利于肝主疏泄,从而促进脾的运化功能,亦能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4 病案举隅

陈某,女,48岁。2011年6月5日初诊。

半年前因家庭纠纷,情感受挫,常自泪下,烦躁易怒,自觉咽喉不舒畅,渐有梗阻之感,无法咳出,咽之不下,胸胁胀闷,纳呆呃逆,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偏干,2~3日一行。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略数。辨证属脾气不舒,痰气阻滞。治宜行气开郁,化痰散结。以参苓白术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处方:

党参 20g,白术 15g,云苓 15g,苡仁 15g,法夏 15g,厚朴15g,瓜蒌 15g,合欢皮 20g,佛手 15g,远志 5g。 5 剂。 水煎,日服1剂。

复诊:情绪较前趋向稳定,喉部堵塞感略减,胸胁胀闷减轻,纳寐较前转佳,矢气频,大便日一行,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滑。治依前法,上方出入。处方:

党参 20g,白术 15g,淮山 30g,云苓 15g,苡仁 15g,法夏15g,合欢皮 20g,郁金 10g,佛手 15g,远志 5g,砂仁 5g。 5 剂。水煎,日服1剂。

此后三、四诊,依前法,药味略有增减,患者情况稳定。

[1]朱建平.中国医学史硏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43

[2]汪宏,陈雪功.望诊遵经.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

猜你喜欢
脾胃论运化脾气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家庭医药(2023年1期)2023-05-30 10:48:04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七七的怪脾气
最好的脾气留给最爱的人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基于文献的从脾胃论治失眠用药规律研究
一座脾气古怪的城
学生天地(2016年3期)2016-04-16 05:14:17
从后天脾胃论治更年期血崩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6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