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
(徐州市中医院,江苏徐州 221003)
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笔者采用二陈汤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13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1],脂肪肝的B超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 248例脂肪肝患者均系来本院的体检者,体检查出脂肪肝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7例:男103例,女34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肥胖者28例,喜食肥甘厚味者47例,合并乙肝8例,嗜酒12例。对照组111例:男88例,女23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肥胖者22例,喜食肥甘厚味者34例,合并乙肝5例,嗜酒10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组 口服中药二陈汤加味。方剂组成:姜半夏6g,陈皮12g,茯苓15g,炙甘草 3g,乌梅 10g,生姜 10g,大贝母 15g,荷叶 30g,生山楂30g,丹参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2 对照组 口服凯西莱 (河南新宜药业集团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0 980086),每次200mg,每日3次。
2组均以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嘱生活规律,起居有节,控制高脂肪、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忌烟酒,肝功能正常者适当配合运动,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适量休息。
3.1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及B超检查情况,评价综合疗效。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3.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示肝脏大小及回声正常,血脂及肝功能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B超检查示肝脏脂肪性变性减轻,血脂及转氨酶明显降低;无效:上述检查及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变化 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变化比较()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变化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被公认为隐匿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脂肪在肝脏内过度蓄积的一种病理状态,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有1/3以上肝细胞脂肪变时,称为脂肪肝[2]。其发病机制与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柯兴综合征、高脂血症以及肥胖、营养不良、妊娠、化疗和激素治疗等因素有关[3]。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常以护肝、降脂对症治疗,疗效不够理想,甚至有些药物在降低脂质的同时损伤了肝功能。
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可归属中医学“胁痛”“积聚”“痰证”“湿阻”“痞满”等病证范畴,多因长期饮食不调,嗜食肥甘厚味,或起居无常,劳累过度而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瘀壅滞、络脉不和、脂浊积聚。肥人多痰多湿,是以笔者以二陈汤加味。方中半夏善能燥湿化痰,且可降逆和胃而止呕;陈皮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饮,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山楂化食积,消肉食油腻之积;荷叶清暑利湿;乌梅与半夏相伍,使祛痰而不伤正;大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祛痰利湿、消积化瘀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山楂可促进脂肪代谢,减轻脂类在器官沉积[4-5]。本研究表明,二陈汤加味治疗脂肪肝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
[2]范建高,曾民德.脂肪肝的研究进展.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1999,4(3):1
[3]高永坤.脂肪肝中医治疗研究进展.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77
[4]彭勇.中医学治疗脂肪肝的研究进展.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8(1):61
[5]沈映君.中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