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平,江 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重庆 402160)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医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普通话已在各高等学校得到贯彻落实。但在使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医学术语读音错误的现象,造成不良影响。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力求纠正教学过程中医学术语读音错误,提高医学教学水平。
术语,是通过语音和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语言符号,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医学术语是医学科学技术的基本用语和重要组成部分[1]。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医学术语的读音,有助于医学知识的传播,有助于医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医学术语的涵义,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同时,也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治学的风范。反之,则以讹传讹,造成一个局部地区读音错误,许悦玲等[2]调查河南省15所医院750名护士医学术语读音情况结果表明误读人数较多,主要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受到教师误读的影响。此外,医学术语误读或至贻笑大方,有失教师风范。
造成医学术语读音错误原因主要有:①对医学术语读音不够重视。只重视医学知识内容,不重视医学术语读音,也就忽视了教学的重要表达形式,犯了教学之大忌;②受方言的影响。由于长期使用方言,已成习惯,致教学过程中“乡音难改”;③一些医学术语读音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医学术语较多,其中的生僻字和多音字较多,给准确掌握读音带来一定困难。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广播电视部共同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普通话词语的一些异读现象审定读音,是目前法定的汉字读音标准。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范了普通话书面语中异形词的使用。由于我国的术语学研究起步较晚,术语学课程设置相对比较薄弱[3],特别是对于一些医学术语的读音仍需进一步规范。譬如,我国将西文解剖学名词翻译成汉语后,只规范了其字形,没有规范字音,因而在实际运用中就会出现一些差异[4]。
3.1 受方言和习惯的影响:由于受方言和习惯的影响甚重,误读字的声母、韵母及声调。如癫痫的“痫”字应读xián,不读jiān;潴留的“潴”字应读为 zhū,不读 chǔ;骨骺的“骺”字应读hóu,不读 ɡòu;嵌顿的“嵌”字应读 qiàn,不读 kān;坏疽的“疽”字应读 jū,不读 zǔ;氯化钠的“氯”字应读 lǜ,不读 lù;麻痹的“痹”字应读 bì,不读 pí(疲);棘突的“棘”字应读 jí,不读 jǐ;阴茎的“茎”应读 jīnɡ,不读 jìnɡ;浸润的“浸”应读 jìn,不读 qīn(侵);髌骨的“髌”字应读 bìn,不读 bīn;嘌呤应读为 piào lìng,不读 piāo líng。
3.2 不识字读半边:对于有些字来说,读字形的半边或其中部分也正确,但不尽然,究竟正确与否还要根据具体的字词而定。由于不识字,自以为是读半边导致读音错误。如臀部的“臀”字应读 tún,不读 diàn(殿);濒死的“濒”字应读 bīn,不读pín(频);吸吮的“吮”字应读 shǔn,不读 yǔn(允);氨基甙的“甙”字应读 dài,不读 ɡān;畸形的“畸”应读 jī,不读 qí(奇);龋齿的“龋”字应读qǔ,不读yǔ(禹);仰头提颏的“颏”字应读kē,不读 hài(亥);抽搐的“搐”字应读 chù,不读 xù(畜)。也有将不认识的字作为认识的字的半边,按照认识的字来读音,如贲门的“贲”字应读为 bēn,不应读为 pēn(喷)。
3.3 未掌握多音字: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其读音要根据具体的词组、环境和习惯而定。如咯血的“咯”字为多音字,有四种读音 kǎ、ɡē、lo和 luò,咯血特指喉部或喉以下呼吸道出血经口腔排出,而非指食道或胃出血经口腔排出,咯血的“咯”字只能读为 kǎ[5],不能误读为 ɡē、lo 或 luò;“大夫(医生)”和“大黄”中的“大”字都只能读 dài,不能误读为 dà;卒中即中风,卒中的“卒”字应读cù,不读zú;猝死的“猝”字应读 cù,不读 zú;寒颤的“颤”应读 zhàn,不读 chàn,而颤动、房颤和室颤的“颤”字均应读chàn,不读zhàn;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的“冠”字应读 ɡuān,不读 ɡuàn;分泌的“泌”字应读 mì,不读bì;纤维的“纤”字应读 xiān,不读 qiān;奇静脉的“奇”字应读jī,不读 qí;疟疾的“疟”字应读 nüè,不读 yào;分娩的“娩”字应读 miǎn,不读 wǎn;“臂”字有文白二读,读 bì时多用于书面语言,如臂丛的“臂”字应读bì,读beī时多用于口语,如胳臂的“臂”字可说成beī;荨麻疹的“荨”字也有文白二读,在教学中作为医学术语使用时应读为qián,不应读为xún,但在日常生活中谈及“荨麻疹”时可以将其中“荨”字说成xún;“粘”字同“黏”,“粘”字有两种读音 zhān 和 nián,“黏”字只读nián,但粘连的“粘”字应读为 zhān,不读 nián。
3.4 误认成常见字:由于一些医学术语中的字形象常见字,误将医学术语中的字认成常见字,导致其读音也按误认的常见字读音。如安瓿的“瓿”字应读 bù,不读 pínɡ(瓶);肱骨的“肱”字应读 ɡōnɡ,不读 hónɡ(竑);蛲虫的“蛲”字应读 náo,不读 ráo(饶);琥珀胆碱的“珀”字应读 pò,不读 bó(铂);嗜铬细胞瘤的“铬”字应读 ɡè,不读 lo(咯);氙气的“氙”字应读 xiān,不读 shàn(疝);罹患的“罹”字应读 lí,不读 luó(罗)。“蹠骨”和“跖骨”为异形词,“蹠骨”已简化为“跖骨”,其中的“蹠”和“跖”字都应读为 zhí,不读 zhè(嗻)或 tuò(拓)。
对于医学术语误读的改进方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教师要自觉地在思想上足够重视医学术语读音,深入学习普通话,进一步提高普通话级别,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其次,教师在各种形式的备课中发现医学术语读音问题,要及时查阅字典、词典和有关信息资料,及时解决,提高备课质量。再次,在幻灯课件中,在容易读错的医学术语后加拼音,以引起师生注意。此外,在院校教学督导方面,把普通话教学作为一项长期的督导内容,并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普通话教学水平高者予以单项奖励。
[1]刘重光.医学术语特性简议[J].术语学研究,2005,7(3):51.
[2]许悦玲,陈丽琳.护士读错医学术语的情况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07,24(8):967.
[3]王 红.俄罗斯高等医学院校术语学课程设置评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8):1019.
[4]陈 惠,傅江宏.人体解剖学术语的读音问题[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5):58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