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城市职能的演变及影响

2013-02-19 10:32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上京渤海

李 爽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33)

渤海国是中国东北历史上的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曾以“海东盛国”闻名于世。10世纪初,由于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外部形势的演变,渤海国(下文称渤海)走上衰落之路。本文着重阐述渤海城市在其历史进程中职能的转变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渤海初期的城市职能以军事为主,军事是渤海起家和发家的重要手段。大祚荣“东奔”、“天门岭”东大败唐军、东牟山树壁自固①,是渤海建国时期的主要军事事件。由于周边诸政权林立,图生存是渤海的主要目标。大武艺承继父业,逞兵威于周边地区:“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其策略是“远交近攻”。“远交”主要是臣事唐朝,交好日本;“近攻”是对周邻采取军事行动。大武艺的赫赫武功为渤海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疆域、人口和兵力的基础。其后,大仁秀再次对周边部族大规模武力征战,“南定新罗与北略诸部”②。由此,渤海疆域不断扩大。《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它最大时达到“地方五千里”,“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大彝震权知国事后,对渤海的军事建制逐步扩充和完备。

这必然要对渤海城市发展产生影响。渤海初期的城市主要走“城堡—战争—城市”的发展道路。军事行动需要进攻和防守平衡,有攻无守、有守无攻皆不能持久。可从渤海第一个王都“旧国”地区的经营中略见一斑。大祚荣“东奔”后,为了保住政权,首先需要加强其中心地区的统治和防卫。为此,需要构建完成军事需要和后勤保障双重任务的城市体制。渤海城市可分平原城和山城两种形制。山城一般属于平原城的卫城,都修筑在距平原城附近的地处险要的峰峦之上,且多以石筑城墙。平原城多建筑在交通方便的沃野平原,本身很少带有军事性质,特别是到了渤海晚期更是如此③。敖东城颇具代表性。它具有平原城和山城相结合的特点。除此之外,渤海在牡丹江沿岸还修筑了不少古城堡。“旧国”的城市不但规模小,规划布局也不统一。敖东城的外城只有400米×200米。就平原城而言,敖东城是长方形,石湖古城是正方形,马圈子古城是半月形④。即便如此,“旧国”的经营对渤海未来发展功不可没。从地理条件上看,唐兵无法深入这一地区,黑水靺鞨、室韦、新罗不易染指此处,渤海则进退自如;从政治上看,大武艺在此形成对其周边地区控制的中心。⑤

到大仁秀、大彝震时期,渤海的军事机构及其所属军队大多配置于首都上京及附近战略要地;此外,缘边各地也驻守了大量的边兵,分别由所在的“道”、“府”节度使所统率。

“武力得天下,文治稳天下”,随着渤海政权的不断稳固,文王大钦茂及时调整政策,大力推行“文治”,改变了父辈们咄咄逼人的对外扩张政策,缓解了与唐朝的关系。这些措施既减轻了渤海军事防御的压力,又为此后其政治、社会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也带动了渤海城市的发展。渤海城市职能也逐渐由建国初期的军事职能向经济、政治、文化职能转变。

渤海的繁荣昌盛与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而经济发展又有赖于自然和人文两大条件。从自然条件来说,是拜地利之赐。渤海国方五千里,地形复杂。面积辽阔而又肥沃的平原沃野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广袤的山林、丘陵和低地、平原,则适宜于狩猎、采集与畜牧业的开发;江河纵横及漫长的海岸线,不仅富于鱼盐之利,也便于同海内外各地间的交通。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渤海社会经济呈现出农业、手工业、狩猎业多种类型共存的复合型经济状况。渤海西部和南部主要是农业区,东部腹心地带是农业和渔猎畜牧相结合的地区,北部居民主要是从事渔猎和畜牧。从人文方面看,渤海政治、社会长期稳定,又积极向唐朝学习,输入先进的文化技术,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往。

农业是渤海最主要的生产部门。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畜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考古资料证明,渤海时期已经大量制造和使用各种铁制生产工具。渤海西部大部分为高句丽的故地,早在3世纪,高句丽已经广泛使用牛耕,渤海当时主要也是以牛耕地。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畜耕的推广,为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农田的深耕细作提供了可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加强,物产极大丰富,有了剩余,使得手工业者和其他特殊技能的人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

如果没有人口的同步增长和扩散,城市的增长也是不可能的。渤海人口,建国之初,有“编户十余万”,按当时每户5口计算,约有七、八十万人。大武艺时期,当时有军队10万人,较初期胜兵数万,增加将近1倍,人口也应该有相应增长,估计可达140—150万人。至渤海末年,已有兵“数十万”,由此推算,当时渤海的人口总数达到300万人左右。⑥另据孙进已先生的推断,渤海在灭亡前后总人口应该近30万户、200万人。⑦

渤海城市数量随之增加,其经济、文化、政治职能不断提升。自唐天宝年间到唐德宗贞元九年,渤海城市建设实现了从山城与平原城相结合到以平原城为主的重大转变。这些城市的发展参差不齐,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渤海统治中心地区的经济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五京”即中京显德府、上京龙泉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成为渤海城市中的佼佼者。

渤海五京几乎都设置于水路交通要冲,尽得地理交通之便利。《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了渤海5条主要交通干线,即“龙原东南濒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罗道也。鸭渌,朝贡道也。长岭,营州道也。扶余,契丹道也”。该书《地理志》也有(渤海王城)“其北经德理镇至南黑水靺鞨千里”的记录。但是,渤海五京的发展程度和功能特点各异。上京两为王都,时间长达160余年,是渤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市功能也比较完善,在渤海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京、东京作为王都时间不长,发达程度不及上京,但其本身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成为各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其重要性超过南京、西京。南京、西京未做过渤海王都,其重要性不如上述三座王都,发达程度也更低。

五京制加快了渤海封建化的进程,政治上加强了渤海封建专制统治。到以上京和东京为王都时,三省六部制等最基本的封建化制度业已建立并完善起来。大钦茂还通过迁都方式摆脱了内忧外患。经济上带动了渤海五京及其腹地乃至全国的发展。在上京、中京和西京等地均出土过铁铧、铁铲、铁斧等生产工具,还出土了金、银、铜等大量的金属加工制品以及众多的砖瓦制品。由于三座王都的建成,渤海不但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中心城市,而且这些中心城市带动了其管辖范围内城市和村镇的发展。比如,中京管辖着6州23县。而仅在位于今吉林省东部的7个市、县中,属于中京管辖范围的渤海古城址、遗址就达107处。渤海依托五京带动其周边的城市和村镇建设,进而促进了其他府、州、县的发展。文化建设需要与政治经济发展并进。大钦茂多次派遣其王子、王弟以及贵族子弟入唐学习先进的文化。这些人学成回国后必然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儒家思想深入到渤海社会的各个领域。五京对佛教在渤海的传播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考古调查表明,除南京之外,在其余四京都曾发现过大量的佛事用具和佛教遗迹。最后,五京制加强了渤海在中国东北的历史地位。由于渤海设置了五京,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渤海城市经历了军事职能为主向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转变,其背后隐含着渤海民族进取精神的变迁。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时期,渤海人要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保持军事攻守的平衡;守业阶段,他们要在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中保持政权的活力。随着物质、文化财富的积累,渤海统治者开始耽于享受,进取精神日渐消逝,随之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这既影响到渤海城市发展的进程,也加速了渤海国的衰落。

渤海城市透视出这种进取精神的变化。渤海城市以五京为代表,上京是五京中的集大成者。从积极方面看,设立五京制后,渤海形成了五座中心城市,并依托这些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其周边城市和村镇建设,进而促进了其他府、州、县的发展。所以,这种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模式也被其后的辽、金所仿效。另一方面,中心城市成为统治阶级的享乐窝。“人类所有的成就和失败,都微缩进它(城市)的物质和社会结构——物质上的体现是建筑,而在文化上则体现了它的社会生活。”⑧某种程度上,上京的建筑和社会生活折射出渤海统治者进取精神的消逝。

上京仿唐都长安建造。两者相比,在外城建筑形制、组成部分、中轴线等方面相似,在筑法、规模、城门、宫殿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⑨渤海五京中,上京为都时间最长,在文王死后再度为都,直到渤海亡国,经历了成康时期的增修,乃至大彝震时期“拟建宫阙”等大规模扩建而最终定型。外城宏大雄伟:东墙南北长3409.3米、南墙长4548.5米、西墙长3400.9米、北墙长4899米。而城墙有两个主要作用,对外是军事设施、对内是有效统辖城里的居民。上京的建设与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巨大的。而渤海还有大小城池一百多个,修建这些城池的花费则是难以想象的。但最终的承担者却是平民百姓,统治者以徭役和赋税的形式转嫁到百姓身上。可以说,每一片琉璃瓦上都凝聚着百姓的血和汗,导致民不聊生,由此激化了社会矛盾。享受者却是渤海统治者。上京的大规模建设,不能不“是有意识地向人们显示威严和权力的。统治者不管广大民众劳苦,不得温饱,不遗余力地建造了庙宇和宫殿,以其高大的体量和险峻的形象控制全城其他地区。风干土坯或坚固石料建成的结实城墙,使短命的国家机构获得稳定、安全的保障,获得冷酷无情的权力和不可动摇的权威”⑩,然而,也种下了平民和统治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渤海上层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受益者。在物质层面上,城市供应他们的各种物质消费。龙头山龙湖墓葬虽然没有任何文字资料确切说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阶级身份,但可以肯定,像这样费时、费力、耗资甚多而构筑的大型墓葬绝不是一般百姓所能享有。无论从墓葬的形制,还是从棺的装饰以及出土的金、银装饰品等情况分析,墓主人生前的阶级地位是比较高的。 在文化层面,渤海上层引领城市时尚。渤海若没有文化上的⑪封建化,要想在经济上实现封建化是不可能的。其五京地区的文化是封建主义文化。 儒家文化在渤海上层的王族和贵族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⑫。从唐传入渤海的,不仅有政治制度、先进技术,还有宫廷马球之类的生活方式。上京出土一枚马球。其表面呈淡黄色,局部隐约有涂朱的痕迹,骨质,根据材质和纹理推断,可能为象牙制作,直径6厘米,重200克,表面分布有许多不规则的击打痕迹,一侧可能因击打形成了平行于材质纹理的残缺 。必要的娱乐有益于身心,但过分了就会玩物丧志。中国历⑬史上统治者因此失去权力的不乏其例。可以想象,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中,渤海上下层的“反差”会越来越大。而且随着统治阶级的渐趋腐朽和风气败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是盘根错节,屡屡发生王族大臣率领部属叛逃的事件,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内乱的频繁发生,削弱了渤海国的实力,使其不断走向衰落。

渤海城市在渤海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渤海城市见证了渤海的兴与衰。其繁荣富庶无不体现着渤海的蒸蒸日上。然物极必反,渤海统治者沉迷于享乐,丧失了进取精神,加之渤海城市的营建和扩张,过度地消耗了人力和物力资源,加速了渤海的衰落。

注 释:

①②⑥魏国忠等.渤海国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48,137—139,194—198.

③④⑦⑨ 孙进已主编.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渤海卷二)[C].哈尔滨11出12版社,1994:675,666,310,590—594,383—387,41.

⑤杨雨舒、蒋戎.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M].香港亚洲出版社,2008:14—15.

⑧(英)约翰·里德著;郝笑丛译.城市[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⑩(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1.

王勇.渤海上京城出土的马球与渤海人的马球运动[J].北方1文 3物,2010(3):12.

猜你喜欢
上京渤海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辽上京遗址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渤海大学剪纸作品选登
金初上京新城琐议
辽上京博物馆藏花押印选介
从一方印佛陶模看辽上京与西域的联系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渤海国文化浅析
辽上京宫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