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俊艳 陈 兵
(1 福建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福建福州 350122;2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体育教研室 福建福州 350202)
在2013年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负责人明确提出,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与5年前相比差别不大,部分指标很不乐观。今后将对高校体育工作实施专项督导,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生执行的是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4月颁布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此标准指标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1]。《标准》实施到现在已经5年多了,从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其在高校的实施效果并不容乐观。
因此,为了切实贯彻落实《标准》,能更有效地发挥《标准》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围绕《标准》实施测试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展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泉州师范学院、龙岩学院、莆田学院等福建省内12所本科院校《标准》测试工作具体实施现状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指出影响因素,并提出意见与建议,从而为今后《标准》的完善实施提供借鉴。
在《标准》解读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由主管校长负责、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标准》实施领导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部署工作安排、划分职责分工。在所调查的福建省12所本科院校中,有83.3%的学校成立了《标准》测试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文件;有2所院校专门成立了学生体质测试中心。但从访谈中发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本都是由体育部全权包办,文件贯彻落实不到位。
2.2.1 组织形式与时间安排多样化
对于高校来说,受体育课开设与未开设问题影响,所调查的院校其测试组织形式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对于开设体育课的年级,有50%的院校利用体育课时间,根据统一安排,按照体育教师的授课班级组织测试;有25%的院校利用课外时间,统一安排各专业班级进行测试;有25%的院校采用上课测试与课外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部分项目课内测试,剩余项目课外测试。第二,对于未开设体育课的年级,绝大多数院校都是统一安排在周末,集体组织测试;仅有1所院校由学生自主选择测试时间。
由于高校学生数量庞大,如何合理地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高测试效率成为首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围绕《标准》测试流程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3.3%的院校采取学生分配制,即根据每次参加测试的学生数,结合场地、仪器等条件,每位教师分配一定数量的学生,负责其全部项目的测试;有41.7%的院校则采用仪器分配制,即每位教师负责一台仪器,学生按照分组参加测试;有25%的院校虽采用仪器分配制,但学生则是自由排队参加测试。在访谈中发现,无论哪种测试流程,都不是完全绝对的,几乎每个院校都曾尝试过两种以上的方法,调查结果只能表明当前采用的测试流程而已。
2.2.2 测试经费与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测试需求
《标准》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费成为各高校开展测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所调查的福建省12所本科院校中,都为《标准》的组织实施提供了专项经费支持,但经费开支不一,多数院校的配套经费主要用于仪器购买维护、工作人员补贴,但也有2所院校未提供工作量支出经费。对于配套经费的核算,50%的院校按照每年测试学校的数量予以下拨,每生2~8元不等;41.7%的院校由学生酌情下拨;8.3%院校按照测试工作量进行下拨。
在测试仪器类型调查中发现,50%的院校采用简易电子型,25%的院校采用智能型,16.7%的院校采用智能型、简易电子型两种,8.3%的院校采用简易机械型。无论采用哪种类型测试仪器,目前来看,所调查的本科院校均能按时完成每年的测试工作任务。
2.2.3 测试项目每年基本固定不变
《标准》规定测试项目包括必测和选测两种,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每次测试至少更换一个项目[1]。在所调查的福建省12所本科院校中,有75%的院校每年测试项目都重复不变,有16.7%的院校每年更换1个选测项目,有8.3%的院校每年更换2个选测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在《标准》实际实施执行过程中,受场地仪器限制、测试所需时间长短、工作量等多种现实问题的影响,对于多数院校来说选测项目如同虚设。
2.3.1 成绩管理以数据上报为主,对学生缺乏反馈指导
各个高校数据成绩管理基本以软件系统为主,辅以手工记录备份。对测试数据的后期处理主要是按照国家要求完成数据上报的统计分析工作,部分院校将其用以科学研究。调查中发现有58.3%的院校将测试成绩反馈给了学院或学生,但没有院校能针对学生的个体成绩指导其制定运动处方,引导其进行科学合理地体育锻炼。
2.3.2 测试过程的监督指导和医务监督流于形式
《标准》的完善实施离不开宏观调控和督导,要形成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上至组织者下到施测者、由宏观到微观的监控机制。对于《标准》具体测试过程来说,教师操作是否规范、流程有无合乎规定等细节问题,直接关系着测试成绩的真实性、科学性。在调查中发现,仅有41.7%的院校在测试过程中安排了督导工作人员,有接近25%的院校未对参加测试学生进行身份核实,致使《标准》测试成绩出现不真实的现象。同时,医务监督作为《标准》实施的安全保障措施,有近50%的院校未予以安排,存在安全隐患。
《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美国学者艾得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2]也就是说,《标准》的制定并不意味着解决了青少年体质下滑的问题,只有《标准》实施得到强有力的执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从公共管理学中政策执行问题的角度出发,就影响学校《标准》实施运行的因素进行探讨,并将其分为主体因素、资源因素、环境因素三类。
3.1.1 高校《标准》执行组织机构
高校《标准》执行组织机构的设置尤为重要,它是调控各个职能部门、各院系、体育部之间工作协调配合的中枢组织。首先,组织机构设置要合理、职责要明确,要避免出现责任落实的“真空地带”。其次,组织机构要建立合理的监控机制,缺乏监控往往会产生歪曲式、敷衍式的执行,从而影响《标准》实施效果。
3.1.2 高校《标准》执行者
高校《标准》的执行者主要指组织机构人员及体育教师,前者是《标准》执行的组织调控者,后者是《标准》执行的实际操作者,两者在《标准》执行过程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及组织机构人员对《标准》的认知水平、认知态度、重视程度,体育教师对《标准》的认知理解、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等等,都影响着执行者对《标准》的执行工作。
《标准》的执行组织与机构与执行者作为《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行为主体,其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行为的投入、创新精神、对工作的负责,以及管理水平等都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3]
3.2.1 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标准》执行中两种最基本的资源,是物质基础。经费、器材、场地是影响《标准》执行的三大物力资源。经费是器材购买、工作量补贴的保障,其投入多少直接影响着《标准》执行效果,可以说是《标准》执行的动力。场地则是《标准》执行的辅助物力资源,在实施过程中相对比较灵活。
人力资源在此主要指《标准》执行的目标群体,即大学生。大学生对《标准》的认知、理解等,直接关系着其在参加《标准》测试中的态度问题,进而影响《标准》的执行效果。
3.2.2 信息资源与权威资源
信息在《标准》执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多方面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如执行者与上级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上级主管部门要保证执行者获得足够的各类信息资源,从而为《标准》执行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执行者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执行情况。执行者与执行对象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可以促使其相互理解和支持。只有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实现《标准》执行中的信息化管理,才能真正推动《标准》的有效实施。
学校《标准》实施文件的制定要具有权威性,执行组织机构要切实拥有一定的行使权力,执行者要对执行对象具有威慑力和感召力,权威资源的强有力地支撑,有助于《标准》的顺利执行。
《标准》的执行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如领导、教师、学生对《标准》实施的关心、支持与监督,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对《标准》执行的宣传与报道,《标准》执行的影响力等。因此,创设有利于《标准》执行的校园文化环境,争取多方力量的支持,才能有利于《标准》实施取得成效。
《标准》的实施运行机制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第一是完善《标准》的研究论证与制定,要保证其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第二是制定有效的《标准》执行制度,要采取强有力的办法防止和纠正《标准》执行活动中产生的偏差;第三是形成科学的《标准》评价监督办法,建立信息反馈渠道,防止出现《标准》实施形式化现象。
目前,在2012年新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虽然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将促进《标准》的实施,但是后续如何加强对这一指标的考核监控问题,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严格督导各地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细则,以免流于形式。
《标准》实施是否执行到位很到程度上与经费资源息息相关。测试仪器购买维护是《标准》实施中面临最大的资金问题,尤其是现有测试仪器老化、故障等现实问题,急需资金注入。加强对《标准》实施的正面宣传,为其有效执行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宣传强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执行主体的思想意识与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标准》的认同感。
无论哪一种政策都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4]可见,《标准》的实施也有时效性,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标准》的实施是一种动态的变革过程,要随着其实践的发展现状而不断修订、改革与创新。同时,需要加强完善与其相关的配套措施,如不断改进完善测试器材与软件等。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
[2]王福生.政策学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67.
[3]赵正新.影响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05,34(10):49.
[4]黄忠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历史、特点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