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丽群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十堰 442002)
高校学报特色化办刊实践探讨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为例
龙丽群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十堰 442002)
从栏目建设、稿源组织、出版效率、对外交流等方面,介绍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特色化办刊经验,并提出了今后的探索实践方案,努力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打造成为全国高校专门刊登汽车及相关行业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学报。
汽车学报;特色化;稿源;栏目
期刊特色是期刊生命力的体现,所谓期刊的特色,实际上就是差异性发展及所刊发学术研究论文的内容选择,如领域、专业、行业、区域等等。期刊若没有特色,也就失去生命力和活力,“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就不可避免[1]。在期刊改革的大环境下,高校学报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才能具有竞争力,而特色化办刊是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是期刊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的办刊经验为例,探索学术期刊特色办刊之路。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以下简称《湖北汽院学报》)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湖北汽院学报》不断发展,充分发挥了学报“窗口”和“园地”的功能,为学校的学术成果创新提供交流平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服务,为学校培养科研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十堰市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在过去的20多年里,《湖北汽院学报》基本是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发展,使得我们在进入统计源、检索机构等方面日益显现出较弱的竞争优势,在全国的影响力也低于权威期刊。因此《湖北汽院学报》必须面对挑战,坚持特色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期刊的内容特色往往要通过栏目来体现,设置特色栏目是学报学术优势的集中体现。期刊核心竞争能力之一是“个性”,而高校学报的“个性”是指各个高校独特的强势学科与颇具特色的品牌栏目[2]。“汽车”即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特色,《湖北汽院学报》紧扣学校特色,以“汽车”为主线组织稿源,保持汽车科技创新特色。“汽车工程”是重点建设栏目,及时报道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所发论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推行产学研结合,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实际应用问题。经过几年的建设,该栏目不仅减少了校内高质量稿源的流失,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校外同类学科及同专业科研人员的来稿,来稿量明显增加,约占全部来稿量的50%稿源质量不断提高。2007-2011年该栏目共发表论文157篇,总下载频次达到18 537次,总被引290次(数据来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2012-11-25)。2013年该栏目荣获湖北期刊“特色栏目奖”。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点,高校学报只有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努力做到巩固优势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扶持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科建设[2]。在“汽车工程”特色栏目建设的同时,《湖北汽院学报》不忽略其他栏目的建设,同时刊发其他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突出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材料工程”等栏目都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所刊文章均体现了《湖北汽院学报》的“汽车”特色。
稿源是期刊的生命,没有充足的稿源,期刊也难为“无米之炊”。《湖北汽院学报》编辑部通过策划了“汽车学科特约稿”专栏等多种途径拓展优质稿源。
学术名人可以使一所学校的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在国内甚至国际处于领先地位,高校学报要善于利用在某一学术领域有较高威望的专家、学者的作用和影响来增强学报的特色[2]。《湖北汽院学报》编辑部自2009年开始策划“汽车学科特约稿”栏目,邀请来学校做学术报告的知名人士为《湖北汽院学报》撰稿,每年特约2~3篇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学术性的综述稿件,如《东风·猛士1.5吨高机动越野车综述》(“东风·猛士越野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此提高《湖北汽院学报》的学术层次和学术品位,增强《湖北汽院学报》的特色。
要办好学报,高校领导对学报的重视和支持是前提[2]。《湖北汽院学报》通过争取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2006年开始加大发表论文的奖励,鼓励高学历、高职称以及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投稿。2010年又出台新举措,加大对有项目支撑的论文奖励;坚持两年一次的《湖北汽院学报》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从根本上激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本刊发表论文的积极性。由此《湖北汽院学报》的基金论文比由2007年的29%增加到2011年的54%(数据来源:《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年)。近几年所刊发的论文其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有9篇,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1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2篇、获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的3篇(一等奖2篇、三等奖1篇)、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的3篇。
学报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优势学科发表成果的支持,也就是学科建设为学报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稿源,形成学报的学科特色。培育和扩大特色作者群,是学报有充足、高质量稿源的保证[2]。期刊的另一核心竞争能力是独特的优势,有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广大教师群体作为支持[3]。《湖北汽院学报》编辑部借助这一优势,积极向校内各学科学术带头人或他们的助手、学生约稿,每年向新进硕、博士发送约稿信,目前约稿信的来稿比例占发出邮件的64.3%。在编发特色稿件的同时,特别注意学科建设的拔尖人才和有潜质的青年科研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对于他们的来稿既严格要求又热情鼓励,多为他们创造有利条件,对他们文章中不够成熟、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地方,耐心细致地帮他们修改,对他们文章中有新意的地方予以热情鼓励,并建议进一步研究与探索[4],为他们今后走向学术舞台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增强了他们从事科研的自信心和勇气;利用特色栏目和减免审稿费、版面费的优惠政策吸引同类学科的科研人员投稿,建立了一支学科核心作者队伍。
加强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缩短稿件的处理周期,以防校内大量的高水平科研论文外流,其结果必然影响到学报质量水平的持续提高,威胁到学报的生存和发展[2]。为了提高采编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湖北汽院学报》2011年开始采用“中国知网”的“期刊协同采编系统”,使得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全面实现网络化。作者可通过“作者投稿系统”向本刊投稿,跟踪稿件审理进度,方便上传、下载修改稿及各类附件等。专家可通过“专家审稿系统”审阅稿件(也可阅读“稿件审阅单”邮件时直接链接在线审稿界面,无需登陆),在线填写处理结果,也可线下编辑,线上上传附件。读者可通过“过刊浏览”、“高级检索”等浏览及下载本刊所发表的论文。此举提高了《湖北汽院学报》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加强了与作者、专家和读者的联系,扩大了组稿渠道。任何“知网”用户在搜索文献的同时,可通过链接给《湖北汽院学报》投稿。针对汽车专业稿件,及时送审、迅速返修、快速定稿,建立了一条稿件处理快捷通道,防止了由于周期长导致的稿件流失,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校外稿源。2012年来稿数量达到180篇,比前5年的平均投稿量增加了43.5%。
学报交流是有效的校际交流,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交换途径。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学生通过阅读学报,了解兄弟院校科研动态,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同时交流的学报也为他们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为拓宽交流渠道,增加读者群、作者群数量,《湖北汽院学报》不仅与同类高校的学报进行交流,还免费赠送给各高校图书馆、汽车专业厂的技术部门,以扩大影响力,交流数量由2005年前的200余份增加到目前的600份左右,其中图书馆赠送数量达到415份,学报编辑部交流数量达到186份。
入编各大数据库实现数字出版,也是加大期刊宣传、提高期刊知名度的有效途径。《湖北汽院学报》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书生数字期刊》,并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扩大了宣传渠道。
《湖北汽院学报》在办刊探索中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2013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连续两届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但要想提高竞争力,还需做出更多的改进。在栏目建设方面,应更加精心地编排、设计并细化特色栏目,提炼特色栏目名称,使读者阅读时能更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让作者投稿时有更明确的方向。在稿源组织方面,增加渠道得到学术名人的支持,借助学术名人的影响力提升学报的学术水平;适当扩大外稿的刊发比例,尤其是重点刊发基金项目论文,促使校内作者增强自身竞争力,活跃学术氛围。在出版效率方面,加快数字化出版进程,尽快实现优先出版;在稿源质量和数量有重大突破的时候,增加刊期、页码,加快出版节奏,扩大信息容量。在对外交流方面,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实现期刊宣传、约稿“双丰收”。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体系,面向汽车行业凝练研究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沉淀学术成果,进一步彰显汽车特色。《湖北汽院学报》将继续秉承学报是学校的“窗口”和“园地”的功能,贯彻学校的学科建设思想,保持其汽车科技创新特色,为学校及汽车工业发展服务。为此,笔者将积极探索更好的、更适合本校情况的办刊之路,努力提高《湖北汽院学报》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高校颇具特色的“汽车学报”。
[1]何秀成,庞龙斌,黄梅.学术期刊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影响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83-88.
[2]刘岩.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学报特色化发展途径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467-469.
[3]刘明寿.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2,24(3):210-213.
[4]龙丽群.高校学报改革发展浅谈[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60-62.
[5]龙丽群.期刊编辑部网络化办公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119-120.
(责任编辑:强士端)
G237.5
:A
:1673-0143(2013)04-0235-03
2013-06-15
龙丽群(1979—),女,编辑,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