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前进,彭国庆
(武汉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81)
科技期刊编辑微观意识的劳动价值观分析
徐前进,彭国庆
(武汉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81)
随着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已成为科技出版界的热门话题。科技期刊编辑在劳动中除强化其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外,还应拓展其微观意识劳动价值观的视野。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为基本原理,对科技期刊编辑微观意识在收稿、加工、刊登、发行等阶段的劳动行为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其劳动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使之服务于科技发展观。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微观意识;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关系价值现象的根本态度,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1]。“精神产品劳动”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基本原理,它对科技编辑劳动自我意识的形成在微观意识上起着奠基性作用。将科技编辑微观劳动行为归纳于“精神产品劳动”,其目的是探索其劳动价值观之理论体系[2]。劳动是科技编辑自我实现的本质,真正的微观劳动行为是自由的体现。科技编辑只有通过劳动,才会感知微观意识,把自身劳动融化到他人劳动产品中,以体验自身的人生价值。当前,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处于转型期,科技期刊编辑劳动价值观取向表现在对其微观意识的显化,但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偶然性;注重以往的编辑概念,但忽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办刊模式发生变化,但缺乏自身劳动意识。从编辑学理论研究来看[3-10],科技编辑劳动已走过它的初创期,现已进入具体的、微观的研究阶段。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编辑思维劳动的积累性,创建一个主导价值取向的微观意识劳动价值观已成为科技出版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为此,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为基本原理,对科技期刊编辑微观意识在收稿、加工、刊登、发行等阶段的劳动行为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其劳动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使之服务于科技发展观。
收稿意识是科技编辑微观意识思维转化的第一阶段。按编辑劳动特性划分,可视为其价值观的稿件收集、筛选阶段。本阶段科技编辑的微观劳动行为大体包括:收稿、选稿、组稿、送审等。这种劳动行为形成于编辑价值活动中,来自于编辑在微观意识活动中多次实践反馈的观念积淀和内化[3]。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强化这种微观意识的转化,才能以自己的实绩去获得劳动价值观的完整奉献。科技期刊编辑收稿意识的微观劳动价值观的思维方式有以下3种。
1.1 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科技期刊编辑收稿意识的微观制约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影响行为,而价值是意识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在科技期刊编辑微观意识中,责任意识的影响和操纵均来自其思维的神经线,它影响着编辑对科技稿件价值的判断,进而影响着编辑的微观劳动行为。责任意识虽表现在对科技稿件进行粗略筛选,但实际上是为期刊出版做准备。因此,收稿中责任意识的形成是科技编辑劳动行为构思的开始,直到选稿工作结束。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在编辑主体头脑中成为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这是价值观的惰性。因此,编辑从哪个角度把握收稿虽取决于编辑微观意识劳动的偶然性,但编辑责任意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与其说编辑收稿工作认真,还不如说编辑有责任意识。与责任意识强的编辑一起工作,即便遇到再多参差不齐的稿件,遇到再多的困难,也会齐心协力处理好收稿工作。
1.2 仔细意识
仔细意识是科技编辑收稿意识的微观评价方式。目前,科技期刊大多启用网络在线投稿系统,在线投稿系统是作者注册后上传稿件,系统会自动生成稿件编号反馈给作者,省去编辑手工记录稿件编号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网络系统投稿的收稿量很大,且种类繁杂,稿源丰富,但同时也出现对稿件微观处理的负面影响。科技编辑仔细意识源于微观评价稿源,为选择稿件提供了优稿余地。因编辑工作比较特殊,仔细意识的形成能对自己非常上手的工作也不掉以轻心,即使对熟悉的工作,也会以一种对待新工作的心态来对待,不厌其烦。为节省编辑劳动量或避免无效劳动,仔细意识的微观评价可预先将重复刊登过的稿件或质量太差的稿件剔出,有利于编辑将稿件分类处理。这一系列的微观劳动行为,来自于编辑仔细意识的认知变化。若对稿件缺乏识别能力,处理不善,就会给编辑工作带来不便,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形象。因此,仔细意识的微观评价应引起科技编辑的重视。
1.3 严格意识
严格意识是科技编辑收稿意识的微观量化方式。收稿环境中会存在一些让编辑放松的因素,严格意识是指编辑对选稿要求不能降低,要严格要求自己,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收稿任务。严格意识的职责是审读作者的投稿,并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严格审查,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同时要写出初审报告,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收稿是对稿源的开发,并不是简单地收集稿件,而是根据期刊宗旨有目的地广采稿件。收稿应是科技编辑主动、多形式采取的劳动行为。收稿是对稿件的接收,是一项比较严格的工作。科技期刊编辑严格意识的收稿量化方式为:一是珍惜作者的劳动成果;二是严格编辑分管接交等手续的必要措施。
总之,收稿意识是科技编辑微观劳动价值观的最初思维。科技编辑要明确收稿意图,并充分把握贯彻这一意图的可行性,这将给科技编辑微观劳动确定一个基调。有的科技编辑忽视收稿意识是不妥的,因为没有确切的收稿意识,就难以建立编辑劳动价值观之理论体系。
加工意识是科技编辑微观劳动思维转化的主要阶段。按编辑劳动特性划分,可视为其价值观的稿件处理、整合阶段。本阶段科技编辑加工意识是从初审开始、直至发稿结束。编辑加工意识的劳动行为包括:初审、加工、终审和发稿等。编辑加工意识的劳动行为是与科技产品相融合而生成的劳动过程,虽从抽象层次看其劳动价值观未过时,但抽象层次的劳动价值观已不能解释许多新的劳动现象。作为科技编辑,只有微观掌握这种加工意识,才能以自己的实绩去获得劳动价值的全面实现。科技编辑加工意识劳动价值观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
2.1 初审意识
初审意识是对收稿阶段的稿件进行价值评定,是对稿件进行整理、归类和优化的处理过程,使其转化为待出版物载体。初审意识的劳动行为包括:对稿件的评定和劳动对象的认定以及鉴定稿件是否符合规范,并根据稿件内容进行合理归类,分送到专业对口的专家进行审阅。待专家签发意见后,根据专家意见进行复读,这是对稿件的矫正和增补,不可忽视。值得注意的是,初审意识的形成,科技编辑与作者一样,均是对客体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不同的是,作者面对的客体是物质世界,而编辑面对的是作者的精神产品。这种体现编辑主体对客体的劳动行为在初审诸环节中无不表现出来。初审意识强的编辑,会主动捕捉科研学术信息,改变那种盲目跟作者走,来什么稿就编辑什么稿的被动办刊模式。
2.2 加工意识
编辑加工意识的形成是科技编辑微观意识劳动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按编辑劳动特性划分,可视为其价值观的稿件加工处理阶段。加工意识的劳动行为表现在科技编辑虽对稿件有修改权,但不等于说编辑可以随便进行删减,或随心所欲地进行修改。因为编辑和作者只是分工不同,目标是一致的,地位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作者的稿件,不论质量如何,至少作者比编辑更了解稿件中所写的一些实际情况。同时,作者有自己的思想和写作特点,编辑不要一刀切。对稿件做重大修改时,最好提出具体意见请作者自己动手。对于习惯于纸质版上对稿件进行加工最终形成定稿版本的编辑,也不必强求他们一定要无纸化。毕竟面对电脑和面对纸张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编辑加工意识的强化是需要反复斟酌的,在纸质版上修改可以形成字迹,表明编辑的思考过程。但在电脑上加工只能看到最后的修改结果,不能体现编辑修改的过程,而且电脑操作时容易改了头忘了尾,不知道作者的原意是什么。因此,编辑加工意识的转化可有效地减少出版中的法律纠纷,促进编辑与作者的良性互动。
2.3 终审意识
终审意识的形成是编辑微观劳动行为的微观取舍方式。按编辑劳动特性划分,可视为其价值观的稿件复审阶段。经编辑加工的稿件必须送主编审查,经审查通过的稿件方可发稿。终审意识的微观劳动行为包括:作者是否按专家审阅意见修改过;编辑加工稿件作者是否修改或同意;编辑审核作者修改稿件是否按审稿意见修改到位;对作者修改版本、编辑加工后的定稿版本,是否做到齐、清、定。值得注意的是,终审意识的转化可有效地为排版、校对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编辑转化视角,更好地解决编校过程中的疑点,提高稿件乃至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
2.4 发稿意识
发稿意识的形成是编辑微观劳动行为必备的思维方式。按编辑劳动特性划分,可视为其价值观的稿件处理的最后阶段。发稿意识的微观劳动行为包括:目录编制、版面设计、字体区分等。发稿意识的形成除负责统版审读外,还要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和付印样的通读工作,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消除一般技术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并负责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旨在促使科技编辑微观劳动行为更加有序、规范和高效地全面发展。正确认识编辑发稿意识的思维方式,对转变编辑对自身劳动的看法,对编辑职业和价值观定位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合理有效地对编辑劳动加工意识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微观劳动行为的效用和价值,可提高编辑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转化为对作者充满感情、对劳动充满激情和对事业充满痴情。
刊登意识是科技编辑微观劳动行为转化载体物化阶段。按编辑劳动特性划分,可视为其价值观的稿件转换出版阶段。科技编辑刊登意识的形成是从清样发送印刷厂至期刊出版止,其微观劳动行为包括:“三校”意识、发稿意识和印刷意识。就编辑微观劳动行为而言,编辑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微观行为具有多样性、时效性、准确性和规范性等。正因为编辑劳动的微观行为具有这些特点,故更应该讲求编辑行为思维的科学化。科技编辑刊登意识的微观劳动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3.1 “三校”意识
“三校”意识的形成是编辑微观劳动价值观的重要部分。按编辑劳动特性划分,可视为其价值观的稿件最后检验阶段。编辑“三校”意识的微观劳动行为是对稿件进行“三校”,保证其准确性。三次校对绝非重复劳动,而是一次比一次精确度更高的检验过程。只有严格地对稿件进行校对,才能使编辑劳动成果得到承认。编辑参与校对,实际上也是其劳动过程的继续和延伸。当微机照排内容与发稿内容相吻合时,即可付印出版。科技编辑“三校”微观劳动工序为,在形式上按照刊物的体例进行规范校对,如统一文章的字型字号、页眉,文字变双栏排列,明确图表在文字之后摆放,规定图片的尺寸等。“三校”意识强的编辑,大多采用编校合一的制度,这样既提高了语言的准确性,也保证了修改的便利性。
3.2 发稿意识
发稿意识是编辑微观劳动行为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发稿意识的微观劳动行为包括:一是对稿件的主要观点进行最后把握,保证其科学性;二是对稿件文字等进行最后把握,保证其可读性;三是对稿件的格式等进行最后把握,保证其规范性。发稿意识可促使科技编辑微观劳动价值的最大化,使之成为单个产品生产可直接操作的决策工具。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可直接在电脑上对刊发稿进行入库定稿,以形成定稿版本,然后直接发送印刷厂排版成校样,这样既方便简洁、节约纸张又很省事,还符合现今低碳环保的理念。作者在发稿样上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最后纠错,形成自校版本,并提交自校版本并在发稿单上签字,是对论文发表的法律确认。发稿意识强的编辑,会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简捷工作程序,建立一种与网络社会相吻合、快节奏、开放的编辑模式。
3.3 印刷意识
编辑劳动定位于市场及读者的需求,这些需求虽在其生产的精神产品上得到体现,但编辑劳动创意和思维需要有生活阅历、经验来厚积,需要有共同价值观的认可。因此,印刷意识是编辑劳动转化为物化形态的重要思维方式。按编辑劳动特性划分,印刷意识可视为其价值观中物化载体的出版阶段。其微观劳动行为包括:印刷、纸张和工期。在印刷前期,由于“三校”清样与电脑屏幕的色度差别较大,菲林及其所对应的打样是减少误差、节省成本和工期的最佳选择,故菲林所对应的打样最接近印刷成品,其价格为印刷、纸张和工期的三者合一。印刷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编辑微观劳动行为所能带来的附加价值和市场评价的基础上的。在评价过程中,产品的印刷质量及审美程度的提升越高,对编辑微观劳动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
总之,科技编辑劳动是个体性劳动与群体性劳动的结合,其劳动行为具有内在本质的创造性和外在形式的潜隐性。刊登意识的微观劳动行为对不同期刊或产品,有不同产品视觉美感。但就一般而言,刊登意识的形成应是编辑微观劳动价值观的一个行为过程。
在市场环境下,读者的需求显而易见,就是通过编辑劳动来达到产品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的劳动行为具体体现在产品发行、归档和反馈信息收集[2]。按编辑劳动特性划分,可视为其价值观的稿件传递、反馈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印刷质量的提升加强读者购买动机和需求,是科技编辑微观劳动价值观的行为体现。
4.1 发行意识
发行意识是体现编辑微观劳动定位和风格的行为方式,也是面对的潜在压力。发行意识的微观劳动行为包括:订户、报审机关和交流单位。在市场角色中,发行意识带有成功的偶然性和积累性,因此不能完全以劳动时间来量化。影响编辑劳动发行意识的主要因素是读者对编辑劳动价值的认可,具体表现是其产品的内容和版式。正确的发行意识是编辑劳动价值观实现的必要保证。读者是编辑劳动的衣食父母,要保证期刊的风格和立场,这是期刊长远发展的底线。物化后的精神产品,通过发行完成后,产品才随载体到达读者手中。期刊发行意见反馈的潜在压力也许可以回避,但是与销售量相关的直接压力却无法回避。一个完整的产品传递过程是不能排除信息反馈的,编辑必须根据反馈产品信息对自己劳动的效果作出评判,从而为下次产品生产作好准备。编辑发现意识的形成与芸芸众生一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问题,也在寻找和实现着自我劳动价值。
4.2 存档意识
存档意识是编辑微观劳动行为的重要工序。存档意识的形成过程是收到作者自校版本后,仔细与编辑的各校次版本进行核对,充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和修改权,并妥善保存作者自校版本和发稿协议[11]。在网络在线审稿系统的应用下,审稿意见的保存并不难,只要专家把审稿意见上传到系统中就会永久备份,一般不会遗失。但编辑最好还是打印一份纸质文档、与纸质版的文件一同归档保存,以便反映稿件详细的审理过程。如果编辑习惯用电脑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不必强求其一定要打印定稿版本用于归档,可以用一校样来代替定稿版本进行保存。在论文各种版本的运作及相关文件存档过程中,做到及时查缺补漏,按期及时归档,以便应对日后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编辑存档意识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对作者的修改稿用红笔进行编辑加工,完善稿件质量,可真实地反映编辑的业务水平;如果论文出版后,作者发现文章内容有错误,只要拿出定稿版本就可以查出,一目了然。
总之,编辑发行意识微观劳动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和描述,它们之间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体与局部的关系等。也就是说,对编辑发行意识劳动行为的多重属性进行粗略归类,是彼此渗透影响而又不能等同的编辑主体结构部分,是一种耦合力的作用。
1)收稿意识的形成就是微观地改变物质形态,做有价值的事情,使自己的劳动行为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即对稿件政治内容、学术质量和文字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检索稿件是否刊发过或有类似的文章发表过,若有类似的稿件与来稿研究的内容相符或无突破,则可返回作者修改或不采用。
2)编辑加工意识是科技编辑微观劳动价值观思维的主要阶段。编辑加工时,在不损害论文主题思想的原则下,要尽可能保持原稿的文字风格和表达方式,不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强加于人,对稿件只能加工,不要加料;必须修改时,要有真凭实据。
3)刊登意识是科技编辑微观劳动行为转化的物化阶段,其劳动行为是对稿件的中心观点与材料(资料、数据等)进行全面的复查。通过这一系列行为,编辑劳动得到物化,稿件转化成另一种运载形式,为其传播作好准备。
4)发行阶段微观劳动行为是编辑与作者修改版本进行直观的对比,对于需要作者再补充或进行修改的地方作出方便的记号。科技编辑要有归档意识,各校次版本不要轻易丢弃,并视同为对稿件发表、邮发费用和稿酬等约定的认可。
[1]刘冠军.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3.
[2]徐前进.试论编辑求利行为的道德终极标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04-108.
[3]郑淑芳.关于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理论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8):186-189.
[4]张杰.创办特色学报的困境与出路[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142-144.
[5]赵大良,杜秀杰.简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J].编辑学报,2009,21(5):380-381.
[6]欧翠珍.我国高校学报专业化路径的现实选择与体制性障碍评析[J].出版科学,2008,16(3):49-52.
[7]徐前进.编辑工作的经历与感悟[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3):492-494.
[8]翁贞林.高校学报多功能特征与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79-681.
[9]颜帅,郑进宝,佟建国,等.论高校科技期刊的6种属性[J].编辑学报,2009,21(2):97-98.
[10]徐前进,彭国庆.编辑“替人作嫁”精神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84-86.
[11]唐震.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应树立档案意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427-429.
(责任编辑:曾 婷)
G23
:A
:1673-0143(2013)04-0195-04
2013-06-20
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资助项目(2010079X)
徐前进(1954—),男,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