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
(武汉理工大学 《爆破》杂志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0)
《爆破》杂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应对实践
赵亮
(武汉理工大学 《爆破》杂志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0)
针对目前屡禁不止的抄袭剽窃以及一稿多投等科技期刊工作中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了其成因。以《爆破》杂志工作为实例,提出:采用科学技术手段检测、开拓编辑人员专业视野、向审稿专家“借脑”3个措施,不漏查不误查,对投稿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防范。最后,提出应使用“积极进攻”替代“消极防范”的工作新模式,令公权力进入学术领域,以法律手段来约束学术不端行为。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措施;《爆破》
社会各界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都是嗤之以鼻、深恶痛绝的。这个现象屡禁不止,迫使科技期刊采取各种手段来应对。在分析学术不端行为成因的基础上,结合《爆破》杂志的工作实践,提出行而有效的工作思路,并用实例证明其有效性。希望能为科技期刊从业者拓展工作思路,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彻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参考。
众所周知,社会各界对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良知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学术不端行为占用了有效社会资源,并且对科技领域良性有序发展有极大的危害,但是它却防不胜防,屡禁不止。很多知名专家教授,因为自己所领导的团队里有人抄袭和剽窃而被连累得名誉扫地。
一个现象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必然是有其原因的。抄袭和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究其根本,可以归结于两个原因:作者个人学术道德缺失和整个社会的学术大跃进思想。前者是作者为了达成某种个人目的,有主观意愿的去抄袭和剽窃;而后者,则多少带着一点被动的色彩[1-2]。
学术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拍拍脑袋就可以想像出来的,学术成果是需要大量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积累做支撑的。如果这种急功近利的学术大跃进思想不扭转过来,专家学者就很难踏实安心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那么他们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自我保护的原因,为了发表成果而发表,为了写论文而写作,为了评职称而发表论文的行为就一直会存在下去,而学术不端行为也就依然会有肥沃的土壤。
学术不端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它对科技期刊而言,会令科技期刊在其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大大降低,所以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危害的。那么,基于目前这样一种现实情况,作为科技期刊如何能在工作中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呢?下面,结合《爆破》杂志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对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防范。
2.1 采用科学技术手段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爆破》杂志编辑部在收到投稿的第一时间,初审时就使用“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提供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将原稿上传做全文重复度对比,根据结果来决定是否将稿件送入下一个处理流程。这个工作可以将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筛选过滤出来,对于编辑无法判断的部分稿件,则将检索结果连同原稿一并送交审稿专家,由专家辨别。
2.2 开拓编辑人员专业视野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除了对自己的编辑业务工作要掌握之外,还应该积极拓展所从事期刊专业领域内的专业视野。这是一个编辑从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且,在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过程中,也可以起到良好的防范作用。
某大学一位硕士研究生的一篇投稿论文,经初审后,进入审稿程序,经专家审稿后,最终进入编辑排版阶段。在编辑过程中,责任编辑发现,该论文已经在某同类刊物近期刊登。分析其原因:该作者一稿多投,该论文被《爆破》杂志和某同类期刊同时录用,由于在其他刊物上出版刊期靠前,所以早于《爆破》杂志先刊登出来了。正是因为责任编辑经常关注专业领域内其他刊物,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所以,防范住了一次重复刊登的学术不端行为。事后,和该研究生的导师进行了直接沟通,其导师对此表示感谢并对该生进行了严厉批评,其导师所领导的团队,后来成为《爆破》杂志稳定的优质稿源。
2.3 向审稿专家“借脑”
2.3.1 不漏查 某篇来稿,经过初审通过了重复率检验,在专家评审会上有专家指出:该论文是某期国际学术会议英文论文的中文翻译,作者以及作者单位雷同。如果没有见识广博的审稿专家,那么,这篇论文就会成为“漏网之鱼”。
某篇论文,经初审后,在评审会上,有专家提出,该论文所涉及的项目是数年前已经竣工验收的国家重点工程,就此项目已经发表了数篇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而该论文实际上仅仅是使用以往的图表数据,重新组织语言结构而成,虽然在文字重复率上很低,但是内容的重复率却相当高。
像这样隐蔽性极高的学术不端行为,用文字重复度对比方式,是不容易发现的,而编辑毕竟视野有限,只有借助行业专家才有可能检查出来。
2.3.2 不误查 在实际工作中,也很容易发生误查的情况,把一篇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误判为是有内容重复的稿件。那么,这时同样也需要专家们来做评判。
某论文[3],在编辑阶段,责任编辑发现其与《爆破》杂志在2010年第2期上刊登的一篇论文介绍的是同一个工程[4],认为有雷同嫌疑,于是,将两篇论文同时提交专家进行对照审读。经专家审读后发现:两篇论文介绍的是同一个工程,这个工程是在城市中心极其复杂的环境下,将6幢结构截然不同,高宽比差距大,倒塌方向各异的楼房一次性起爆并成功爆破拆除的工程实例。两篇论文其中1篇是详细讲述楼房拆除爆破的各种特殊处理细节,而另外1篇则是对各楼房各爆破切口起爆点之间的网络连接和延时间隔的精确确定做出描述。这两篇论文,都对拆除爆破工程有很好的实际指导意义,该论文于2011年刊登。
某论文[5],编辑发现其与同一个团队投稿的已经于2011年第2期刊登的论文都是介绍框架楼房拆除爆破[6],于是认为此类论文重复刊登意义不大,遂提交专家做对照审读。专家审读后,做出结论:城市框架楼房的爆破拆除,大多都是在城市中心闹市区,其周围环境极其复杂,而且,虽然同样是框架楼房,但是因其结构差异很大,结构上细微的不同,都会引发爆破拆除设计上很大的变化,而一旦拆除爆破失败,则必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此两篇论文,对框架楼房的拆除都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该论文于2011年录用刊登。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学术不端行为都可以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但是,其屡禁不止,甚至偶尔还有漏网之鱼的出现也令科技期刊的编辑们一直处于被动防范的工作模式之中。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整个社会和学术界对于这样的学术不端行为还是相对宽容的,对其惩罚也仅仅是停留在道德舆论和行政处罚层面,致使学术不端行为者犯规的成本极低,那么,找到一个有威慑力、能提高其犯规代价、令其不敢穿越这条红线的手段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果能令公权力进入学术不端行为管理领域,完善知识产权法,完善立法,用法律手段,将学术不端行为的代价从道德舆论提升到法律责任,对学术不端行为者进行有效威慑,使其不敢造假,变消极防范为积极进攻,也是有其积极作用和相当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的。
科技期刊面对屡禁不止的抄袭剽窃以及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直是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之中。如何有效地对之进行防范,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课题。《爆破》杂志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检测、开拓编辑人员专业视野、向审稿专家“借脑”3个措施,不漏查不误查,对投稿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有效防范。
[1]张敏.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问题的探讨和应对方法[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64-65.
[2]尹海清,李艺.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分析及编辑应对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98-100.
[3]张小强,齐世福,张耀良,等.镇江6栋楼房控制爆破拆除[J].爆破,2011,28(3):71-73.
[4]张耀良,单宝来,李伟,等.6幢不同结构大楼的一次爆破拆除[J].爆破,2010,27(2):52-56.
[5]言志信,刘龙泉,刘培林,等.框架结构爆破拆除分离式模拟研究[J].爆破,2011,28(3):1-3.
[6]言志信,刘培林,叶振辉.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物定向倒塌的研究[J].爆破,2011,28(2):5-8.
(责任编辑:陈 旷)
G237.5
:A
:1673-0143(2013)04-0171-02
2013-07-01
赵 亮(1972—),男,编辑,硕士,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