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
(武钢研究院 科技期刊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83)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编辑加工和校对方法
刘刚
(武钢研究院 科技期刊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83)
为提高科技论文参考文献引用的准确率,并针对参考文献编辑加工过程和校对过程中的常见错误,提出了编辑加工中参考文献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几种有效的校对方法,可提高参考文献的编校质量和编辑的工作效率。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校对方法
编辑加工
科技期刊编辑在编辑加工科技论文过程中,应当同等注重参考文献的编辑加工。一般认为,参考文献最初的错误来源于作者,因此应先从源头上控制参考文献的著录质量。稿件经审稿后退作者修改的过程中,可以将参考文献的问题随同审稿意见一同返回作者,以便作者修改,这属于编辑早期介入。稿件通过审稿达到期刊的录用要求后,经编辑的正式编辑加工后,应当做到著录格式规范、著录内容正确、引用内容合理[2]。编辑可以从3方面控制参考文献的质量。
1.1 从源头控制参考文献质量
作者在撰写科技论文时,往往不注重参考文献的著录,随意编纂的行为较多,导致参考文献出现较多问题。因此,编辑有必要从源头控制参考文献的质量。
此阶段参考文献质量的具体控制措施是:编辑在投稿须知(主要针对在线投稿系统)、约稿函、电话约稿等时,应当明确告知或提供作者各种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以便作者按照有关要求著录参考文献的格式。有的编辑部通过要求作者提供所引文献的首页复印件,或要求提供外文文献经数据库检索后的剪贴件等[3],具有很好的效果。
1.2 早期介入参考文献的核查
编辑如果能够早期介入参考文献的核查,无疑大大提高参考文献的质量,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1)编辑初审稿件时,对于未达送审要求而又可以修改的稿件,如果发现参考文献存在问题,可以直接将参考文献的问题及论文的其他方面的问题一起返回给作者,以便作者在向编辑部返回修改稿时保证参考文献的质量。(2)对于达到送审要求并经送审后的稿件,编辑可以将参考文献著录的相关问题同审稿意见综合一起返回作者,必要时可以举例告诉作者各种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要求,以供作者按照格式要求修改。
此阶段参考文献的错误较明显,编辑只需浏览一下就可轻易发现。其错误主要形式为:文献未编序、序号错乱、同时采用两种编码制、著录格式有明显的缺项、文献类型标识错乱、文献主要责任者标注不规范(有三个以上责任者,只标注两个)等。针对这些极明显、又易发现错误的参考文献,编辑无需进行核查,可直接将问题和编辑初审意见或退修意见一起返回作者,既培养了作者论文写作规范能力,又节约了编辑工作时间,大大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
1.3 对参考文献的编辑加工
编辑在对通过审稿、决定采用的文稿进行编辑加工的时候,也需对参考文献和正文一样进行同等的精心关注。经过编辑对参考文献的编辑加工,参考文献应该达到著录格式规范、著录内容正确、引用内容合理的效果。此阶段参考文献比前一阶段著录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一般能达到著录格式基本规范。因为还需确认参考文献著录内容是否正确、引用内容是否合理、编辑加工活动中是否存在侵权行为[4],所以此阶段在对文献进行核查的同时,还需结合文中进行判断,因此该阶段花费的功夫也更多。
此阶段参考文献的错误并不明显,其错误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著录格式个别缺项、文献类型标识个别错误、参考文献题名不准确、个别文献主要责任者标注不规范、多个文献可以合并(实为一个文献,知识页码不同)等。虽然此阶段的问题很少,但一般还需逐条对参考文献进行核对。以前有的稿件来稿就是纸质版,或者出版单位没有互联网,因此需图书馆上架或图书馆索引查阅,较费时费力,碰到文献量大一些的综述类文章,工作量就更大。现在基本上所有的科技期刊都实现了电子化办公,只需将参考文献的题名“复制粘贴”到互联网或电子数据库,就可轻易实现检索查询该文献的所有信息,一篇文献几秒内就可查询完毕,效率大大提高。这里需要注意的外文参考文献,因为有些外国人名、地名、出版地、出版者的表达方式与我国有所区别,且有些文献需要到专业数据库查询。遇到有些查询不到的文献,或者引用不当的文献还需与作者商榷。因此,此阶段编辑花费的精力最多,参考文献的质量也最有保证。
校对是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流程的一个重要工序,编辑对参考文献的校对是对参考文献质量的最后一道把关,所以参考文献的校对异常重要。尽管编辑已经对参考文献进行了精心的编辑加工,但由于打字、编排、电脑操作错误等原因,校对过程中还是会发现参考文献存在一些问题,且校对过程中参考文献的错误与编辑加工阶段不太一样,其错误更难发现。科技期刊论文的校对有多个校次,每个校次的重点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区别,以下介绍几种有效的校对方法。
2.1 通读法
通读法能较易发现中文文献中的错字、缺字、语法错误、外文文献中的字母及单词错误。然后再通过核查原文献,就可以修正其中的错误,保证参考文献的著录质量。通读校对法适用于校对过程中的所有校次。
2.2 对比法
对照法是指在参考文献的校对中,通过对参考文献在文中引用情况的表面现象进行对比[5],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参考文献中的问题。如通过文中参考文献和文后参考文献、文后参考文献前后的对比,来观察其顺序和编号是否一致。还可以通过对比发现是否出现参考文献引用不正确或引用不当的问题。对比校对法适用于校对过程中最重要或时间最宽裕的校次。
2.3 常识法
常识法是指在参考文献的校对中,通过编辑本身掌握的常识知识来找出参考文献中的错误。该方法需要校对者有一定的知识积累[5],由于每个校对者掌握的常识及侧重点不一样,所以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如果有多个校对者来校对,则参考文献的准确率就更高。该方法能发现错误主要为常识性的,如本期刊作者为行业内知名度较高的专家的姓名、出版地名、文献经常引用的本行业或相近领域内的期刊名、文献经常引用期刊的卷数、期刊的出版月份错为期数等,虽然这些错误看似只是一个字词、一个数字、甚至是一个笔画的错误,但其错误却是相当严重的。常识校对法适用于校对中的所有校次,校对者越多、校对者工作年限越长(知识积累越多),效果则越明显。
2.4 理校法
理校法是指在参考文献的校对中,在发现疑问、进行分析和质疑时,通过分析字词的含义、逻辑推理来判断参考文献的错误。其特点是借校对者的主观认识来进行是非判断,因此需充分发挥校对者的主观能动性。理解是理校法的核心,而准确的理解靠的是丰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采用理校法进行校对时,要充分展开联想、推理、判断、识别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而避免妄改[6]。同对比校对法一样,理校法比较适用于校对中最重要或时间最宽裕的校次。
2.5 直觉法
直觉在编辑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编辑质量,并优化文化产品[7]。同样,直觉在参文献的校对中也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优秀的校对人员可以不通过严格的推理,即凭直觉可以快速发现参考文献中的可疑之处或者错误,然后再对这些地方进行核查。直觉是指对一个问题不经分析,仅依靠感知,而迅速对问题进行判断、猜想、设想,直接领悟(顿悟)问题的本质,其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直觉校对法适用于所有的校次,而直觉完全可以有意识加以训练和培养,所以编辑校对人员可以平时注重积累和训练,来提高自己的综合感觉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该项能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质量的控制,对科技期刊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源头控制、编辑早期介入、精心编辑加工可以初步使参考文献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再配合校对过程各种有效校对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实现参考文献编校质量的控制,并提高编校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薛镭.论科技期刊论文文后参考文献的核对[J].编辑学报,2004,16(6):414-415.
[2]金铁成.科技编辑审核加工参考文献应达到的要求[J].编辑学报,2006,18(3):197-198.
[3]宋春燕,王菊香.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核查与校对方法[J].编辑学报,2012,24(3):249-250.
[4]申海菊,张阳德,张蕾,等.参考文献编辑加工活动中的侵权行为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2):2814-2816.
[5]赵茜.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校对方法[J].编辑学报,2009,21(5):416-417.
[6]张天定.图书出版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7]朱海芳.论学术期刊编辑直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3):118-119.
(责任编辑:范建凤)
G232.2
:A
:1673-0143(2013)04-0153-02
2013-06-05
刘 刚(1982—),男,编辑,研究方向:冶金工艺技术、科技期刊编辑学。
科技论文的文后参考文献是作者为撰写或编辑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1]。国家标准GB/T 7714—2005中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我国科技论文普遍采用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的著录和方法在国家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但已出版的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还是经常出现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到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和科技论文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归纳总结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编辑加工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校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