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旅游环境容量的分析

2013-02-19 03:49:22
关键词:游客量环境容量武夷山

裘 晓 雯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资源环境系,福建 南平 353000)

森林旅游一直是人们感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重要途径,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参与森林旅游的人数已达到几十亿人次的规模,特别是森林生态旅游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主要的旅游形式和内容。在我国,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经济,但是国内森林旅游地的规划开发和管理普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存在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不科学、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等问题。随着对环境生态功能重要性的逐步认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思想逐渐成为当代旅游地规划的主流思想[1]。在发展森林旅游经济时,必须在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调整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来平衡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是我国森林旅游的典范景区,对全国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示范性作用。近30年来,武夷山游客逐年递增,2011年,武夷山接待游客数达到711万人次,比1991年的63.95万人次增长十倍以上[2]。游客量的大量增加显著推动了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武夷山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过量的游客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隐忧已逐渐显现。旅游地的环境容量是决定旅游地最终发展规模的决定因素,只有在环境容量范围内,通过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才能最大化开发旅游效益,旅游资源开发过度必然导致旅游地环境破坏,影响后续旅游发展。因此,研究和分析武夷山旅游地环境容量,据此规划和控制武夷山森林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已经刻不容缓,同时对其他森林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一、武夷山旅游地环境容量分析

旅游地环境容量通常包括4个分量指标: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它们对旅游地环境容量的影响遵循木桶原理,具有短板效应。

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可依据景区内设置的观景区面积和主要游览路径长度来计算。通过观景区总面积大小和游览道路的规划设计,能在一定范围内调整旅游地的空间环境容量。在发展未成熟的景区,通常因为观景区面积大小设置不足、游览路径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影响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因此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在设计不合理的旅游地中经常成为旅游地环境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但是,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具有一定人为可控性,通常只作为旅游地规划时的参考指标,而不是旅游地环境容量的最终限制因子[4]。

旅游设施环境容量主要指旅游地接待游客吃、穿、住、行、玩、购物和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容客量,主要受限于交通环境容量、停车场环境容量、供电环境容量、住宿环境容量等。旅游设施环境容量是旅游地基础配套设施规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对旅游地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常被认为是人为可控的环境容量指标,不成为旅游地环境容量的决定性限制因子。

旅游社会环境容量主要包括游客心理承载量、当地居民心理承载量和社区文化环境承载量3个子指标。其中游客心理承载量通常是由景区服务质量和消费水平等因素决定。当地居民心理承载量与旅游地居民参与程度、旅游收入效益分配指数、旅游地居民的文化水平等相关,主要决定于旅游开发者的组织宣传和利益分配。社区文化环境容量由当地的传统习俗、居民文化程度等所决定,但通常不成为森林旅游地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郭进辉[5]等人通过社区居民对武夷山生态旅游环境感知的分析,表明80%以上的当地居民愿意当地开发生态旅游,旅游社会环境容量不是武夷山环境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

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指的是一定时间内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损坏的条件下,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由旅游地水体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固体垃圾环境容量和生物环境容量4个子项所决定。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通常对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和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其中固体垃圾环境容量可通过调节景区内垃圾收集点密度和垃圾处理时间进行调整,具有人为可调性,通过合理规划卫生设施和加强卫生管理,能够避免成为旅游地环境容量的短板因子。由于景区内对游客住宿有严格限制,景区内水体环境基本不受游客生活排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水体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开展触水体验水体环境的容客量。九曲溪是武夷山的主要触水活动景区,其水质直接受游客量多少的影响,是景区水体环境容量的限制因素。九曲溪开展水上竹排漂流体验旅游,水上游路线总长9 500米左右,游完全程约2小时,其水体宽度可以最多容许两张竹筏并行,前后竹筏的安全距离约50米,平均每竹筏载客6人,景区每天运行12小时。按卡口容量法计算公式进行计算[6,7]:

Ct和Ci分别为年总环境容量和日环境容量,n为每年景区运行天数,Mi为线路长度(米),L为每位游客占据路线合理长度(人/米),Di为旅游线路周转率。据此,Ci=9 500(米)/{50(米)/[6(人/竹排)×2(竹排)]}×[12(小时)/2(小时)]=13 680 (人)。

每年可运行天数按经验值计为300天,Ct=410 (万人)。

旅游地大气环境容量常用计算公式“Q=SKFT/Pt”,S为旅游地陆地总面积,K为陆地可旅游面积占比,最大占比的经验值为20%,F为旅游区陆地森林覆盖率,T为景区开放时间,P为人均陆地面积,t为人均游览时间。武夷山核心景区陆地面积为68.5平方公里,近年来又开发了28平方公里的国家4A级大安源风景区,总面积达到96.5平方公里,武夷山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5.3%,大安源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8%,武夷山整体景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为96.08%,景区开放时间和每人平均游览时间均为8小时左右,生态旅游的人均绿地面积最大经验值为1 250平方米(8人/公顷)[8]。由此可计算武夷山旅游地日大气环境容量:

Q=96.5(平方公里)× 20%× 96.08%× 8(小时)/[1 250(平方米)×8(小时)]=14 834 (人)

景区年正常开放时间按经验值设为300日,则武夷山旅游地年大气环境容量:Q=14 834 (人/日)×300 (日)=445万人。

生物环境容量指对环境中的动植物不产生显著影响条件下旅游地的最大容客量,通过“景区游览面积/人均生物影响承受面积”来计算。武夷山游览区各景点观景台呈节点式零散分布,景区内各节点基本没有设置大量的游乐设施,游客在游览时对景区动植物的干扰可忽略不计。因此,其生物环境容量可以通过景区游览线路长度和旅游者沿线活动范围来计算。游客沿线活动间距的最小经验值为5米,武夷山总游览路径长度约为80 000米,据此推算武夷山景区日生物环境容量为16 000人,年(300天)生物环境容量为480万人。

以上各环境容量分指标计算结果表明,九曲溪水体环境容量可能成为武夷山景区环境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如果通过游客合理分流,限制适量比率的游客参与九曲溪漂流,九曲溪有望不成为生物容量的限制因子。景区的大气环境容量将成为景区生态环境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具有不可调控性的特征,其年生态环境容客量为445万人。

2011年,武夷山接待游客量已达到711万人次,超过武夷山景区的年环境容量,黄金周等旅游旺季的日游客量已远远超过武夷山旅游日环境容量,景区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由此可见,以追求游客量来促进武夷山旅游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再科学,为了保障武夷山环境生态不受破坏,控制武夷山游客量已经迫在眉睫,要继续发展武夷山旅游经济,必须通过寻求其它途径而非增加游客量来实现。

二、武夷山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是衡量旅游产品结构是否合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从规模增长的低价阶段转向效益增长的优质阶段的重要指标,是旅游地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指标。

武夷山人均消费水平分析结果(表1)表明,1995~2008年期间,武夷山旅客人均消费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消费能级,旅游产品结构没有明显优化。2009年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同比显著增长(28.69%),2010年呈爆发性增长(173.89%),2011年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基本与2010年持平,表明2009年之后,武夷山游客消费能级显著提升。2009年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森林人家”开始出现,围绕武夷山的文化特征,又开启了数条文化旅游专线,同时2010年与厦门滨海旅游实现对接,开展具有海西特色的“山海”旅游,这些都是直接丰富旅游产品种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的重要措施,成为提升游客消费能级的重要因素,可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11年,武夷山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基本与2010年持平,表明通过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游客个人消费水平的结果具有可持续性,通过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善具有可行性。

注:表中“游客量”及“旅游总收入”等数据均来自福建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

三、武夷山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为核心的高消费能级旅游产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根据国际旅游学专家从全球休闲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分析表明,当国民人均GDP达到3 000~5 000美元时,休闲消费经济将爆发性、持续性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已成为文化旅游、参与旅游、休闲旅游等主要新兴旅游活动的主要形式。森林生态旅游又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世界旅游组织估算,目前森林生态旅游业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收入总数的15%~20%。此外,休闲度假游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形式,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重要的旅游形式,具有游客滞留时间长,消费能级高的特点[9],对旅游经济的贡献远大于普通的观光休闲旅游。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 000美元,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已呈现出由“观光+休闲”格局向“度假+特色观光”方向转化的趋势[10],我国休闲旅游业正迎来黄金时期[注]以上数据引自2011年《社会蓝皮书》。。武夷山是“双世遗”国家级景区,拥有开展休闲旅游业的优质资源,正处于旅游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机遇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已成为武夷山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的关键。

目前,武夷山游客接待量已经超过了武夷山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以追求游客量为目的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凸显出众多弊端。为了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景区游客量必须得到严格控制,只有进行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提高旅游消费能级才能保障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以观光旅游、参与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教育旅游、文化旅游、疗养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为辅助的旅游产品结构,将是武夷山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佘济云,陈端吕.武陵源区森林旅游生态承载力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4):158-164.

[2] 熊慎端.武夷山去年旅游总收入破120亿列全国5A景区之首[EB/OL].[2012-02-09].http:∥www.gd.chinanews.com.

[3] 李洪波,李燕燕.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系统能值分析[J].生态学报,2009(11):5869-5876.

[4] 张敏,马守春,琼达,等.色季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J].林业经济问题,2011(2):51-55.

[5] 郭进辉,孙玉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感知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185-189.

[6] 于航,董德明,于连生,等.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3):571-574.

[7] 徐晓音.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455-459.

[8] 杨青.武夷山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J].武夷科学,2007(12):166-170.

[9] 杨卫武.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旅游科学,2007(3):1-5.

[10] 董成森,熊鹰,邹东生.森林型生态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杂志,2008(9):1476-1481.

猜你喜欢
游客量环境容量武夷山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和紧缺度核算及分析
大美武夷山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50
武夷山
川南经济区年大气环境容量核算的初步研究
基于百度指数的旅游景区游客量预测研究
——对黄先开模型的改进
节事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55:16
自贡市贡井区河流水环境容量分析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析——基于环境容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