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玥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河南 信阳 464000)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着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听、说、写、译等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还旨在增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是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
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大部分也是采用语法翻译法,这种教法以语法教学为中心,着重于阅读能力,教师很容易就把词汇、句型和语法从英语语境中剥离出来,结果把教材转变成了单词表和语法书,让学生进行机械性操练。现在大学使用的英语精读教材内容丰富,包含故事、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各种题材。如果英语教师忽略教材课文特有的文体和多样的编选,而一味选择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学目的和效果会达不到相应的教学要求。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语言的结构体系,但是因为脱离了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所以体会不到英语语言的多样性,也就缺乏语域这个概念,更不用说能够正确地选择语体。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远离了真正的英语交流的环境,所以英语学习者往往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恰当的使用英语?比如当他们进行汉英翻译时总是使用了错误的单词或者忽略句子的结构。当使用英语交流时,他们习惯于使用那些又长又复杂的句子。在英语写作中,他们缺乏语感只是把单词进行了堆砌,他们的描述语言生硬缺乏生动性。每一位英语教师都会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人们运用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实现社会交际。这种言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以特定的方式,同特定的对象,围绕特定的目的进行的。不同的交际环境,不同的交际方式、对象和目的,要求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社会交际的需要使得语言产生不同的功能变体——文体。
英语文体学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阐释文学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一门学科。文体学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学习其写作技巧的同时,激发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探寻自己对文章的见解。现代文体学的主要流派有依据文体学家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划分的“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主要以研究目的为依据划分的“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徐有志(1992)提出:文体知识有助于语音涵义的理解。出色的作品常常会借用音位的排列、语速的快慢、声音的虚实和语调的变化等,来传送内涵信息和刻画人物形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取得与思想内容相互呼应的文体效应。因此,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结合课文的需要介绍一些相应的语音知识,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文体功能,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少老师试图把文体学应用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但是这些应用都还在理论阶段和探索阶段。我们怎么才能把文体学系统化科学化地应用到大学英语精读课中?文体学真的就适用于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吗?本文试图建立一种以文体学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文体分析运用于对文学篇章的解读,让学生在掌握文章语言基础知识上,结合文章及文化背景知识,去探寻文字中所蕴藏的主题涵义和美学价值。
为了探讨这种新教学方法能否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和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作者进行了一项教学试验。参与者是在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随机挑选的2009级英语专业两个班的学生,每班各30人。其中一个班级视为控制班(CC),另一班则视为实验班(EC)。在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中,实验班采用了以文学文体学分析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而控制班则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验前后分别参与了两次测验,测验成绩将作为量性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作者还进行了教学纪录和学生访谈,作为定型数据。
试验数据经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教学,文学文体分析教学方法更能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将文体学的文体分析运用于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寻过程,新教学方法还应考虑教师业务素质、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借鉴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
因为学生缺乏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刚开始应用文体学分析课文时,他们会觉得无从下手。那么老师就有必要介绍语言学基础知识,语言学术语,用实例向学生展现文体学分析的方法。文体学分析分为三步。第一个步骤包括描述、解释说明和讨论。学生首先被要求从语音、词汇、书写变异、句法和修辞各个层面来寻找课文中出现的显著的语言学特征,接着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这些特征在文章所起的作用。
我们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杨立明,2002)中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为例,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是《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出现的第一篇以童话为题材的课文。当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现象:文章中不少名词首字母都是大写的。在英语中,通常会把一个句子的首写单词的首写字母大写,可是课文中的这些名词都出现在句中,如“From her nest in the oak tree the Nightingale heard him,and she looked out through the leaves and wondered.”(杨立明 2002:84)。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些名词大写的原因,并告诉学生大写是书写变异特征。Nightingale在文章中被拟人化了,所以被大写。那同样的文章出现的 “the Rose-trees”,“the Lizard”,“the Daisy”,the“Butterfly”,“the Oak”,“ the Moon”都是被拟人化的,出于同样的原因,它们都被大写了。而拟人化是童话故事的显著特征。当学生了解了这种文体学的书写变异特点,那么他们可以在其他的语篇中辨别出这一语言特点。
第二个步骤是意译、比较和讨论。首先,学生被要求先意译一些语言单位,比如:一些蕴藏着主题涵义和美学价值的词组、句子或者段落。紧接着让学生把意译的句子和原文进行对比讨论,目的是发现不同的语言带来的文体上的差异。我们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杨立明,2002)中另一篇课文为例:John Ciardi.的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中的一句话“Part of the student body was a beanpole with hair on top who came into my class,sat down,folded his arms,and looked at me as if to say“A ll right,teach me something.””(杨立明 2002:2)
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意译其中的一个短语“a beanpole with hair on top”.。有部分学生可能会意译为:“a pole farmers use as support in vegetable gardenswith hair on it”。老师这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课文中描写了这个学生第一天在课堂上给老师留下的糟糕印象。作者先对学生的外貌描写是:“a beanpole with hair on top”,接着又描写这个学生的举止:“instead of listening attentively and taking notes,he behaved as if he hand paid to watch a show of some sort and was waiting to be entertained”。当学生讨论后,老师可以告诉学生“a beanpole”在文中表示“a tall person thin person”。这时通过前后两个意译的对比,学生会欣赏到作者用调侃讽刺的语气来对人物刻画的生动逼真。
用文学文体学分析文章的第三步是:翻译,对比和讨论。学生可以对一些富含文学效果的单词、短语、句子乃至一个段落进行翻译练习。通过翻译,学生可以去探寻文字中所蕴藏的主题涵义和美学价值。王守元在《英语文体学教学刍议》(2004)一书中曾提到过把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是文体分析的有效方法。我们仍选用的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一课为例:“…when I say that a university has no real existence and no real purpose except as it succeeds in putting you in touch,both as specialists and as humans,with those human m inds your human m ind needs to include.”(杨立明,2002:4)。学生的译文大致有两个版本:
“如果一所大学不能使你们—无论作为专业人才还是作为一个人—去接触你们头脑应该吸纳的人类思想,那么这所大学既没有真正的办学宗旨也没有存在必要了。”
“要是一所大学不能使你们的学生,无论作为专门人才还是普通人,去接触那些你们头脑应该有的那些大师的思想,那么,这所大学就没有真正的办学宗旨,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再把这两份译文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第一份译文虽然大致符合了原文的意思,但是第二份译文更能体现原文语言的生动。这样的练习会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学语言特征,欣赏语言的美感。
从这三个步骤中,我们可以看到讨论是贯穿于三个步骤中,因为讨论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口语,帮助他们怎样用英语和其他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Benjam in Frank lin曾说过“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一个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学习环境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戴炜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A].外语教育求索[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封宗信.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