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霞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1)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根本目标。在学校管理中,每位教师的先天条件、性格特点和后天成长路径都不尽相同,也就形成了教师发展需求的差异。如果采取同质的管理方式,必然无法满足每个教师的发展需求,背离人本管理的目标。因此,在中小学人本管理中必须承认教师的个体差异、利用教师的个体差异,通过差异化管理为每位教师创造更宽松的成长空间,实现教师全面自由的发展。
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差异的普遍性,承认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布莱希特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不可能面对完全相同的两位教师。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差异可能表现在生理因素上,例如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等,也可能表现在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一些外在的其它因素,例如性格、能力、态度、学习经历、专业积淀、家庭背景等。
人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教师全面自由的发展,管理者的责任就是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所以,管理者面临的最大个体差异就是个体的发展需求不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主要有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递增。这一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并且存在着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不同,同一个教师的不同阶段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分析教师个体差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分析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
教师个体差异的本质是自我发展的需求不同,表现上则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不同学科的教师间有差别。不同学科对教学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有些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有些学科强调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有些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面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必然需要不同学科教师在自我发展上有不同的侧重。
其次,学生的差异带来的教学差异。教师的工作是教育学生,差异的普遍性表明每个学生也是不同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成长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能铁板一块,随着学生年级、性格和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变换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这也就造成了教师的差异性。
再次,不同教师的兴趣点不同。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自我成长只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才能保证其持续、健康、快速。个人能力、学习经历、专业积淀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决定了每位教师的兴趣点不同,教师自我成长的焦点也就不尽相同。
最后,教师的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入职教师到成熟教师需要经历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教师具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成长方式和发展定位。
管理者在承认教师的差异性基础上,必须进一步了解每个教师的特点是什么,这样才能进一步识别教师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空间。
首先,在教师聘用中采用更加灵活的考察方式,将静态资格审核、笔试和动态的面试、试教方式相结合,在符合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个人特点和差异化优势,关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次,拓展管理者同教师的沟通渠道。人是千差万别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人和了解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如果不能同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也就不可能准确地认识教师的个性和差别。因此,必须拓展管理者同教师的沟通渠道,通过日常谈话、深入课堂、搜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等形式随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状况,以此分析每个教师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
最后,搭建教师间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经验交流会、开展“一对一”的新老教师辅导等方式,让教师们分享经验、提出困惑和困难,在普遍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师的个性化问题上,采用专事专办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教师个人面临的工作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精力及不足等方面进行权衡,确定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安排。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看作“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作出的能够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1]。开展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总结,确立职业发展的明确目标,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指明方向,同时让教师为自己的持续成长和系统学习作出安排,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提供依据。
有调查显示,“92%-93%的中小学教师从来没有制订过职业生涯规划,81%-85%的中小学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2]这说明,开展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人本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目标。每位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特长等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将这个目标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使自己的发展得到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其次,随着自己的成长,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并正确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需求,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修订,以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需要。最后,管理者要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掌握每位教师的规划,并对规划的实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学习,参加培训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不同的发展需求必然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只有多样化的培训才能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帮助教师实现自身能力的真正提高。
首先,分析培训需求,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目标。开展培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培训目标的设立必须同教师的学习需求相一致。教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在设计培训项目前,应该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在教师间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不应该盲目地设立各种培训项目,强迫教师被动参与,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丰富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应该设立丰富的培训内容,做到即有本体性知识培训,又有条件性知识的培训;即有教学技能等专业素质的培训,又有职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训。
最后,根据培训需求和内容,设计多样的培训方法。不能将所有培训都设计成“填鸭式”的授课形式。被动的讲授方式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使培训流于形式。可以将授课同研讨会相结合,使培训对象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交流、相互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可以采取参与式的培训,如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模拟训练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开拓思维;可采取网络培训,减少教师培训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配合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增加培训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综合地运用多种培训方式,可以极大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将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我需要,提高教师的学习意识,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承认教师的差异性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方式评价所有教师,必须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体现教师发展的不同需求。
在确立绩效目标的过程中,要同时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为不同的岗位设定不同的绩效目标,将对普通教师的考核和对中层管理者的考核区分开来,引导教师在不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实现绩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能将管理者作为绩效评价的唯一主体,这样容易使教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调动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积极性。应该将领导评价、同事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工作成就和弱点,帮助教师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这将有利于教师各项素质的同步提高,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当然,很多单位在做此类工作时,多是利用大教室召开全体教职员工会议,座位紧密相连、人看人的情境下,以发放表格的形式进行打分或打√,这样的评价水份大、造假多、准确率不高。最好要给每位教师一个单独的时间与空间填写后再投票。
在设计绩效指标过程中,要同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严格论证指标的可行性,最大化吸收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应该注意,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指标的内容和权重必须有合适比例的灵活调整。对新进教师,侧重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考察,为保护其教师的个性发展可以减少工作业绩的硬性考核;而对于资深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比重可以增加,同时侧重对其工作热情和研究能力的考察[3]。此外,在指标设计中突出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鼓励教师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强探索个性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在绩效激励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将物质激励和心理激励相结合[4]。对于年轻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的物质激励,为他们创造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中年骨干教师,他们对工作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展示平台,使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拓展他们职位上升空间,让他们的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保持工作冲劲;对快退休的老教师则应该更多的从心理、身体、家庭等方面关怀与帮助。
[1]孙国春.精细管理在教师管理中的误用与改进[J].中国教育学刊,2011(7):70-72.
[2]金连平.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问题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0(9):13-16.
[3]唐胜宏.改革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新举措[J].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30-132.
[4]杨艳玲.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