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英国平民服装的改善与工业革命的孕育

2013-02-18 17:15:41谭赛花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行会棉布成衣

■谭赛花

自16世纪始,随着英国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平民家庭普遍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他们逐渐有能力购买一些除了食物之外的消费品。那么,平民对于食物之外的消费品有多强的购买欲望呢?著名史学家汤普森认为,资本主义过程与平民的非经济传统习惯,处在激烈的冲突之中,平民对各种新的消费是持抵制态度的。直到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平民消费需求才有了新的改变,传统的文化与习惯才渐渐丧失其价值。[1](P10)对汤普森的观点,有学者提出了异议,认为他忽视了那些“在平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增长的、悄无声息的消费,而这些消费与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是协调一致的”[2](P89)。本文拟从近代早期平民着装的改善出发,揭示其购买新服装背后的多种动力,并进一步探讨平民日渐增长的服装消费需求对英格兰孕育工业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平民着装的改善

比起果腹的食物来,服装对于平民而言本非刻不容缓的需求,更不用说漂亮而时尚的新服装。中世纪晚期平民穿戴的服装,主要依靠自家纺纱织布然后自己缝制。16世纪英格兰的农业生产增长趋势明显加快,产生了大量农业剩余产品。平民获取的农业剩余产品,一般交换成生产生活必需品,如服装和盐铁等。洛娜·韦瑟里尔(Lorna Wetherill)根据遗嘱清单和账单发现,自1675年始,人们拥有的家居用品的数量大增。在所有家庭开支中,除食物外,没有任何一项开支多于服装。[3](P119)经济学家哈特通过对17世纪末格里高利·金的统计数字进行细致的分析,估计当时的富人在服装上大致花费收入的15%,中间阶层人士大约耗费28%,较贫穷的人大概耗费18%。[4]

农民将日常劳作时简单耐磨的实用服装与节假日的漂亮服装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在公开场合得到展示,赢得周围人的尊重。1603年的一本讽刺小说讲述了一则故事,贫困的新婚妻子在自己家里愿意穿普通衣服,去教堂时却坚持要穿漂亮衣服。“一位新婚不久的妻子,难忘婚礼上寒酸礼服招来的鄙夷目光,希望拥有一套漂亮的衣服,可惜丈夫囊中羞涩。她对丈夫明言,日常生活中穿着普通衣服就很满足了,但是去参加宗教仪式,如教堂礼拜、洗礼、婚礼等,她必须穿得漂亮一点,这样才不会被人耻笑。她使丈夫明白,一个人的社会声誉可以通过服装建立起来。心软的丈夫最终被说服了,为她买了一套新衣服。在得到这套衣服之前,她总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后来,只要遇上节庆,她一定会出门,让所有人看到她的漂亮衣服。每个周末她都会去教堂做礼拜,在那里她可以见到教区的人们,而她的漂亮衣服也能被别人看到。”[5](P94)小商人、仆役、工匠、学徒等城市平民,身处充满物质诱惑的都市,他们比乡村的雇工和农妇更加注重穿着打扮,对时尚服饰的需求甚至超出了购买力。

近代早期的平民不但穿得更漂亮时尚,其服装的质地也逐渐变得柔软而舒适。16世纪下半叶,由于新毛呢纺织技术的引进和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平民穿上了质轻价廉的新毛呢服装。到17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大陆生产的亚麻布增多,且分为价格不一的多个档次,平民有机会穿上相对便宜的亚麻布服装。1666—1671年间,典当商约翰·波普 (John Pope)店铺内服装占总商品数的78%,大多数来自于遭遇天灾人祸的平民。经统计,店内服装有50.7%是亚麻质地的,39.44%是传统毛纺织品。[6](P396)显然,当时很多平民穿的是亚麻服装,传统呢绒织品已经丧失了主导地位。

17、18世纪之交,随着与印度殖民贸易的展开,大量印度商品涌入英格兰。“印度棉布实用、舒适、色彩斑斓,迅速吸引了英国平民,仅1684年就有逾百万件棉布服装运至英格兰。”[7](P282)18世纪初,时人发现“女仆和不起眼的穷人,甚至所有卑微的人,都穿上了价格低廉、质地轻薄、色彩明快的棉布服装”[8](P397)。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兴起,许多中、低价格的棉麻服装进入市场。人们乐意购买棉布服装,并经常洗涤衣物以保持洁净。在工匠塞缪尔·班福德(Samuel Bamford)的自传中,他很自豪地提起经常穿着干净棉布服装的母亲。“我的母亲黑色的头发整齐地蜷成一圈,用一个干净的白色亚麻布帽子团团围住;她的脖子上系着白色小方巾;上穿长袍,下穿黑色长筒袜和鞋子,外加一条洁净的棉布围裙。”[9](P30)

平民服装质地的变化带来颜色的转变,从暗沉的颜色变得五彩斑斓。英国传统羊毛纺织品的颜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从蓝色到土褐色,如同从蓝天到褐土一样,代表着社会地位逐渐降低。都铎时期年收入少于40英镑者,都不得穿紫色、深红色和蓝色服装。17世纪下半叶法国亚麻布的引进,使平民逐渐淘汰了厚重的皮革裤子和带有风帽的粗呢大衣,也很少穿土褐色、绿色或黑色的重羊毛纺织品,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的衬衣、帽子和头巾,脖子上系着的是亚麻小方巾。18世纪进口的中低档印度棉布和本土生产的棉纺织品,色彩更加明快,备受平民欢迎。

近代早期英国平民不但可以穿上质地柔软舒适的衣服,而且服装的颜色也丰富起来,不再是单调的暗沉颜色。他们日常劳作时穿的是普通实用服装,而在节假日可以穿上漂亮时尚的服装。虽然平民的收入非常有限,但自家缝制的实用服装和二手服装市场上廉价的旧服装都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他们更希望拥有市场上流行的舒适而漂亮的新服装。那么,是哪些因素促使平民对于时尚服装具有如此强烈的购买欲望呢?

二、平民购买新服装的动力

时尚的服装往往具备新奇的特点,颇能吸引平民。英国殖民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平民购买服装提供了更多新奇而实用的选择。家庭女仆时常羡慕女主人穿着时尚的漂亮服装,若有能力购买新装,她们自会不遗余力。约克郡的一名中等毛料商罗伯特·希顿 (Robert Heaton,1726—1794),在1768—1792年间,详细记录了他的女仆如何花销工资。女仆们购买的物品种类繁多,其中服装占绝大部分。有的女仆为了购买时尚服装,不惜花费全部工资,甚至向主人借贷。在她们购买的服装和饰品中,有一部分质地优良、价格昂贵,在特殊的公开场合穿着;另一部分是质地较差、价格低廉的,在日常劳作中穿着。[8](P14-17)在贵族地主看来,年轻女仆的时髦着装引起平民女性的竞相模仿攀比。贵族家庭女仆的着装,经常被中间阶层家庭的女仆效仿,伦敦的女仆又被地方各郡的女仆效仿。而普通劳动者,则纷纷效仿各级女仆的着装。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平民家庭的妇女投入到服装制作行业,熟悉时尚的趋势。她们平日纺纱、编织或缝纫,很容易受到新奇漂亮服装的诱惑。

在纺织品种类和规格不断增多的时代,最新流行的时尚服装往往意味着质地的改变,轻柔舒适的服装更受平民欢迎。16世纪新毛呢的生产技术得到广泛传播,平民购买的新毛呢服装,曾被守旧毛呢商说成是“平民喜爱的轻浮货”。但新毛呢质地轻柔、价格低廉且比较耐磨,恰恰符合平民的购买愿望。17世纪下半叶,英国消费者又掀起了购买进口亚麻布服装的热潮。亚麻布服装虽然价格、档次不一,但一般都有代表着身体洁净的白色领口和袖口,也满足了人们对于新奇而舒适的进口服装的需求。

穿上时尚漂亮、轻柔舒适的新服装,还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18世纪早期,旅居英国的荷兰学者曼德维尔注意到,生活在城市的平民为何如此注重自己的穿着。“在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人们往往都会因为衣服和其他随身用品而受到相应的尊敬。我们根据人们的华丽外表去判断其财富,根据人们订购的东西猜测其见识。正是这一点激励着每一个人,只要一个人还算有本事,他就会在意自己小小的长处,就要穿高于自己社会地位的衣服,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里尤其如此。在那里,无名小辈在一个小时中能遇上五十个陌生人,却只能遇见一个熟人,因此可以享受到被大多数人尊重的快乐。”[10](P97-98)

对于青春期的平民来说,时髦的服装是性成熟的标志,是经济独立的象征,也是增添其吸引力的资本,还是自我满足的一种源泉。1739年在诺丁汉当学徒的16岁的威廉·赫顿(William Hutton),在传记中如此剖白自己的消费心理。“我现在到了一个两性之间互相打量的年纪,为了取悦周围的女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穿上时髦的服装。因为服装是通往心灵的护照,是打开爱情之锁的钥匙,服装能引导她们看上我。年少气盛的时候应该穿得体面,这不仅仅是可以宽恕的,更是值得赞扬的。我羡慕所有的新衣服,也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两件,但是目前我还无能为力。”[11](P96-97)后来,赫顿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攒下了足够的钱购买了一套新衣服、一顶假发和一个质地很好的帽子。“女孩子们开始注意我,而且我也经常不由自主地欣赏自己。”[11](P101)

当然,购买时尚的服装,也有经济上的考虑。出身贫寒的男孩女孩,一般到二十几岁会结婚生子,新婚后往往会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女孩,在婚前购买时尚漂亮的衣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异性,以期嫁得更好。若最终嫁给一个同样贫穷的人,她婚前买的衣服也可以减轻新婚后的经济负担。再者,年轻女仆流动频繁,穿得体面漂亮,能使她们被家境更好的主顾接纳。

穿上时尚服装,不仅能在求职求偶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尊重,而且在一些传统节日,穿得漂亮时尚是一种基本义务。在礼拜天、圣诞节、复活节、集市上、教区盛宴上以及丰收时节,平民都会穿得很漂亮。早在18世纪初,亨利·伯恩(Henry Bourne)发现,在教区一年一度的守护神节,平民会穿上他们最鲜亮的衣服,敞开大门迎接邻居们,并举办各种精彩的娱乐活动。到18世纪末,这种习俗依然流传下来。塞缪尔·班福德回忆兰开夏郡的守护神节,谈到有一种特殊的习惯,每家每户的妇女展示她们的银表、托盘、调羹、茶壶、烛剪等。无疑,也在展示她们最漂亮的服装。[8](P149-150)

出身贫寒的男女青年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买到质地较好款式较新的时尚服装。这种看似奢侈的消费,与他们传统的求爱、结婚、求职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时尚的服装能在传统节日中得到最公开的展示,为穿戴者赢得周围人的尊重。正是以上种种因素,使平民并不满足于简单实用而廉价的服装,他们希望有更多更漂亮舒适的服装。几家几户平民对服装的需求,对生产的影响不值一提。千百万户平民的服装需求,对生产的扩大,经营组织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变化,所能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则不可等闲视之。

三、乡村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孕育

平民对时尚服装的广泛需求,是刺激英格兰乡村工业发展的巨大力量。一方面,就制作服装的布料而言,平民对柔软舒适、色彩丰富的棉布服装的青睐,促进了英格兰纺织业的蜕变;另一方面,就服装制作方式而言,平民对新服装的大量消费,使城市行会急速衰落,遍布英格兰乡村的手工工场的女成衣工取代行会男成衣匠,在服装制作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

英国的毛纺织品自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中叶,不但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出口量一直维持增长态势。16世纪上半叶是英国工业出口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绝大部分出口产品是毛纺织品,尤其是传统的厚重宽幅毛呢占据的比例最大。呢绒主要出口到中欧和东欧国家,这些地区人们的实际收入有所增长,而且受传统的消费习惯影响较深,仍然视厚重毛呢为奢侈品。

然而,17、18世纪之交印度棉布风行欧洲,给英格兰毛纺织业的出口带来了很大冲击。印度棉布具有其他布料不具备的优点,即易洗易着色。穿上棉布衣服,既较易保持洁净的形象,又有多种颜色供选择。不仅如此,印度棉布的级别划分相当细致,不同级别价格不一,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1696年一本纺织品购买指南提到:“现在有60多种布料供人们选择,其中超过一半的布料属于印度棉布。即使是同一种布料,用上不同质地的染料,印上不同的花纹,也价格迥异。就平纹细棉布来说,常用来制作头巾和领巾。若采用的染料较便宜,很粗糙地印上一些花纹,通常会出售给普通劳动者。若色彩很明亮且表面光洁,并且印上漂亮的花形图案,就会被富裕的顾客买走。”[12](P14)

印度棉布的迅速流行触犯了毛纺织商的利益,他们组织毛纺工人发起了一系列反棉布运动。以至于在运动高潮时期,穿着棉布衣服的人,走在大街上有可能会被撕破衣服。政府出于保护毛纺织业的需要,禁止从印度进口彩色印花棉布,并且禁止人们穿棉布服装。[13](卷7,P598)只是禁令收效甚微,反而增添了棉布服装的神秘感和诱惑力,扩大了它们的市场需求。正如1700年一位女士在托人买衣服时嘱咐的那样,“确保替我买到被禁止穿的蕾丝,因为我只穿被禁止穿的衣服,不穿其他”[14](P14)。在市场逐渐开放的时代,呢绒商不可能避免竞争,他们唯有根据海内外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技术革新,才能在服装市场站稳脚跟。然而,政府的多条购买棉布服装禁令以及行业的惯常保护制度,使得毛纺织业的改良遇到了强大障碍。

在英格兰毛纺织业衰落的同时,平民对棉纺织品的大量需求刺激了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仿造印度棉布的棉纺织业,首先在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度和温差的兰开夏郡兴起。在这里,纺出来的棉纱异常纤细。新兴的棉纺织业享有的特权很少,受到的束缚也少,易于进行技术改良和创新。自从使用飞梭后,织工能够织更宽的织物,且织布的速度比以前快得多。1768年,哈格里夫斯的多轴纺纱机投入使用,解决了纱线供不应求的难题。它以惊人的速度推广,几年之内在兰开夏取代了纺车。无疑,棉布服装的巨大市场是推动英格兰本土棉纺织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在服装制作领域,同样因为平民的需求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7中叶开始,英国的成衣匠行会开始衰落。尤其是在伦敦的近郊以及贸易发展迅速的地区,行会受到外来竞争者的威胁,垄断地位一落千丈。[15]1647年6月,一名外地商人的到来,引起了牛津成衣匠行会的忧虑。这名商人出售各种各样的成衣,严重损害了行会的利益。行会要求市长保护他们的利益,使他无法在牛津立足。若市长的压制给他带来麻烦,行会将承担所有的代价。[16](P44)这表明行会在地方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势力,但也透露了一个信息,即人们购买衣服的途径开始多样化,不再仅仅依赖于行会成衣匠的量身定做。同时,市长对外来商人的压制,有可能会惹祸上身,表明外来商人在地方市场上绝非孤立无援。廉价的成衣深受平民欢迎,行会内部有些成衣匠也被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无视行会的种种严格限制,在橱窗展示廉价成衣。

牛津之外的其他地方,成衣匠行会也是内外交困。1685年,索尔兹伯里的成衣匠行会,担心外来商人对本地服装制造业造成威胁,于是在外来商人的入会资格中增加了一条规定,即“不得私自制作或出售任何服装,也不得与城内的服装商有业务往来”[16](P47)。1701年,行会连续三次向伦敦商人发出警告,要求他们立即离开并且关门大吉。但是,这些威胁无济于事,伦敦商人依旧往返于首都和周边各郡。这些商人带来的是廉价成衣,吸引着当地零售商和普通百姓,对传统的行会成衣匠生产服装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在成衣匠行会衰败的同时,雇佣大量女成衣工的手工工场却日渐繁荣。17世纪中后期,英国的人口比例失调,女性比男性数量要多,许多女性晚婚甚至终身未婚。这样一来,大批单身女性迫于生计,必须自谋生路。乡村的贫穷女孩受教育较少,但一般自小习得熟练的缝纫技术,而且需要支付的工资较低,备受成衣商青睐。[17](P236)行会虽竭力压制和对抗女成衣工,也威胁成衣商,但都无济于事。甚至行会中有些学徒期满的成衣匠,也成为工资劳动者。如此一来,在服装制作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性别分工,男成衣匠主要负责缝制外套、夹克和裤子,而女成衣工主要负责内衣裤、袜子以及衣服上的纽扣饰物等的完工。女成衣工凭借其特有的速度、能力以及忍耐力,面向广阔的市场制作大量廉价的成衣。这些新服装无论质地、色彩、价格,还是实用性、轻便性,都符合平民的购买愿望,很顺利地进入寻常百姓家。

得益于农产剩余的长趋势增长、乡村工业的大力发展以及海内外贸易的广泛展开,近代早期英国平民拥有的服装数量增多,质地逐渐轻柔舒适,款式和颜色也丰富起来。穿上款式新奇、质地舒适的新成衣,能为地位卑微的平民赢得周围人的尊重,甚至能帮助出身贫寒的男女青年觅得理想的伴侣。因此,不仅仅是简单实用的服装能吸引平民,那些价廉物美的时尚服装更让平民倾心。平民创造的巨大需求市场及由此显现的大生产前景,对为满足少数人享用而制作精品、名品、奢侈品的城市行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而在乡村悄然兴起的从事棉纺织业、成衣制造业的手工工场蓬勃发展起来。从平民的日常着装行为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看来,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地位卑微的平民阶层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地主贵族穿着的绫罗绸缎,有利于城市豪商巨贾的发迹起家,对国内工商业很少有直接有利的影响。千万平民百姓对时尚新装日益增长的需求,却是刺激乡村工业发展、进而孕育工业革命的巨大力量。

[1](英)爱德华·汤普森.共有的习惯[M].沈汉,王加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Hans Medick.Plebian culture in the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in R.Samuel and G.Jones ed.Culture,Ideology and Politics.London:Routledge, 1982.

[3]Lorna Weatherill.Consumer Behaviour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Britain,1660—1760.New York:Routledge,1996.

[4]N.B.Harte.The economics of clothing in the late seventeenth century.Textile History,1991,(2).

[5]Susan Vincent.Dressing the Elite:Clothes in Early Modern England.New York:Berg, 2003.

[6]Beverly Lemire.Second-hand beaux and“redarmed” Belles:conflict and the creation of.fashions in England,c.1660—1800.Continuity and Change,2000,15(3).

[7]K.N.Chaudhuri.The trading world of Asia and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8]John Styles.Involuntary consumers?Servants and their clothes in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Textile History.2002,(1).

[9]Samuel Bamford.Bamford's Passages in the Life of a Radical and Early Days.vol.1.London:Unwin, 1905.

[10](荷)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 公众的利益[M].肖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1]William Hutton.The Life of William Hutton,London,1817,http://www.archive.org.

[12]F.J.The Merchant’s Ware-House Laid Open:Or the Plain Dealing Linnen-Drapper,London,1696,http://eebo.chadwyck.com.

[13]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Buffalo, N.Y.:W.S.Hein, 1993.

[14]C.W.Cunnington and P.Cunnington.Handbook of English Costum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London:Faber& Faber,1957.

[15]欧阳萍.伦敦对18世纪英国消费革命的促进作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6]Beverly Lemire.Dress,culture and commerce:The English clothing trade before the factory,1660—1800.London:Macmillan, 1997.

[17]K.Ben - Amos.Women apprentices in the trades and crafts of early modern Bristol.Continuity and Change.1991,(6).

猜你喜欢
行会棉布成衣
成衣细节展示
《服装成衣工艺课程》教学探讨
极致未来
2019年2月我国棉布出口量同比下降34.18%
棉布情怀
散文诗(2017年18期)2018-01-31 02:43:54
米染染的碎花棉布裙
中世纪英国行会述略
史志学刊(2017年3期)2017-04-12 07:25:15
包在棉布里的雪糕
宋代行会初探
行会 异军突起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