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教融合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3-02-18 08:20孙克竞郭晓兰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科教案例

孙克竞,郭晓兰

(1.东北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大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一、引 言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价值形态重构正在沿着螺旋式的历史发展轨迹不断上升,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学校在育人理念的演变、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手段的创新等方面的历史路径。在共同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已经逐渐回归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集中到如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思维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问题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等教育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希望通过高校教学改革理念与模式的转变,创新改革路径,融合高校科研事业发展及相关政策与机制保障,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等现实问题。同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 计划”更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确立高校创新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高校综合改革模式。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可见,当前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已经为高校未来的育人模式提供了可选项。

然而,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高校教学改革理念与方式应如何转变;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如何树立大学生学以致用,贡献社会的立志心态;怎样的实践模式才能实现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事业的有机融合等,必须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将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为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做出必要的贡献。

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发展的内在关联

为了不断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矫正以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种种理念偏颇与目标的背离,深入思考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突破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宏观决策层面,其中,对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事业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两者相互融合渠道的创新与规范,及对人才培养推动作用的考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探索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尝试。

1.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理念的重新定位

新时期的时间跨度可以定义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至今这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科学理念的逐步形成是在经历了以往教育市场化改革、高校管理体制转变、教学模式探索、科研事业保障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理念思变的基础上得来的,针对以往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核心理念认识不清,改革路径的选择缺乏理论依据,试错成本及代价过高的现象,新时期急需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理念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定位和认识。

本文认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应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即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和渠道的选择,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将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思想者。Einstein[1]晚年在其《论教育》一文中谈到对教育的认识时指出:“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而为了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对客观事物本质问题的习惯。由于创新思维始终是生长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脑中,所以,只有在以上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学生的某种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应更多地运用如启发式案例教学的方法,一方面,这种方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渴求知识的特点,即必须有充分的可说明问题的范例,才能使其认可知识的真实性,进而深入思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深刻理解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又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断为学生提供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核心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紧密连接,与时俱进,进而不断重新审视理论知识的适用性和改进空间。

以上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阐述,不仅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繁荣强大的基石,没有主见,只知一味随声附和的青年是没有前途的。树立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更应该落实到高校日常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通过科教融合等具体手段,培养青年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2]先生在其《教育独立议》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2.科教融合的特殊路径作用

为了推动以培养独立思维能力人才为核心理念的高校教学改革,打破以往就教学论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引入教学以外的要素,开创新的高校教学改革路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当务之急,而科教融合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改革路径。这种路径选择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学实践与科研事业发展之间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渠道,甚至彼此割裂、封闭的状况,有助于两部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相互促进。高校科研工作不同于专职科研院所和企业,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从人的角度来看,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除了专职科研人员外仍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一线教师普遍身兼教学和科研两种职务,因此,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同时,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教师科研工作的领域和内容,这种工作模式实际上为科教融合提供了现实的制度基础。一方面,教师通过积极认真的教学准备,在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料,思考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很可能引发教师对所从事科研项目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再思考,补充其在理论知识、文献观点、现状分析和研究方法中的某些不足,并可能引发教师对某些老问题的新看法或对新问题的独特兴趣,如果再能辅之以有助于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学模式,如争鸣式的探讨、辨证式的分析和启发式的案例等,科教融合的效果将显现得更为明显。同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也可能激发教师对科研问题的重新认识,更能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与疑惑、成果与结论可以不断佐证教学过程所涉猎的知识,有利于增强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理解性,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方法与心得也可以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其次,从物质角度来看,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和软件程序等原则上都可以与学生共享。在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更好的学习,还可以将从事科研工作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的有效方法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基础工作的能力。而在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时,也同时积累了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学手段[3]。

最后,从制度角度来看,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可以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可以适当吸引一些有兴趣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组建专题性质的学生科研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科研任务,这种模式的目的不是追求科研成果,而是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术精神、科研方法在学生中进行教育式的普及,促进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其开放、积极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

总之,以上这些特点说明了高校科研工作具备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创新路径的条件,科教融合可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条突破路径,其相互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开发。当然,科教融合只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途径,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毕竟其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思路。

3.寓教于研与高校教学改革的交错

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需要澄清一个关键问题,即并不是将教学融入科研,而是将科研融入教学,科教融合应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这是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是站在以学生为本的角度看待这一改革。换句话说,寓教于研与科教融合体现了问题了两个方面,而在具体的改革中应对两者的交集与差异保持清醒的认识。

首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以研促教是科研融合式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引入科研因素,开拓教学改革思路,为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路径,使学生可以在对科研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深入体会理论知识,并对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当然,科研工作也可以从科教融合中受益,开放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对具体案例的教学分析,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激活教师的科研灵感。

其次,高校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各有其自身规律,工作目标、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应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差异,才能在培养人才方面,在尊重教学与科研两者能力边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合优势。学术育人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和必要性,但在科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科教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引入科研要素,将学术精神和科研意识普及到学生中去,而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研工作者,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应极力避免强制性的科研考核指标的引入和僵化模式的推行,这既违反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自身规律,更可能导致弄虚作假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甚至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改革的厌倦和反感情绪。

三、科教融合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

科教融合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使其真正发挥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人才的作用,还需从多个方面为其创造条件,深入思考其实践模式。

1.构建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不断追求创新,是高校教学改革引入科研要素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核心平台。本文认为,构建一套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授课和辩证思维培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可以作为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核心模式。这一模式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规范的理解案例和相关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再通过生动、具体和时效性强的案例反观理论知识的贡献和不足,从而完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逻辑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在面对经济社会中呈现出的种种现象、矛盾和变化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论、独立的思维予以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三位一体的高校教学改革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三位一体的高校教学改革框架

首先,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理念,不同时期都会赋予其新的内涵。在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中,启发式教学是吸纳科研问题、引发学术思考和开启学生求知心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在研或仍没有定论的科研题目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师已传授的知识进行批判性再思考,培养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挑战的学术精神,提供独立思考的条件和空间,又可以为教师新知识的传授进行铺垫、引导,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从教学理论上看,将科研要素引入启发式教学体现了认知教学理论与情感教学理论的扬弃与交融。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Bruner[4]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其倡导发现式教学。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Rogers[5]认为,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虽然两种教学理论存在着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看法,但都强调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培养,教学式的科研问题探讨也必将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起到融合推动作用。

其次,案例授课是融入科研要素后启发式教学较适宜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授课内容经常列举一些时代性较强的实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运用知识主动思考现实问题,又可以从中探寻到理论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和尚且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而对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当然,在案例授课与分析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探索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在案例授课方面,哈佛大学的教学特点可谓世界闻名。哈佛商学院院长Donham[6]推动案例教学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哈佛大学的戴维·加文教授提出了创造案例教学法,为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案例教学也已成为高校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夏正江[7]分析了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之间的关联,提出在案例教学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案例研究可以使师生进一步发现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客观规律。韩利红等[8]总结了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李兴旺[9]在案例授课模式的探索中,强调教师对本土化案例的挖掘和思考,认为本土化案例的开发及教学措施是成功进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关键。

最后,辩证思维培养既是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也是启发式案例授课模式的方法论。在哲学和心理学层面上,其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普遍认可。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如英国牛津大学黑尔的规约主义,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的皮德思的程序主义,都强调学生理性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Freire[10]建立在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哲学观认为,人的本体和历史使命是实现人性化或成为更加完美的人,进一步强调辩证思维就是要找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这意味着透过表面现象能看得更远。奈吉尔·塔布斯在《教师哲学》中以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主奴关系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架构教师意识发展史,认为兼具主人和仆人意识的“精神性”教师是教师意识发展的最高境界[11]。这些哲学思想推动了教学实践不断向学生自我发现,构造独立完整个体的方向改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为西方国家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地学习和工作。二是认知理论中加涅的信息加工认知学习论、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和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论都认为启发式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会辩证思维的乐趣,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和自信心,最终引导学生实现爱学、会学的目的。可见,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启发式案例授课模式的成功实践,甚至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基础性作用。

2.营造主动活跃的学术育人环境

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除了以教学改革为主阵地外,在高校中还应营造出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学术问题,随时接受学术熏陶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能够时刻生活在学术思辨的氛围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学术活动的组织,向学生充分展示当前前沿学术问题,分享名师、大家的智慧人生,体会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独立思辨的性情,树立有意义的人生志向。因此,高校营造主动活跃的学术育人环境不仅是对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推进,更是对具有独立人格人才培养目标的推进,同时,有助于及时矫正部分大学生偏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充填其理想空间,解决其追求缺失的问题。

从具体措施上看,一方面,应坚持师生交流活动和学术论坛的常态化,让学生除了在教学过程对科研工作有所体会外,还能在专题性质的学术思想交流中走进教师的科研世界,从而使一大批学生借此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选定学术导师,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另一方面,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时,还应注重定期聘请一些工作在科研一线,特别是实践部门(如企业)的学术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并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使学生在校就能真实地感受到学术科研对现实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思考通过自己所学、所研,未来能够为社会、国家做出什么贡献。

3.培养多层次学术团队

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虽然是以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但并不排斥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是因为独立思想的形成不是仅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它也需要在自由、充分和多元的思想交流中得以确立。因此,学术团队的培养和发展为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客观载体,进而为成熟的、高水平的学术平台的搭建储备力量。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应坚持科教融合的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志向构建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助型科研团队,这一层次的科研团队重在普及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建设目标是尽可能将大多数学生吸收到不同的科研团队中,使每个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参与一到两项这一层次的科学研究,并以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探讨交流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当然,这一层次的科研题目和任务的选择可以由团队自行决定,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完成,其科研成果主要以理论知识的验证、科学现象的调查研究、已有解决方案的改进设计等为主。另一个层次的学术团队包括两种,一种是以教师或导师为核心的专题型科研团队,这种科研团队通常以教师或导师的科研方向或兴趣为导向,以教师申请的某一专题科研项目为中心,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科研兴趣的观察,主动吸收部分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事科学研究。另一种是以专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吸纳型科研团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内部都设有一些专职的科研机构,虽然这些专职科研机构不从事教学工作,但其科研工作具有吸纳部分科研意识较强,适宜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参与到某些科研项目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建立这些专职科研机构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部分具有科研培养潜力的学生能够较早地被挖掘出来,进而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4.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在科研融合式的教学改革中虽强调了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的普及,但学生要想真正从事一些带有科研性质的学术研究工作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适当调整现行的课程设置。本文认为,课程设置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整基础理论课程,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在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框架下,新开设一些前沿性的、比较性的基础理论课程,以此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强调方法论基础课程的开设,并且这一类课程开设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以便学生可以较早地掌握一些科研工具,为日后尝试学术研究打下必要基础。

5.制定各项政策与保障机制

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开展还要看是否能制定出一套为其保驾护航的政策与机制。其中主要包括师生的考核制度、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科教融合改革的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

首先,为适应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高校师生的考核制度均应做出适当调整。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对于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参与跨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教师,应在教师晋升和续聘政策中予以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学生的考核方面,对于积极参与科研探讨、学术实践的学生,应在评优、推荐深造和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其次,应建立自愿基础上的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由于学术研究的特性,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或适合从事科学研究,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不同学生进入不同层次科研团队、从事不同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在无形中构建起了一种竞争机制。此外,还需强调的是,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以独立思维、辩证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的普世价值,而对科研人才的遴选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自然结果,当然,这一结果应该是良性的、积极的。

最后,高校应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以推动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这其中包括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科教融合教改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和奖励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包括学生互助型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接触学术研究。

四、结 语

科教融合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条新的实践路径,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模式转变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中寻找到了相互的契合点,在认清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关系的同时,改革者更应清醒地看到两者之间的作用边界,不能任意夸大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作用。同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应坚持以教学为主,科研推动的原则,特别是在涉及科研要素的利用上,避免出台过激的硬性制度,因为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人出于兴趣的主动行为,没有区分的被动意识下的科研行为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

[1]Einstein,A.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方在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忠云.科教融合 学术育人[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2-13.

[4]Bruner,J.Self-Making and World-Making[J].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991,25(1):67-78.

[5]Rogers ,C.R.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Questions I Would Ask Myself if I Were a Teacher[J].The Educational Forum ,1987,51 (2):115-122.

[6]Donham,W.B.Business Teaching by the Case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2,12(1):53-65.

[7]夏正江.从“案例教学”到“案例研究”:转换机制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2):41-45.

[8]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49-51.

[9]李兴旺.“本地化”案例教学的探索:实践与认识——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地化”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5):59-61.

[10]Freire, P.Cultural Action and Conscientiz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70,40(3):452-477.

[11]郭芳.走向“精神性”教师的教师哲学——评奈吉尔·塔布斯的《教师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11,(8):32-35.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科教案例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科教导刊》征稿函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科教之窗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