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时期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2013-02-18 22:46孙自胜
关键词:列宁共产主义群众

孙自胜

(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 232038)

苏俄时期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孙自胜

(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 232038)

苏俄时期,列宁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等基本条件有清醒的认识,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他结合苏维埃国家的现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同时,他对社会各阶层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做出了基本判断,提出了分类开展教育的思想。

列宁;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启迪

学界通常认为,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十月革命以后,列宁主要关注的是反对国内外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政治制度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而实际情况是,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在从事苏俄的各项活动中,一直十分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新时期,研究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一、列宁对苏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条件的认识

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党从夺取国家政权发展为掌握和建设国家政权的党,既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权建设,解决人民的和平、面包和土地的问题,也面临着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共产主义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问题。共产主义教育的开展不是孤立的活动,需要与之相当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而苏俄当时物质财富极度匮乏,广大人民群众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文化环境十分恶劣,不仅人们的文化素质整体低下,而且也缺乏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这些不利因素,都为苏俄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增加了难度。对这些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情况,列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他认为,要在俄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解决如下问题。

(一)要解决广大群众物质生活不足的问题。

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是通过开展共产主义教育,鼓足广大群众的干劲,保卫好建设好苏维埃国家的紧迫任务。但俄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又经过国内战争的消耗,群众生活极度困苦。1920年,俄国耕地面积比一战前尽管只减少7%,但谷物产量却几乎减少一半,棉花产量仅为战前的6%、甜菜为8%,工业品产量仅相当于1913年的1/7,其中煤产量比1999年还少,石油产量相当于1913年的1/2。经济上的困难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政治危机,饥荒和疾病不仅打击了人们的共产主义热情,也使苏维埃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列宁说过,在没有解决经济问题的情况下,不要空谈政治,他甚至说过“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谈政治”[1](P179)。要人们相信和认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通过发展经济,多创造物质财富,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让老百姓看到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真正优越之处,再结合共产主义教育的开展,才有说服力。他说:“我们要取得必需的一切,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排除的障碍,就应该重新教育群众,而要重新教育群众又只有靠鼓动和宣传,应该首先把群众同国家经济生活的建设联系起来。”[2](P309)可见,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奠定在国家经济生活建设的基础上,在人民群众过上了新的生活,宣传、鼓动才有意义。

(二)要解决广大群众文化水平低下的问题。

列宁认为,要使广大工人农民理解布尔什维克党的方针政策和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必须使他们具有识字和书写的能力。而据《俄国识字状况》(1920年)统计,在全国范围内,男子不识字的比例接近60%,女子不识字比例达到75%[2](P762)。在这样的群众文化基础现状下,已经显露了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局限性。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一文中就明确地说:“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2](P590)为此,列宁提出了苏维埃国家扫除文盲的两项措施。一是对儿童开展免费义务教育。通过义务教育,为培养最终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打下文化基础。因为“只有使所有儿童受到免费义务教育,才能使人民摆脱,哪怕是部分地摆脱目前这种愚昧状态”[3](P150)。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除文盲的活动。通过扫除文盲,发展无产阶级的文化,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才能把教育和政治联系起来,才能战胜一切资产阶级的谎言和偏见,也才能“使工人群众把共产主义理解为自己的事业”。[2](P309)

(三)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匮乏的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量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人,建立一支合格的教育者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苏维埃国家中的知识分子大都脱胎于资本主义制度,受到的是资产阶级教育,再加上地位不高、饥荒、住房等问题,有些甚至对无产阶级充满敌视,而重新培养教育者又需要很长的时间。苏俄教育者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实际效果。列宁认为,对那些有知识、懂文化的知识分子,要通过改造的方式,把他们争取过来,打造一支合格的教育者队伍,为共产主义服务。他说:“为了建设共产主义,工农劳动群众必须战胜知识分子的旧习气,必须改造自己,不这样就无法着手建设事业。”[2](P304)要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合格教员,就需要把广大的教师组织起来,这样不仅能使教师从资产阶级那里继承来的一切知识为共产主义服务,而且能够使数十万教师直接参加到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列中来。怎样才能把广大的教师动员起来,为共产主义服务,使他们“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呢?列宁说:“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2](P764)为此,必须要进行有步骤、坚持不懈的工作。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具备共产主义的素养。

列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落地生根,是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做法。因为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继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等精神文明的活动。列宁以改善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为出发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势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他试图通过对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受众基础。通过对广大旧式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培养了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解决了困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难题,这既符合了苏维埃国家的现实实际,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开展做好了准备。

二、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考量

十月革命以前,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布尔什维克党对广大群众开展共产主义理论灌输,这只是为广大群众描绘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随着革命的胜利,列宁认为,国家各项建设实践的展开,单纯的宣传、鼓动已经失去了理论的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教育方式,要从社会实践中发现好的传播路径,才能让共产主义思想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

(一)要善于对共产主义事实进行理论总结。

列宁认为,群众拥护不拥护共产主义,关键是看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在哪里,让群众看到布尔什维克党在做什么,而不是仅仅听他们在说什么。早在1918年9月,列宁针对党报的“政治空谈”,曾批评说:“我们很少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4](P573)。他还说,要“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平凡的但是生动的、来自生活并经过生活检验的共产主义建设方面的事情”[2](P9),因为用现实生活教育群众比单纯的形式主义说教更贴近人们的实际。列宁自己就非常注意在实践中总结能够教育群众的事实。他曾反复地倡导,“星期六义务劳动”是一个用具体实践教育群众的好的事实,要大力宣传推广这一体现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首创精神,因为从这些事实中能够让群众看到未来和希望,能增强普通群众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尊敬和爱戴。列宁还教导党的干部,要想让人们相信建立社会主义的做法是正确的选择,只有实际上做出成效来,有了成功的典型案例,才能使人可信。他说:“只要未经艰苦劳动和长期劳动的实际成效以及真正按共产主义精神办事的模范事迹证实,就把自己的企业、机关或事业称作公社,都应当被看成骗子或空谈家”。[2](P21)后来,列宁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对劳动军、劳动义务制等新的事实进行总结,通过这些“新的劳动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新形式,创立吸引人们参加劳动的新方式和新方法”[2](P131),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都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要善于通过实际经验的推广来教育群众。列宁充分认识到改造千百万群众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他善于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推广到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明确指出:“为什么大多数农民都那样乐意走这条路(笔者:社会主义道路)呢?这是因为他们虽然绝大部分都不是党员,但是他们确信:除了拥护苏维埃政权,没有其他的出路。当然,不是书本、宣传,而是经验使他们确信这一点的。”[2](P347)列宁认为,这是群众自己总结的经验,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总结推广这些经验,才能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在对旧式教师的教育改造中,列宁就成功地借鉴了改造旧军人的经验。他说:“如何使大部分是旧人员的教师能同共产党员建立起联系?这是一个极端困难的问题,必须多加思索。”[2](P305)在前线,红军队伍为了战胜资产阶级军队的进攻,吸收了上万的旧军人加入红军,并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改造,使他们最终和红军融为一体,成为革命军队的生力军。这种改造旧式军人的经验,完全可以推广到对教师思想的改造上。“在文化教育工作中我们也应该仿效这个榜样。”[2](P307)后来的事实表明,经过加强党员和教师的交流,把广大群众和教师紧密结合,这些资产阶级出身的教师,逐渐成为新的教育力量,活跃在思想教育战线上。

(三)要善于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效巩固群众的信念。列宁认为,宣传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法令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并且要不厌其烦地宣传,因为只有通过重复的宣传,才能使群众发现真理;但只有宣传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宣传教育和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效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让农民摆脱单干,把小农经济转变为公共的、协作的或劳动组合的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任务。当时,列宁就清醒地指出,完成这样的工作,靠简单的宣传教育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如果我们在向农民一般地解释农业公社制度的好处时,不善于在实际上证明共耕社和劳动组合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好处,那农民是不会相信我们的宣传的”。[2](P83)必须把宣传和实际工作长期地、坚持不懈地结合起来。列宁在《在农业公社和农业劳动组合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还特别指出了这一问题。他说,如果只顾眼前,简单地给群众一些眼前的利益,是达不到工作的预期效果的;要真正教育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列出各种帮助群众的方式,并且指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做出实际榜样给他们看”,使我们的每一个措施都能成为巩固群众信念的核心,才能真正消除群众的怀疑,才能使农民正真相信社会主义的好处。要是能做到这样,“我们一定会使现有的几千个公社和劳动组合个个都成为在农民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和意识的真正苗圃”。[2](P89)

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人,改变人心,就不能高高在上地抽象空谈,而要落到实处,需要恰当的方式方法。列宁结合苏俄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既牢牢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又把共产主义思想渗透到群众内心。这种做法,对教育、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苏维埃国家的共产主义建设,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判断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一定目标的人为旨归的。在苏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千百万处在激进变革之后满怀信心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广大民众。这些民众属于不同的阶级阶层,身份地位复杂,思想观念庞杂,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多样化的人和引领多元化的思想,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列宁从不同阶级阶层在国家建设中肩负的责任不同出发,指出要分清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做好党员教育的前提下兼顾普通群众的教育。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党员与普通群众不同,党是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国家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只有把党自身建设好,把党员干部培养教育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才能带领广大群众走上共产主义道路。所以,列宁提出要把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文化教育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做。在做好党员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普通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在俄国,“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5](P328)这就要对普通群众进行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才能形成团结一致战胜资本主义的力量。列宁说:“在俄国,一个政权要能长期存在下去,就要有能力把工人阶级、大多数农民、一切被剥削劳动阶级团结成一支彼此密切联系的反对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力量。”[4](P401)因此,需要广大党员自觉地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沿,担负起解释和传播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任务。列宁说:“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现在这个任务当然还远未完成。”[4](P476)

(二)在提高工人阶级思想觉悟的基础上引导好农民。工人和农民是不可分割的同盟者,但他们的思想觉悟却有很大的差异。事实是,工人阶级经过革命的洗礼,活动又相对集中,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而农民脱胎于旧式农奴制度,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并且文化素质非常低下,日常活动也比较分散,思想觉悟很低。所以,列宁认为,需要在继续提高工人阶级共产主义觉悟的基础上引导好农民,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在对工人自身的教育上,工会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好形式。俄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决定中指出:“工会是共产主义的学校,是把无产阶级中还没有摆脱狭隘社会主义思想的最落后的群众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联系起来的环节。”[6](P19)而工会主要局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没有工会组织,想利用工会开展教育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广大高觉悟的工人到农村去,通过城市对农村的辅导以加强工人阶级在农村中的影响。通过这种影响,来达到“在农村进行文化政治工作和党的工作来提高农民的文化、觉悟和文明经营的水平,从而使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6](P324)

(三)在重视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教育中,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列宁认为,青年才是未来共产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但对青年的教育既有优势也有难题。新经济政策时期的青年,在革命的时代里长大,没有接受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可以直接向青年灌输教育内容,这是对青年教育的优势。但在日常生活中,青年的抵抗力非常差,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等对青年的腐蚀作用非常大,再加上经济建设中生活状况的恶化,青年对政治生活的兴趣在不断降低。所以,要重视青年的学习和教育,并且要结合共产主义实践来锻炼青年。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告诫青年:“你们当前的任务是建设,你们只有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善于把共产主义由背得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能把你们的直接工作统一起来的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你们实际工作的指针,那时才能完成这个任务。”[7](P284)同时,列宁把青年的学习和教育与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造联系起来,因为知识分子是宝贵的资源,要教育青年,培养合格的共产主义新人,需要知识分子的广泛参与。但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接受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化遗产,他们是摇摆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使他们能够转变观念,有一个改造的任务要做。所以,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党要从与资本主义争夺知识分子和教育知识分子自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两个层面,通过改造,大胆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到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列,使他们能承担起教育青年的重要任务。

四、列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纵观苏俄时期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主要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应用和创新,是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贡献。列宁对物质和文化环境的研判,试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条件问题;立足于苏维埃国家的现实需要,试图解决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推广到社会成员内心的问题;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试图解决对不同社会成员分类教育。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列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态度。但遗憾的是,在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列宁的探索成果并没有被重视,这是导致苏联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社会快速变化、新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列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与经验,对我们进一步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会现实,才能保证其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相应地变换方式,只有把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客观因素,才能合符实际需要;只有对诸多因素进行正确地判断,才能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行。不适合社会经济状况,不着眼于广大民众的实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会流于空谈;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在新时期,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和多元并存的文化环境,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诉求;在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有充分了解和认知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产生实效性。一定阶级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能否渗入社会成员的内心,产生实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不断的总结与反思至关重要。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开展过程中,才能发现哪一种方式是无效的,哪一种方式是有效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成效如何,同样需要借鉴以往教育实践的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整个国家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也要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民群众达到思想观念上的认同。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差异,才能增强凝聚力。在统一的国家体制下,不同阶级、阶层肩负的社会责任不同,这也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应有所区别。现阶段,需要发动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凝聚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新的社会阶层也在不断出现,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做好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地说,就是要尊重差异,体现多样,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框架下,教育党员干部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加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

[1]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7]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Leninˊs Explor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Soviet Russia Period

SUN Zi-sheng
(School of Marxism,Huainan Normal Univercity,Huainan 232038,China)

Lenin had a keen awareness of the material basis,peopleˊs cultural level and educator qualiti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oviet Russia,and he proposed counter strategies correspondingly.Hi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based on the Soviet situation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publicity of Marxism.At mean time,he made a basic judgment on the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proposed a principle of varied educations.

Leni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ploration;inspiration

A821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3.03.008

1674-8107(2013)03-0044-05

(责任编辑:韩曦)

2013-11-1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失及其启示——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层面考察”(项目编号:12YJA710062);2012年-2013年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资助。

孙自胜(1971-),男,安徽寿县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列宁共产主义群众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