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维视角下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2013-02-18 22:46叶福林
关键词:根据地革命

叶福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025)

东固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作出过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党史学界对于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地位及其重要作用的评价存在着见仁见智的争鸣和探讨。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分别站在不同方位,从各自视角来评价东固革命根据地,由此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差异。要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就要综合各个层面,从不同维度全方位对其评价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本文在汇集、梳理不同学术观点及其立论依据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史料佐证和学界研究成果,从以下四个维度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问题作些粗浅的论述与探讨。

一、关于东固革命根据地对赣西南革命斗争的影响

东固革命根据地对赣西南革命斗争的影响至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斗争旗帜。1927年9月举行的“坳上会议”,揭开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序幕。11月12日,赖经邦等人领导的东固暴动,成为指引赣西南人民武装斗争的一盏明灯。东固暴动的胜利,使东固工农革命军声威大震,邻近绿林首领纷纷投奔。泰和紫瑶山的孙道发、永丰良村民团首领梁一杰、东固三彩“三点会”头人曾金山等先后带人带枪参加了工农革命军。他们不断在邻县边沿山区开展游击斗争,组织农民协会,打土豪筹款项,发展了这一地区的农村武装斗争。虽然东固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的范围不大,但在赣西南“时而失败,时而兴起”的暴动浪潮中脱颖而出,冲破反动势力的统治而岿然屹立一隅,对激励赣西南的革命斗争具有很大影响,被当地群众誉为“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东固革命根据地后来成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和核心,是指引赣西南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

2.革命星火。东固革命根据地位于赣西和赣南交界处,革命影响容易得到传播。东固暴动的成功,迅速点燃了赣西南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东固工农革命军还对周边各地的农民运动主动支援、鼎力相助。往北,工农革命军的武装活动扩展到吉水四十都、水南、白沙和富田花岩等地,帮助他们建立秘密党小组,参加了白沙、水南暴动和捕杀反动武装红枪会的斗争。往南,扩展到了兴国枫边、西林、崇贤、大龙等地,进行了抗租、抗粮、抗税、抗债、抗息的武装斗争,参加了于都桥头武装暴动。往东,在永丰芹溪、潭头、沙溪一带秘密组织农会,帮助建立党小组,组织了芹溪、潭溪和沙溪暴动。往西,在泰和中洞的佰佐、诸贤坑、桥市等地成立了农协,制定了“三抗”、“五抗”斗争策略。通过东固革命武装的四处点火,赣西南各地的武装斗争也蓬勃发展起来。

3.训练基地。东固革命根据地还成为赣西南革命武装力量的避难所和训练营。赣西南暴动失败后的一些地方武装,常常转移到东固来休整。如万安暴动失败后,河西部分的农军投奔井冈山,河东部分的农军则转移到了东固根据地。于都里仁、桥头暴动受挫后,暴动领导人和部分农军退到东固根据地。吉安水南的革命武装暂时在本地区站不住脚,也转移到东固;不久他们又回到水南,在水南、白沙、中鹄开辟了红色区域。东固根据地为赣西南的革命事业保存和积蓄了一批有生力量。东固根据地的巩固发展,极大鼓舞了邻近各县开展革命斗争的信心,江西省委还利用这里的有利条件举办训练班,使其成为赣西南革命骨干力量的训练基地。吉安、永丰、吉水、兴国、于都、泰和各县,都陆续选派领导人或优秀分子前来参加斗争、学习经验,回去后相继创建了各自的小块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二、关于东固根据地斗争经验对毛泽东思想升华的启迪

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的红四军主力与李文林、段月泉领导的红二、四团在东固胜利会师。东固会师让极其疲惫困厄的红四军得到了整整一周的宝贵休整。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方式和鲜活经验,为毛泽东思想升华提供了多方面的灵感和启迪。

1.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学说。在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以亲身实践并从理论高度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途中,“沿途都是无党无群众的地方,追兵五团紧蹑其后,反动民团助张声威,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1](P32)。 而到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则是另一番景象,农民们从每一个村子涌出来帮助运送伤兵和补给,家家户户都来迎接红军,要求在家中款待他们。通过转战赣南颠沛流离的遭遇和在东固受到当地群众热情款待的鲜明对比,毛泽东对依靠人民群众和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进一步深化“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更加坚定;对制定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方针政策,思路更加清晰。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革命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随后他提出了“伴着发展”的工作路线和“同时扩大同时深入”的工作方针,逐渐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思想。[2](P27)

2.突破了井冈山时期的观念局限。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基于湘赣边界的地形条件和有限资源,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实践,牢固树立了一种“赤白对立、凭险据守、蓄势以待”的观念。在东固休整期间,毛泽东学习了红二、四团创造的“秘密割据”政权形式和“飘忽不定”游击战术的经验,同时得知井冈山根据地已经失守,体认到“在强大的敌人包围下,再险要的地势也有被攻破的一天”,由此红四军前委作出重要决定,即抛弃了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动不居的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对付敌人之跟踪穷追政策。“这个决定有重要意义,原先我们都有一种在固定地区作长期斗争的思想,认为只有‘固定区域的公开割据’才是正确的,现在这个决定,实际突破了红军初创时期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以后在闽赣两省大范围的游击行动,以至最后创立中央苏区,打开了一条道路。 ”[3](P118)

3.深化了根据地建设的战略思想。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对毛泽东根据地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毛泽东关于在农村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思想,也是总结、吸收东固等革命根据地创建和斗争经验的结果,东固经验使毛泽东根据地建设思想的理论体系更为完整。二、毛泽东根据地建设思想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而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斗争经验是其中一个重要逻辑环节,东固经验使毛泽东根据地建设思想的逻辑体系更为严密。三、被誉为“东井冈”的东固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根据地建设思想丰富的实践源泉,东固经验使毛泽东根据地建设思想的实践依据更为丰富。[4]

4.坚定了党绝对领导军队的理念。早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就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以此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但随后“军权”与“党权”之争一直没有消停过,在罗福嶂会议后甚至变得更加尖锐。东固会师后,毛泽东等红四军领导人得知,东固革命武装从一开始就坚决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这为毛泽东随后克服红四军中存在的小团体主义、单纯军事观点、流寇主义、极端民主化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在古田会议上最终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有着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毛泽东说:“至于二、四团,四军的同志见了他们真是惭愧万分,他们是指导员支配军官的,前五册上军官的名字列在指导员的后面,一个子弹不问过党不能支配,他们是绝对的党领导。这也可以说是帮助四军党的领导加强的原因。”“小团体主义不消灭,不能如二、四团一样的完全由集体的党领导,则红军只是一个好听的名称罢了! ”[5](P68-69)

5.启迪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探索。立足中国农村,依靠广大农民,开展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富有创新特点的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们以非凡的勇气和开拓精神,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独特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之路。其宝贵经验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赞扬,也是促使毛泽东由井冈山时期 “抱着配合城市工作开展农村斗争”的思想转变为赣南闽西时期“以农村为中心”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因素之一。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先后经历了城市中心论——工农武装暴动——工农武装割据——乡村中心论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曲折过程。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是促使其由 “城市中心论”向“乡村中心论”最终转变的主要环节,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启迪因素。

三、关于东固革命根据地对中央苏区形成发展的贡献

东固革命根据地为中央苏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成就:

1.中央苏区形成的奠基石。东固革命根据地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起点和支柱。东固暴动是江西最早的革命武装暴动之一,东固革命根据地是江西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东固红色区域和赣南、闽西红色区域构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大支柱。早在1931年9月,赣西南苏区基本形成时,党内就有同志向中央报告指出:“终于形成了一片总的有联系的苏区,成为中国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的胎盘”[6],这就为中央决策建立中央苏区提供了根本性的前提和条件。1936年,毛泽东在同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也说:“一九二八年春天,由李文林和李韶九领导的游击队,开始在江西的兴国和东固活跃起来。这个运动以吉安一带为根据地,这些游击队后来成为第三军的核心,而这个地区本身则成为中央苏维埃政府的根据地。 ”[7](P57)

2.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从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先后调集了6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在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东固根据地作为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围剿”战争中,东固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红军担负着站岗放哨、修筑工事、侦查敌情等任务,并筹集了大批的粮食和蔬菜支援红军。东固军民也为取得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据资料记载:第一次反“围剿”时,张辉瓒率部在东固大肆烧杀三天,将“民房及苏维埃政府、学校、医院、农工银行,焚烧无遗,红军兵士农民被屠杀者千余人”。敌人在第三次“围剿”失败退却过程中,将东固、崇贤、龙冈、黄陂等地的“房屋,烧毁干净,敌军所过,田禾充作军事,猪牛杀尽,器物毁坏,受害群众十余万家,赈灾济难,成大问题”[8](P279)。

3.开创苏区建设事业之先河。东固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政权组织和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之先河,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28年10月筹建的东固平民银行,是红色金融事业的源头。1928年12月创办的东固消费合作社,是红色商贸组织的先导。各地兴办的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班和妇女识字组,为根据地人民开展广泛、有效的文化普及活动,给东固会师后的朱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赞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学习运动”。后来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的各种经济组织如银行、消费社、兵工厂、印刷厂、造币厂、农具厂等,各种文教卫生机构如学校、医院、邮政、文艺演出队等,相关政府机构、红军无线电训练班以及红军学校等等,都可以在东固革命根据地找到它的原生地或原生态形式,它们之间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雏形与成体的关系。

四、关于东固根据地创新做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结晶。东固根据地许多独树一帜的创新做法,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刻的经验启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东固革命根据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东固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东固革命根据地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历史文化传统、革命理论宣传、政治组织基础和前期革命准备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可以看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具备工农革命的经济社会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经过一批具有先进觉悟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传播,并组织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经过大革命的广泛影响和农民运动的前期准备等过程中逐渐孕育和诞生的。东固革命根据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结果。

其次,东固革命根据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路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赖经邦、李文林等优秀共产党人,在领导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与中国农村的实际特点相结合,立足中国农村,依靠广大农民,发动乡村暴动,打击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创造出一个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符合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崭新模式。通过对东固革命根据地斗争模式和鲜活经验的学习提炼,使毛泽东最终坚定了“农村中心论”思想,开辟了以农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再次,东固革命根据地团结争取中间力量的做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统战理论。赖经邦、李文林等领导人,在创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科学原理,在革命斗争中积极团结争取农村的中间力量:一是对“三点会”等绿林武装的争取和改造;二是在土地政策上对自耕农等中间阶层利益的保护。对这两部分中间力量的团结争取,使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使东固的革命斗争得以顺利开展并蓬勃壮大,由此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最后,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建军原则和斗争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思想。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采取“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给毛泽东等红四军领导人以极大的启示。古田会议以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成为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奠定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变动不居的游击战术也成为红四军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战略战术。

综前所述,东固革命根据地在许多方面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对其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必须从不同视角、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分析与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单一视角评价所产生的盲点和偏颇,才能得出比较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结论。

[1] 毛泽东.红四军前委关于攻克汀州及四、五军江西红二、四团行动方针等问题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报告(1929年3月20日)[A].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吉安市青原区委,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2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 李大勇.论东固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中的重要贡献[A].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吉安市青原区委,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东固根据地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讨论会汇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3] 肖克.肖克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4] 胡松,李霞.“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论东固经验对毛泽东根据地发展战略思想的贡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6).

[5] 毛泽东.给林彪的信(1929 年 6 月 14 日)[A].毛泽东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中央苏区江西省资料摘录[EB/OL].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qyhsls/2008/327/0832723345I6J5096KAF069 4082G16.html.

[7] 毛泽东 1936年同埃德加·斯诺的谈话[A].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肖甡.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地位评述[A].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吉安市青原区委,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东固根据地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讨论会汇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根据地革命
机械革命Code01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中国的出行革命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西北烽火: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